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把傳承北京城市曆史文脈的中軸線保護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中軸線申遺是件大事”,要“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wei) 抓手,帶動重點文物、曆史建築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要求把傳(chuan) 承北京城市曆史文脈的中軸線保護好,以中軸線申遺為(wei) 重要抓手,統籌保護北京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進一步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水平。
2011年,北京市啟動中軸線申遺工作。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確立的世界遺產(chan) 保護製度,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國家和地方級的立法、規範措施應確保遺產(chan) 保護完好。
為(wei) 了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為(wei) 北京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實施。
什麽(me) 是北京中軸線
鍾鼓樓、萬(wan) 寧橋、故宮、永定門……這些聞名遐邇的曆史建築有一個(ge) 共同點——都位於(yu) 一條中軸線上。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計劃中的無比傑作》中描述到,“一根長達8公裏,全世界最長,也最偉(wei) 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an) 生。”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保存最完整的傳(chuan) 統都城中軸線,集中展現了13世紀至今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wei) 大創造與(yu) 傑出才能,突出地展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時空觀、宇宙觀,承載了辨方正位、天人合一、以中為(wei) 尊、禮樂(le) 交融等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思想和禮儀(yi) 文化,體(ti) 現了中國人對以秩序為(wei) 特征的理想社會(hui) 治理方式的追求,符合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的“突出的普遍價(jia) 值”標準,“具有罕見的、超越了國家界限的、對全人類的現在和未來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yi) 的文化和/或自然價(jia) 值”。
為(wei) 了便於(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了解和參與(yu) 保護,《條例》第二條明確,北京中軸線北端為(wei) 北京鼓樓、鍾樓,南端為(wei) 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裏,是由一係列古代皇家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曆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曆史建築群。同時,在第三條第一項列舉(ju) 了具體(ti) 遺產(chan) 點位,包括北京鼓樓、鍾樓、地安門外大街、萬(wan) 寧橋、地安門內(nei) 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築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nong) 壇、永定門禦道遺存、永定門等。
除北京中軸線外,與(yu) 之相關(guan) 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環境,作為(wei) 承載中軸線突出普遍價(jia) 值的一部分,也是《條例》保護的對象。具體(ti) 規定在第三條第二項至第八項,包括在中軸線居中對稱格局下形成的曆史城廓、曆史街巷、城市標誌物、景觀視廊、曆史河湖水係、古樹名木等曆史文化資源,以及與(yu) 中軸線價(jia) 值密切相關(guan) 的國家禮儀(yi) 傳(chuan) 統、城市管理傳(chuan) 統、建造技藝傳(chuan) 統、民俗文化傳(chuan) 統等。
誰來保護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是曆史留給北京的寶貴文化遺產(chan) ,任何單位和個(ge) 人都有保護中軸線的責任和義(yi) 務。
公眾(zhong) 參與(yu) 是當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發展趨勢。社會(hui) 公眾(zhong) 積極參與(yu) ,有利於(yu) 促進全社會(hui) 對遺產(chan) 價(jia) 值的準確認知,提升共同保護的社會(hui) 共識,促進遺產(chan) 的可持續保護和傳(chuan) 承發展。對此,《條例》第九條、第十條、第十四條、第二十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明確了遺產(chan) 保護的公眾(zhong) 參與(yu) 機製,鼓勵、支持公眾(zhong) 積極投身遺產(chan) 保護。例如,公眾(zhong) 可以利用市文物部門建立的遺產(chan) 信息平台查閱信息、共享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開展研究、宣傳(chuan) 政策、捐助資金、提供場所和服務等多種方式參與(yu) 保護利用,還可以成為(wei) 誌願者,講好中軸線故事,為(wei) 遺產(chan) 保護貢獻力量。對保護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ge) 人,將予以表彰或者獎勵。
此外,《條例》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明確了政府、部門、保護責任人、議事協調工作機製、保護機構等多層次的保護主體(ti) 和保護責任,著力構建係統、規範、有效的保護管理機製。
怎樣保護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曆經元、明、清及近現代七個(ge) 多世紀風雲(yun) 變幻,保存延續至今十分不易。《條例》對標國際公約,在第十一條至第十八條提出了一係列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包括編製保護管理規劃,劃分遺產(chan) 區和緩衝(chong) 區,針對各類保護對象提出具體(ti) 保護要求等,並從(cong) 資源調查和保護監測、考古勘探、工程建設、騰退改造、應急保障等方麵,規定了全方位的保護措施。
此外,《條例》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還對政府有關(guan) 部門不履行保護職責,破壞或者損毀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古樹名木,未經審批在保護區域內(nei) 進行工程建設或者其他影響中軸線傳(chuan) 統風貌、曆史格局的活動等行為(wei) 的法律責任,與(yu) 相關(guan) 法律法規作出了銜接性規定(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涉及的法律責任規定》),為(wei) 中軸線保護提供剛性約束。
如何讓北京中軸線活起來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隻有深入梳理挖掘中軸線的曆史資源和文化內(nei) 涵,加強文化展示,促進合理利用,才能保持中軸線的生命力,使其更好發揮傳(chuan) 承文化、啟迪思想、推動發展的作用。
《條例》在堅持保護優(you) 先的前提下,規定了多種傳(chuan) 承利用措施。例如,第十九條、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推動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向公眾(zhong) 開放,鼓勵單位和個(ge) 人向公共文化機構捐贈或者委托展示實物、資料,鼓勵高等院校、專(zhuan) 家學者進行遺產(chan) 價(jia) 值研究,鼓勵學校開展相關(guan) 教育教學活動,鼓勵保護區域內(nei) 居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公眾(zhong) 體(ti) 驗,促進中軸線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強對保護區域內(nei) 的業(ye) 態引導等等。
怎樣讓遺產(chan) 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zhong)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涉及遺產(chan) 地環境建設與(yu) 居民生活,以人為(wei) 本、盡可能讓公眾(zhong) 受益是中軸線申遺保護的重要原則。
居住生活在保護區域內(nei) 的居民是中軸線申遺保護最直接的利益相關(guan) 方,也是承載中軸線曆史文化內(nei) 涵的重要群體(ti) 。為(wei) 了保障保護區域內(nei) 居民的知情權、參與(yu) 權和監督權,《條例》第二十六條作出特別規定。一方麵,要求保護機構建立日常溝通機製,聽取居民對遺產(chan) 保護與(yu) 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麵,要求街道和社區組織居民參與(yu) 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以及遺產(chan) 價(jia) 值的發掘、展示和傳(chuan) 播,提升居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申遺的過程充滿了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的機遇,世界各地都在探索和實踐在申遺的過程中,帶動地方區域或城市整體(ti) 發展。近年來,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為(wei) 抓手,加強重點地區綜合整治,統籌遺產(chan) 保護與(yu) 城市發展、民生改善,讓更多人民群眾(zhong) 享受遺產(chan) 保護的成果。例如,探索了北京老城保護和改造的“共生院”模式,實現了傳(chuan) 承文脈、修補功能、改善民生、提升環境、繁榮社會(hui) 的多重效果;對鍾鼓樓廣場進行整體(ti) 改造,為(wei) 居民文體(ti) 活動和旅遊觀光、文化體(ti) 驗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間,也成為(wei) 中軸線北端一個(ge) 重要的曆史文化景觀。對此,《條例》第二十七條明確,政府統籌協調遺產(chan) 保護與(yu) 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的關(guan) 係,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遺產(chan) 保護共治、成果共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