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凝聚民心 長治市黨建引領提升社區物業管理能力
8月17日,全省黨(dang) 建引領社區物業(ye) 管理能力提升工作現場會(hui) 在長治市召開。與(yu) 會(hui) 人員走進潞州區多個(ge) 小區,實地感受了長治市在黨(dang) 建引領社區物業(ye) 管理能力提升方麵取得的優(you) 異成績。
抓黨(dang) 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zhuan) 項行動開展以來,長治市堅持黨(dang) 建引領、黨(dang) 建聯建,合力提升社區物業(ye) 管理能力,逐步形成了以物業(ye) 行業(ye) 黨(dang) 委為(wei) 主導、以社區黨(dang) 委為(wei) 核心、以“網格黨(dang) 支部+業(ye) 委會(hui) (物管會(hui) )+物業(ye) 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以“五方協商議事”為(wei) 平台、以“1+N”捆綁模式為(wei) 載體(ti) 的物業(ye) 管理服務新模式,破解了老舊小區“事務無人管、企業(ye) 不想幹、百姓不滿意”等難題,把為(wei) 民服務“最後一公裏”變為(wei) “最暢一公裏”,以黨(dang) 的建設凝聚了民心,構築了和諧社會(hui) 建設的同心圓。
堅持黨(dang) 的領導 打造“紅色物業(ye) ”
人民群眾(zhong) 在哪裏,民生需求在哪裏,黨(dang) 建就應該覆蓋到哪裏。社區是黨(dang) 委和政府聯係、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物業(ye) 服務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社區的生活環境好壞和居民幸福指數的提升。
潞州區是長治市的中心城區,住宅小區多、流動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管理難度大。長治市因題施策,勇破難題,於(yu) 今年2月份成立首家專(zhuan) 業(ye) 的物業(ye) 管理機構潞州區物業(ye) 管理服務中心,承接了市住建局等相關(guan) 職能部門下放的19項權限,統籌全區物業(ye) 管理服務工作。
“除了區物業(ye) 管理服務中心,潞州區還在街鎮層麵成立了物業(ye) 服務中心,社區層麵設立了環境和物業(ye) 管理委員會(hui) ,建立起權責分明的物管三級體(ti) 製。截至目前,潞州區共受理、處置各類投訴800餘(yu) 起,居民滿意率達到98%。”潞州區物業(ye) 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李向陽介紹道。
長治市、縣兩(liang) 級還成立物業(ye) 行業(ye) 黨(dang) 組織,鄉(xiang) 鎮(街道)實行屬地管理,加強對物業(ye) 服務企業(ye) 黨(dang) 組織的監督指導。通過單獨建、聯合建成立黨(dang) 組織138個(ge) ,選派黨(dang) 建指導員94名,實現了黨(dang) 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目前,全市2308個(ge) 小區,組建1281個(ge) 業(ye) 委會(hui) (物管會(hui) ),組建率達到55.5%。選出業(ye) 委會(hui) (物管會(hui) )委員6593名,其中黨(dang) 員3823名,占比58%。為(wei) 打造“紅色物業(ye) ”奠定良好基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攻堅“三無”小區 破解治理難題
小區治理是城市基層治理的重要一環,關(guan) 係千家萬(wan) 戶,既是群眾(zhong) 關(guan) 注的焦點,也是基層治理的難點。針對“三無”小區普遍存在“事務無人管、企業(ye) 不想幹、百姓不滿意”等突出問題,長治市以潞州區為(wei) 試點,探索“三無”小區先期財政投入改造、過渡期兜底管理、逐步市場化運行三步走模式,著力探索“三無”小區物業(ye) 管理以市場手段解決(jue) 的可行之道。
位於(yu) 長治市中心八一廣場東(dong) 側(ce) 的英華小區是潞州區老舊小區治理的一個(ge) 範例。改造前,這裏15個(ge) 小區圍牆林立、各自為(wei) 政。各個(ge) 小區規模小、布局亂(luan) 、環境差、管理難,僅(jin) 有兩(liang) 個(ge) 小區有物業(ye) 。針對這些問題,潞州區對15個(ge) 小區連片改造,引進優(you) 質物業(ye) 統一接管。
“麵對英華小區的難題,我們(men) 通過三個(ge) 抓手對小區進行全方位提升。第一個(ge) 是抓好片區改造,通過拆除各個(ge) 小區間的圍牆1200餘(yu) 米、儲(chu) 藏室283個(ge) ,加裝電梯,規劃停車位,推動老舊小區成片治理、資源共享。第二個(ge) 是抓住一個(ge) 好物業(ye) 。我們(men) 探索建立物業(ye) 服務‘小區打包’‘先嚐後買(mai) ’新機製,集中聘用長治市和平壹號和諧物業(ye) 公司進駐,通過物業(ye) 先入駐小區免費試用半年,逐步培養(yang) 起居民‘花錢買(mai) 服務’的意識,促使‘三無’小區從(cong) 無人問津到社區兜底再向規範治理蛻變,實現‘同院同心’。第三個(ge) 是抓好‘黨(dang) 支部引領’,通過‘多方議事’解決(jue) 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太東(dong) 街道黨(dang) 工委委員、組織委員李思懿說道。
