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在奮鬥中閃光(專題深思)
“要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模範,帶頭站穩人民立場,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甘於(yu) 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si) 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勉勵青年、深情寄語青年。永久奮鬥是中國青年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要繼承和發揚永久奮鬥好傳(chuan) 統,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中頑強拚搏、創新創造、砥礪前行,讓青春在奮鬥中閃光。
在黨(dang) 的領導下,一代代青年積極投身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e) ,譜寫(xie)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程中激昂的青春樂(le) 章。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一批批青年前赴後繼投身革命,為(wei) 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衝(chong) 鋒陷陣、拋灑熱血,書(shu) 寫(xie) 一幕幕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青春奮鬥篇章。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青年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向科學進軍(jun) ,向困難進軍(jun) ,向荒原進軍(jun) ,喊出“把青春獻給祖國”的響亮口號,忘我勞動、艱苦創業(ye) ,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廣大青年勇立潮頭、敢闖敢幹,在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開拓進取,為(wei) 國家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奮力拚搏。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廣大青年自信自強、剛健有為(wei) ,喊出“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把青春融入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用奮鬥繪就青春最亮麗(li) 的畫卷。
總結中國青年波瀾壯闊的奮鬥曆程可以看出,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傳(chuan) 統具有豐(feng) 富內(nei) 涵,中國青年的奮鬥是有方向、有目標、有立場的。我們(men) 要從(cong) 曆史中汲取思想力量和實踐動力,讓永久奮鬥的傳(chuan) 統在新時代綻放最美麗(li) 的花朵。
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矢誌不渝跟黨(dang) 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經誕生,就把關(guan) 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革命的希望寄予青年,始終把青年工作作為(wei) 黨(dang) 的一項極為(wei) 重要的工作。正是在黨(dang) 的領導下,青春的力量匯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的磅礴偉(wei) 力。曆史充分證明,隻有堅持黨(dang) 的領導,中國青年運動才能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行。新時代廣大青年要從(cong) 內(nei) 心深處厚植對黨(dang) 的信賴、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信心、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深入學習(x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自覺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永遠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奉獻祖國、奉獻人民。
投身時代洪流,助力民族複興(xing)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中國青年運動一以貫之的恢弘主流。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然而,越是接近民族複興(xing) 目標,任務就越艱巨繁重,挑戰就越複雜嚴(yan) 峻,就越需要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新時代廣大青年要自覺聽從(cong) 黨(dang) 和人民召喚,胸懷“國之大者”,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奮鬥之中,勇挑重擔、勇克難關(guan) 、勇鬥風險,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到新時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負、建功立業(ye) ,爭(zheng) 當偉(wei) 大理想的追夢人,爭(zheng) 做偉(wei) 大事業(ye) 的生力軍(jun) 。
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同人民一起奮鬥,青春才能亮麗(li) ;同人民一起前進,青春才能昂揚;同人民一起夢想,青春才能無悔。”中國青年始終胸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紮根人民、奉獻人民,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年隻有把小我融入到人民的大我之中,人生之路才會(hui) 越走越開闊。新時代青年要站穩人民立場,牢固樹立為(wei) 人民服務的信念,把人民的期盼和需要作為(wei) 奮鬥目標,深入基層、深入群眾(zhong) ,虛心向人民群眾(zhong) 學習(xi) ,同人民群眾(zhong) 一道拚搏、一起奮鬥,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
(作者單位:東(dong) 北林業(ye) 大學)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3日 第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