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南京打造15分鍾便民生活圈
原標題:
購物、吃飯、托育、健身……多種服務集聚在步行範圍內(nei)
南京打造15分鍾便民生活圈(一線調研)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wei) 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wei) 步行15分鍾左右的範圍內(nei) ,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wei) 目標,以多業(ye) 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著力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生活圈中,診所、學校、藥店、健身點、市場、幼兒(er) 園等應有盡有,不僅(jin) 暢通了城市經濟的“微循環”,也切實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生活品質,給人們(men)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早上8點剛過,一身白裙、打扮時髦的33歲南京市民朱海俠(xia) ,從(cong) 所住小區步行8分鍾,來到“科巷新市集”。她先到一樓的小楊生煎吃過早飯、為(wei) 周末即將來小住的閨蜜配好鑰匙,然後乘坐扶梯來到二樓菜市場,選購了這兩(liang) 天要吃的蔬菜,臨(lin) 走時順手在門口商鋪買(mai) 了奶茶和蛋糕,作為(wei) 工作日的下午茶。
位於(yu)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五老村社區的“科巷新市集”,既是一個(ge) 農(nong) 貿市場,也是一個(ge) 百貨超市,還是一個(ge) 美食城,輻射5個(ge) 社區近5萬(wan) 居民。2020年通過升級改造,由原來單一的農(nong) 貿市場升級為(wei) “科巷新市集”,為(wei) 周邊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解決(jue) 方案,成為(wei)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南京,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已列入市級民生實事項目,日前,記者在多個(ge) 街道、社區走訪“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了解其如何不斷提高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服務水平,成為(wei) 疏通經濟“毛細血管”微循環、服務保障民生、推動便利消費及擴大就業(ye) 的重要載體(ti) 。
便民服務圈——
美食廣場、家政維修、新農(nong) 貿市場……多種服務提供便利
在五老村社區,小區門口、公交站等各處,都張貼著“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手繪地圖”,充電樁、便利店、菜市場等生活配套服務標注得一清二楚。順著路線指引,記者來到位於(yu) 地圖中心位置的科巷新市集。
科巷新市集分兩(liang) 層,共8000多平方米。一層門廳布置著時尚藝術畫,進門處是眾(zhong) 多潮牌連鎖店,再往裏走,左側(ce) 是美食廣場,入駐了不同價(jia) 位的風味小吃店,寬敞的桌椅旁,不少吃過早飯的居民邊聊天邊擇菜;右側(ce) 是便民服務區,不僅(jin) 提供月嫂、保姆、保潔等家政服務,家電、水衛器具等維修服務,還有供應各種日用品的百貨超市,處處展現出城市的煙火氣。
“居民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規劃什麽(me) 。”科巷新市集副經理高健介紹,周邊居民對小修小補的五金服務有很大需求,在招引商戶時,工作人員走訪了多個(ge) 街巷,“挖”來從(cong) 業(ye) 20年的孫師傅入駐,將市口較好的地段拿出來,並給予優(you) 惠的租金。記者看到,孫師傅的櫃台裏擺滿了花灑、門鈴、插座等,提供配鑰匙、修鞋子、通管道等8項服務,還能為(wei) 老年居民上門維修。
