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舉行文物古建消防演習 滅火機器人投入實戰
本報訊(記者 張宇)作為(wei) 全世界現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代皇宮建築群,防火是故宮最緊要的安全保衛任務之一。昨天上午,在周一閉館日,北京市文物古建築消防救援綜合實戰演練在故宮舉(ju) 行。一條條“水龍”直衝(chong) 太和殿,展示出首都消防滅火救援的雷霆之勢,在細微處,也透露出消防救援隊伍在處置文物古建築火災時“溫柔嗬護”的一麵。
文物古建築有著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大、防火間距小、珍貴文物多、火勢蔓延快、起火易坍塌等多重特點,同時由於(yu) 道路條件有限,大型、重型消防車輛難以抵近火場開展作業(ye) ,撲救難度極大、安全風險極高。
此次演練設置在了太和殿。這座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規製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演練模擬遊客在遊覽太和殿過程中手機充電寶突發爆燃,導致火勢迅速擴大並蔓延至木質建築框架,部分遊客受傷(shang) 被困。
“火情”發生後,各種應急救援力量迅速到場展開處置,涉及消防、公安、武警、交通、急救等部門共13個(ge) 單位、14部消防車、200餘(yu) 名參戰力量。
演練重點圍繞火災預警、預案啟動、人員疏散、初戰控火、物資轉運、現場指揮、內(nei) 攻搜救等環節,靈活運用了“熱敏成像儀(yi) +穿刺水槍”悶頂滅火、“高壓消火栓+移動炮”堵截控火、“滅火機器人+雲(yun) 梯車”上下合擊、“遠程供水係統+水帶鋪設車”聯合供水等滅火技戰術,全麵檢驗北京消防文物古建專(zhuan) 業(ye) 隊伍建設成果。
此次演練,結合古建築體(ti) 量大、建築高、撲救難度大的特點,首次將遠程供水係統、消防滅火機器人及“小、快、靈”裝備投入到滅火救援實戰中;首次嚐試從(cong) 大殿悶頂內(nei) 部進行控火、滅火,防止火勢蔓延。
上午10時左右,隨著水炮陣地、消防機器人以及雲(yun) 梯車的集結,消防救援力量在太和殿外部形成了低位濕化、中位堵截、高位驅煙,內(nei) 部殿頂分區濕化、抵近精準滅火的全方位立體(ti) 控火態勢,一條條“水龍”飛躍,直衝(chong) 太和殿,氣勢逼人。
記者注意到,此次演練既有雷霆之勢,也有對文物古建築“溫柔嗬護”的一麵。
一是消防救援人員選擇使用水幕水槍和水球水槍代替傳(chuan) 統消防水槍,不僅(jin) 可以隔離熱輻射,阻斷燃燒,防止火勢蔓延,還能大幅減少水漬損失,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對文物古建的侵蝕,有效減小高壓直流水對木質結構的衝(chong) 擊力,保護建築結構穩定。
二是為(wei) 保護太和殿前廣場地麵,最大限度減少重型車輛對古建地麵的破壞,指揮部根據文物古建專(zhuan) 家的建議,所有增援單位車輛在左、右翼門外集結,采用長距離鋪設水帶的供水方式進行滅火戰鬥。此次調集的所有增援車輛均為(wei) 滿足故宮道路通行的消防車。
通過故宮自防自救、故宮特勤站初戰控火以及多部門快速響應、聯合作戰等演練過程,充分展示了首都消防“一短三快”快速響應、強攻近戰、敢打必勝的優(you) 良作風,檢驗了滅火救援應急處置預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夯實了“一點調度、多點出動、一體(ti) 指揮、聯合作戰”的建設成果,為(wei) 維護首都地區安全穩定和人民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