現如今的英華小區道路寬敞幹淨、環境溫馨舒適。小區內(nei) 設有網格黨(dang) 群服務站、微型消防站、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老年助餐點、共享水站、快遞櫃等便民設施並實現資源共享,讓居民不出小區就可以享受一站式的便民服務。
英華小區拆除“堵心牆”,連起萬(wan) 家心,為(wei) 長治市開展零散小區連片改造、實施整體(ti) 治理提供了新模式、新思路、新辦法,使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了提升。
黨(dang) 建引領 “紅心”凝聚民心
黨(dang) 建作引領,“紅心”凝民心;黨(dang) 建聚合力,“紅心”暖民心。如今的長治市社區,通過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變得更有力度,城市發展也更有溫度。
“黨(dang) 員帶頭開展垃圾分類,是我們(men) 小區治理的一個(ge) 亮點。這裏是小區垃圾便民回收屋,業(ye) 主將家中的可回收物品自行捆紮,貼上專(zhuan) 屬的二維碼放在回收屋。工作人員對物品進行掃碼稱重後,以市場價(jia) 格返現到業(ye) 主的卡中。業(ye) 主可以到附近的超市進行購物,非常便利。”禦林家園小區垃圾分類可回收屋負責人邊增偉(wei) 說。
“特別好,我們(men) 心裏頭感到很高興(xing) 。”提起小區物業(ye) 提供的諸多貼心服務,正在掃碼的小區居民高培華連聲稱讚。
禦林家園小區網格黨(dang) 支部成立於(yu) 2018年,目前有自管黨(dang) 員45名、報到黨(dang) 員490名,樓棟單元黨(dang) 小組25個(ge) 。小區網格黨(dang) 支部以黨(dang) 建引領“紅色物業(ye) ”的模式,充分融合小區黨(dang) 員、誌願者、網格員、物業(ye) 公司等多方力量開展各項基層治理工作,達到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的效果。
“我作為(wei) 小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可以更好地協調多方力量加入到小區基層治理工作中來。同時,我作為(wei) 小區物業(ye) 公司經理,又可以成為(wei) 小區網格黨(dang) 支部的一個(ge) 重要工作抓手,交叉任職有效地推動了小區的黨(dang) 建聯建工作,為(wei) 居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務。”禦林家園小區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誌勇說。
長治市在加強黨(dang) 建引領社區物業(ye) 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時,還積極建設物業(ye) 政務係統,打造“一站式”監管平台。潞城區率先建成全市首個(ge) 物業(ye) 行業(ye) 黨(dang) 群服務中心和5G+“紅管家”物業(ye) 智慧調度平台,為(wei) 居民提供貼心服務。潞州區建立了多個(ge) 集管控中心、客服中心、投訴中心於(yu) 一體(ti) 的智慧物業(ye) 平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AI機器人、智慧社區平台,推動實現物聯小區全連接、小區資源全整合、智能服務全覆蓋。
“使用智慧物業(ye) 服務雲(yun) 平台,為(wei) 找尋走失的老人或者兒(er) 童,帶來了極大便利。還可通過高空拋物智能檢測引擎,對高空拋物自動預警。”山西鑫浩鷹物業(ye) 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秀豔介紹道。
在東(dong) 方世家小區,山西鑫浩鷹物業(ye) 公司將傳(chuan) 統的監控中心、消防中心、客服中心通過智慧物業(ye) 服務雲(yun) 平台匯集在一起,升級為(wei) 智能指揮調度中心,一屏實現所有物業(ye) 服務功能,實現多項目全域實時可視化管理,降低了“三無”小區的物業(ye) 管理成本,成為(wei) 長治市智慧小區的代表。
“公司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黨(dang) 建引領。我們(men) 通過黨(dang) 支部進駐小區,實現了‘紅色物業(ye) ’全覆蓋,讓‘紅色物業(ye) ’成為(wei) 老百姓心中的‘大管家’。進駐小區以後,我們(men) 通過對小區全麵清潔、美化等,讓小區整體(ti) 環境靚起來;通過入戶調研、意見征集等,讓居民動起來;通過張貼‘四公開一監督’等展板,讓小區紅起來;最後通過開展各類活動讓小區居民真正享受到物業(ye) 紅利,讓老百姓的心裏暖起來。通過以上行動,‘紅色物業(ye) ’在‘三無’小區中真正紮下了根。”張秀豔說。
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長治市的社區物業(ye) 管理能力得到全麵提升,一個(ge) 個(ge) 小區變成了一座座溫馨的家園,和諧幸福的笑容蕩漾在每個(ge) 人的臉上,為(wei) 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無限生機與(yu) 活力。(記者李誌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