科巷新市集二樓,是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農(nong) 貿市場: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箱、鋪設防滑磚的地麵、顯示菜價(jia) 的大屏幕……“新市集改變了很多年輕人不愛進菜場的習(xi) 慣。”朱海俠(xia) 一邊選購一邊告訴記者,如今逛菜場就像逛商場,自己常來買(mai) 東(dong) 西,一逛就是大半天。
南京市商務局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張誌超介紹,轉型升級、資源整合,提供便民生活服務的,除了農(nong) 貿市場,還有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
在雨花台區翠竹園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一老一小”能夠得到個(ge) 性化服務。中午時分,中心一樓的“銀發愛心餐廳”飄出陣陣飯香。74歲的錢玉蘭(lan) 剛在羽毛球館運動完,稍事休整便來到飯桌。餐廳牆上貼著今天的夥(huo) 食供應,有酸菜魚、千張結燒肉、韭菜炒豆芽……錢玉蘭(lan) 說,年滿70周歲的社區居民在此就餐隻需12元一份。
翠竹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單亞(ya) 麗(li) 介紹,近年來,社區不斷完善黨(dang) 群服務中心功能,逐步將各項便民服務整合進來。記者看到,一層有老年餐廳、衛生服務站、運動館、洗衣房、小超市;二樓有多個(ge) 活動室可用於(yu) 社區黨(dang) 建及培訓,又可供“老年大學”開展書(shu) 畫、舞蹈、戲曲等課程;三層是孩子們(men) 的天地,有茶藝、烘焙等親(qin) 子空間。
共治共管圈——
物業(ye) 公司、專(zhuan) 業(ye) 人士、社區居民……有事一塊商量解決(jue)
在鼓樓區回龍橋社區的鎮江路智慧鄰裏中心門前,有個(ge) 300多平方米的小廣場,中午時分停放著一些車輛。“左邊的區域即將通電接水,規劃為(wei) 流動餐車停放點;右邊大部分區域,保留停車場功能;傍晚前後,靈活變身為(wei) 廣場舞活動地點……”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徐節介紹,“一地多用”的實現,體(ti) 現出集體(ti) 的智慧。
記者在社區繞上一圈,就能體(ti) 會(hui) 到它的特殊性:緊鄰市中心,被單位和學校環繞,還有一座妙耳山在轄區內(nei) ,路麵高差大;數百家小吃店、服裝店、日雜店沿著美食街鋪開,巷子狹小,隻容一車通過。
“早晚高峰和就餐時間重合,生活休閑與(yu) 交通出行矛盾疊加,很多居民都感到不便。”徐節坦言。
受製於(yu) 地理因素,在無法拓寬馬路的前提下,要保留美食街的煙火氣並暢通出行,隻能“螺螄殼裏做道場”。注入專(zhuan) 業(ye) 力量、居民們(men) 群策群力,今年6月,回龍橋社區引入“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社區規劃師”項目,作為(wei) 協商探討、規劃落地的平台。
“就是在這個(ge) 會(hui) 議室,我們(men) 商量了一次又一次。”在社區二樓的一間會(hui) 議室,居民孫明芳指著當時開會(hui) 的圓桌告訴記者,區商務局、社區、社區規劃師與(yu) 居民代表經過討論,提出分時段、分人群,提高整個(ge) 社區複合利用的空間價(jia) 值。例如,增加流動餐車,檔口狹小、人流密集的店鋪根據供應內(nei) 容早中晚錯時經營等等。
在哪裏設?什麽(me) 時間設?社區規劃師向居民和商戶發放問卷、入戶走訪,梳理出合適的地點和時間。“我們(men) 根據協商結果,優(you) 化片區總體(ti) 業(ye) 態:充分挖潛鄰裏中心前的小廣場,將其整合為(wei) 多功能場地,滿足流動餐車停放、停車場、廣場舞等多種用途。”社區規劃師、南京市城市規劃編製研究中心主任鄭曉華介紹,許多沿街店鋪也開始嚐試“一店多能”,居民購物、代收快遞兩(liang) 不誤。
在江寧區麒麟街道東(dong) 郊小鎮小區,居民的訴求和意見,則直接從(cong) 口頭落到了紙麵,打印成冊(ce) 、裝訂成書(shu) 。
