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段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桂珍:“被需要,才是最大的幸福”
從(cong) 縣城出發,沿著蜿蜒的柏油路向南,兩(liang) 側(ce) 青山綿延,穀底河水湍急,河床上兀立著形態各異的河石。走進代縣峪口鎮段家灣村,石鋪的路,石砌的牆,原色的木門,雕花的木窗,恍若畫中的故鄉(xiang) 。
得知記者來意,劉桂珍激動地說:“當選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是黨(dang) 和同誌們(men) 對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一定牢記囑托,帶領大夥(huo) 兒(er) 把日子越過越好。”
金秋的段家灣村正沉浸在豐(feng) 收的喜悅之中。這幾天,地頭卡車不斷。忻州、朔州的多,河北、內(nei) 蒙古的也不少,都是慕名前來買(mai) 樹苗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就是我們(men) 段家灣村翻身的真實寫(xie) 照。”
“就是咧。”剛和客戶談妥的楊所文一邊微信收款一邊說,“有桂珍書(shu) 記領頭,這幾年咱育苗戶一年收入個(ge) 三五萬(wan) 元,還不是個(ge) 順手的事。”引來周圍一片歡笑,在秋風中飛揚。
59歲的劉桂珍也笑了,人群中的她並不顯眼,身高不到一米六,體(ti) 重不足90斤。然而就是這副瘦弱的身板,挎著藥箱在山路上奔波了45年,村裏小學講台上堅守了30年,連續25年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任職村委會(hui) 主任時間最短,也有18個(ge) 年頭了。
“咱人臉皮薄,禁不住好話勸。”1977年,那時的劉桂珍高中畢業(ye) 準備考大學,可是村裏需要一名醫生,左鄰右舍投來渴求的眼光,父親(qin) 也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身份做她工作:“桂珍,你人心善,能做好醫生。”
有一年除夕,劉桂珍剛回到家裏,年夜飯還沒來得及吃,七八裏外武強村的張二小慌慌張張跑來,她二話沒說背起診包跟著衝(chong) 進夜幕。40多年行醫,不管是村內(nei) 村外,出診費、注射費她都分文不收,她知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掙錢難。
“讓當老師那會(hui) 兒(er) 根本就沒猶豫。”劉桂珍笑著回憶,那是1988年,正值秋季開學,一天村幹部登門,讓她暫時給村小學的娃娃們(men) 代課,說等幾天新老師就來了。結果這一“暫時”就到了2017年秋季。村小學合並到鄉(xiang) 鎮中心校,她才走下講台。
“我是要強的人,剛開始也著急,擔心教不好耽誤了學生,天天熬夜備課等新老師。”劉桂珍後來想出原委來了,段家灣村窮,條件差,待遇不高,沒人願意來,“越是這樣我越下定決(jue) 心用心教,隻要肯下功,就能教好村裏的娃娃們(men) 。”
說起曾經段家灣村的窮,在代縣十裏八鄉(xiang) 也有名。村民們(men) 自嘲是“三無”村——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ye) 、集體(ti) 無收入,就連耕地也隻有從(cong) 亂(luan) 石灘裏整治出的區區148畝(mu) 。
“世上沒有常勝將軍(jun) ,可我不想當敗軍(jun) 之將。”1996年村“兩(liang) 委”換屆,段家灣村出現無人報名參選的情況,鄉(xiang) 裏動員已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劉桂珍當“穆桂英”。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看上的是她的人品,組織上相中的是她的潛力,全票當選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後,劉桂珍心中暗暗發誓“窮家難當,當就當好窮家”。
誓言易宣,行動實艱。誰都知道,要想富,走對路。特別是又被推選為(wei) 村委會(hui) 主任後,劉桂珍跑內(nei) 蒙古選產(chan) 業(ye) ,去太原找門路,一有機會(hui) 就實地考察,學習(xi) 經驗,了解行情。
在河灘地搞油鬆育苗。路子找著了,大夥(huo) 兒(er) 七嘴八舌議論一番也說可行。可是一落實到種植麵積,都退後了。櫻桃好吃樹難栽,誰也怕賠錢不敢幹。
“出水才見兩(liang) 腿泥。”劉桂珍理解村民們(men) 的顧慮。於(yu) 是,她在自家承包的0.3畝(mu) 河灘地全部種上了油鬆樹苗。經過兩(liang) 年的精心管護,就是這0.3畝(mu) 樹苗在第三年春天賣了7.5萬(wan) 元,轟動全村。
一下子全村19戶村民家家育苗,育苗麵積迅速擴大到80多畝(mu) 。短短幾年,育苗戶們(men) 相繼摘掉了貧困的帽子。2018年,劉桂珍牽頭成立“代縣劉桂珍種植苗木合作社”,在推進本村育苗產(chan) 業(ye) 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的王家會(hui) 、石家灣、殷家會(hui) 等村共同發展。2020年底,段家灣脫貧戶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wan) 元,村集體(ti) 收入超過了15萬(wan) 元。
“被需要,才是最大的幸福。”發展起來的段家灣村,和周邊的王家會(hui) 、武強等6個(ge) 自然村合並成了一個(ge) 新的大家庭。現在的新段家灣村是一個(ge) 有186戶800多畝(mu) 耕地的大村。人多了,工作量更大了,辦醫保、找工作、防火防疫、搭橋修路……忙得不亦樂(le) 乎的劉桂珍道出了心跡。
幸福的路要越走越寬廣。除了鞏固育樹苗產(chan) 業(ye) ,劉桂珍重點圍繞6個(ge) 自然村棄耕地、山坡和段家灣周圍灘塗做文章,打造優(you) 質艾葉、代半夏、黃芩等種植基地,建一座礦泉水廠,村民入股加工養(yang) 生艾絨,以代縣優(you) 質酥梨為(wei) 原料生產(chan) 古法梨膏。截至目前,村級集體(ti) 經濟收入61萬(wan) 元。
“段家灣村是個(ge) 來了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劉桂珍最自豪的是這裏的青山綠水,北方少有。加之建築獨特,民風淳樸,“夏有清風秋有月,春看山花冬賞雪”,發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厚。
送走了客戶,記者給楊所文算了一筆賬,一株油鬆苗1.4元,今年他家的純收入保守也有30萬(wan) 元。楊所文爽快地邊點頭邊說:“有劉桂珍這樣的書(shu) 記帶領,我們(men) 的收入就像這路邊盛開的步步高一樣,一年更比一年高。”(記者王利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