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在發掘中保護 在利用中傳承(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2-09-07 16:58: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不斷推進,各地積極探索文化遺產(chan) 中的生態價(jia) 值,科學開發生態產(chan) 業(ye) 化發展模式,努力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更大貢獻。

  浙江省青田縣,田間流水潺潺,水田裏種稻、稻穀下養(yang) 魚,原生態的田園風光讓人陶醉。如今,稻魚共生模式已走出青田,在20多個(ge) 省份得到借鑒發展。

  今年7月,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大會(hui) 在青田縣召開,主題為(wei) “保護共同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促進全麵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02年,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倡議,“浙江青田稻魚共生係統”於(yu) 2005年成功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這也是中國入選的第一項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發揮重要生態功能

  青田縣委書(shu) 記林霞介紹,“以魚肥田、以稻養(yang) 魚、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係統,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靠著發掘保護,當地創造了“一畝(mu) 田、百斤魚、千斤糧、萬(wan) 元錢”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社會(hui) 事業(ye) 促進司副司長侯曜禹介紹,目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已分六批認定了138項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分布在29個(ge) 省份的151個(ge) 縣(市、區),包括60多種農(nong) 牧業(ye) 物種和各類農(nong) 業(ye) 生態類型;梳理出408項具有保護價(jia) 值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係統,基本摸清了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底數、類型和分布。經過係統發掘認定,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數量穩步增加,涉及的農(nong) 業(ye) 品類不斷豐(feng) 富,生態類型更加多樣,區域和民族分布持續優(you) 化。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正式通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係統、內(nei) 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獲得認定。至此,中國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總數從(cong) 15項增加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孫業(ye) 紅介紹,我國18項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幾乎涉及農(nong) 林牧漁各產(chan) 業(ye) 、山水林田湖草沙各係統,特色鮮明,也為(wei) 世界貢獻了新遺產(chan) 類型發掘保護、利用傳(chuan) 承的中國智慧。

  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大有潛力可挖

  “山中客家族,世代梯雲(yun) 寨。”江西省崇義(yi) 縣上堡梯田,是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山地梯田,曆經800多年開墾,以精耕細作和生態循環為(wei) 特征的農(nong) 耕體(ti) 係特色鮮明。記者采訪中看到的一幕場景令人震撼:垂直落差近千米的梯田如鏈似帶,水滿田疇,如同一塊塊銀鏡,陽光流轉,流光溢彩。

  “竹林能蓄水,水能潤田地,田地可產(chan) 糧。”崇義(yi) 縣水利局局長盧鑫平介紹,梯田係統中,竹林居上,村落居中,梯田依山而建,落差千米,層層梯田綿延而下,河麵上水霧升騰,凝成雨,落回山間、河穀、村落,再次灌溉梯田,形成了“竹林+村落+梯田+河流”可循環的生態係統。

  “在梯田係統裏,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柏芸介紹,因地製宜是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啟示。

  每年4月前後,江蘇興(xing) 化,油菜花綻放,塊塊垛田宛如一座座小島。這裏獨特的低窪地水土利用方式和罕見的規模龐大的垛田地貌集群聞名於(yu) 世。“因地而宜、因水而宜,挖土增高,將低窪沼澤地變成可利用的高質量垛田,創造性地將沼澤地改造成島狀耕地。‘垛上種蔬菜、水溝養(yang) 魚蝦’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柏芸說。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農(nong) 業(ye) 曆史研究部主任唐誌強說,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大多位於(yu) 生態脆弱地區,蘊含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生產(chan) 、生態功能,促進了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有效保護著生物多樣性。

  “中國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中,人畜廢棄物總會(hui) 在生產(chan) 過程中得到循環利用。這正是今天所提倡的生態農(nong) 業(ye) 、循環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方式。”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李先德介紹,水旱輪作、間作套種、種養(yang) 結合等高效利用土地的綠色種養(yang) 方式,仍在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發揮積極作用,這方麵大有潛力可挖,為(wei)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生態產(chan) 業(ye) 化等帶來發展新機遇

  “在保護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同時,要努力實現科學開發利用。”柏芸介紹,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大多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民俗文化、優(you) 美的鄉(xiang) 村景觀。各地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挖掘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在種質資源、文化傳(chuan) 承、景觀旅遊等方麵的多種功能、多元價(jia) 值,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注入了新動能。

  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研究報告,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帶來的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增值在10%—30%,保護與(yu) 利用對當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李先德說,結合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賦予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新的時代內(nei) 涵,全鏈條開放,打造農(nong) 業(ye) 文化品牌,支持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休閑旅遊、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等發展,可有效助力遺產(chan) 地農(nong) 民持續增收。

  做強第一產(chan) 業(ye) 。山東(dong) 章丘大蔥栽培係統被認定為(wei) 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近年來,章丘開展大蔥良種繁育、工廠化育苗、全程機械化生產(chan) 等係列配套技術研究,2021年品牌價(jia) 值達52.91億(yi) 元。

  延伸第二產(chan) 業(ye) 。江蘇宿遷的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chan) 係統入選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宿豫區丁嘴鎮已形成以金針菜為(wei) 主的優(you) 質產(chan) 業(ye) 鏈,年產(chan) 鮮菜600餘(yu) 萬(wan) 斤,加工幹菜100萬(wan) 斤,鎮上多個(ge) 家庭農(nong) 場結成合作社聯盟,通過網店把銷售市場從(cong) 周邊擴展到全國。

  拓展第三產(chan) 業(ye) 。近年來,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吸引不少遊客,很多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積極推進農(nong) 文旅融合,開發相關(guan) 旅遊產(chan) 品,將旅遊作為(wei) 帶動遺產(chan) 地經濟發展、提升遺產(chan) 地品牌價(jia) 值及改善居民生計的重要方式。

  “電商、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為(wei)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插上翅膀。”李先德說,鐵觀音茶是福建安溪的代表農(nong) 產(chan) 品,近年來,當地接通電商產(chan) 業(ye) 鏈,茶業(ye) 等特色產(chan) 業(ye) 持續發展壯大。

  “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真正活起來、傳(chuan) 下去。”唐誌強說,農(nong) 民是保護、傳(chuan) 承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主體(ti) ,讓農(nong) 民真正受益,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才能落到實處。下一步還要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ti) 的帶動作用,完善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機製,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小農(nong) 戶。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