服務該社區的江蘇寶石花物業(ye) 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順龍介紹,借由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契機,去年底,物業(ye) 公司舉(ju) 辦懇談會(hui) ,記錄居民們(men) 意見,大大小小足有數百條,包括停車矛盾突出、文化建設滯後、健身設施較少等多方麵。吳順龍翻開厚厚一本會(hui) 議筆記告訴記者,為(wei) 將龐雜建議更好地歸納、分解、實施,將推進過程透明、公開,物業(ye) 公司決(jue) 定通過編寫(xie) “營造導則”來落實。今年2月起,規劃設計專(zhuan) 家、經濟學者、政府部門,與(yu) 居民共同會(hui) 商研究,成立了物業(ye) 、社區、居民三方組成的編寫(xie) 小組。
“我參與(yu) 了全過程。看到自己提出的意見寫(xie) 到導則裏、落到地麵上,心中很是欣慰。”今年62歲的一街區居民胡休明說。
智能商業(ye) 圈——
購物少排隊、食品可溯源、商戶能打分……信息賦能事事簡單
夜幕降臨(lin) ,位於(yu) 朝天宮街道的“網紅店”李記清真館門口排起了隊。家住評事街小區的居民楊宇卻直接走進門,兩(liang) 分鍾後便拎著打包的晚餐——一份鍋貼、一份牛雜湯,輕鬆離開了。
店門口排起長隊,楊宇為(wei) 什麽(me) 能快進快出?記者了解到,這是因為(wei) 該店加入了朝天宮商戶自治協會(hui) ,運用了信息化管理。
朝天宮街道挨著南京新街口,共有2760多家商戶,是小微商戶密集的商業(ye) 街區,從(cong) 前,占道經營、噪聲擾民、環境髒亂(luan) 等問題不少。
“為(wei) 擴大經營規模、實現流量共享和信息互通,去年8月,朝天宮商戶自治協會(hui) 成立,目前已有1000多家商戶入會(hui) ,通過信息化手段賦能經營、加強管理。”該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崔潔介紹,協會(hui) 結合居民與(yu) 商戶的實際需求,開發出“街坊”小程序,目前部分商戶正在進行試點。
崔潔介紹,線上平台接入了購物、餐飲、休閑等功能,可實現精準高效的供需對接。例如,居民可以在線查詢餐廳、參加團購活動、完成線上支付,等製作完成後再取餐,減少了排隊時間。
距離李記清真館不遠處的熙南裏曆史文化休閑街區,夜晚的燈光亮起,夜市擺出來,這裏成了年輕人的樂(le) 園:有會(hui) 發光的畫框和迷你的小熊玩具,有連衣裙和帆布背包,還有頗受歡迎的奶茶和咖啡……記者順著歡快的人群向前走,晚風吹在身上輕輕柔柔的。
走進巷子盡頭的雲(yun) 中穀悅咖啡館,負責人趙建告訴記者,信息化已滲透到商戶自治的各方麵:開設新店,結合線上平台的客流信息,測算出最優(you) 地點;財務係統與(yu) 收銀係統打通,麵向投資者集成到在線平台,讓財務更透明、管理更規範。記者在店內(nei) 看到,大多數在售商品有兩(liang) 個(ge) 條碼,除了商品碼外,還有“食品安全溯源碼”,用手機一掃,原產(chan) 地、處理法、烘焙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咖啡館的吧台內(nei) 側(ce) ,有一個(ge) 醒目的“星級商戶”獎杯。趙建介紹,這是協會(hui) 邀請周邊居民、消費者、城管共同打分,每季度評選的,並設置了“紅黑榜”在平台上對外展示。“前三名店鋪獲得獎杯及獎金,後三名商戶會(hui) 收到整改通知,敦促我們(men) 加強自我管理,為(wei) 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趙建說。
宜居生態圈——
曆史街區、口袋公園、休閑空間……添彩添綠處處美觀
建鄴區莫愁湖街道文體(ti) 社區所在的南湖片區,是南京第一個(ge) 集中居住式片區。去年9月,街道開啟“南湖記憶”城市更新計劃,對南湖東(dong) 路沿線進行微改造。
記者看到,新老字號林立的沿街商鋪,以紅灰色調修葺一新,複古霓虹燈的招牌複刻出懷舊場景;沿街的生活博物館中,陳列著熱水壺、搪瓷缸等老物件,還將過去年代的小賣部、理發店等搬進室內(nei) ;街巷轉角,“衝(chong) 出亞(ya) 洲、走向世界”的黑板報與(yu) 水泥乒乓球桌構建出運動主題區……來參觀的孩子們(men) 走走停停,不時互相交流或拍照。
“大到沿街店招、文化牆布置,小到這些亮化燈帶、鏤空細節,都經過了精心設計。”街巷建設方、建鄴城建集團資產(chan) 部經理季曉沛介紹,如今,街區不僅(jin) 有很多老字號商鋪,還吸引了不少網紅店入駐——街區營收增長了5倍以上,還成為(wei) 沉浸式親(qin) 子教育的互動場所。
張誌超介紹,多個(ge) 街道、社區還利用閑置空地,建成一個(ge) 個(ge) 口袋公園。
江北新區泰山街道大華社區擁有4.2萬(wan) 居民,黨(dang) 委書(shu) 記楊飛告訴記者,大家對於(yu) 家前屋後綠地公園的需求較大,社區利用“金角銀邊”因地製宜建成了8個(ge) 口袋公園,步行5到10分鍾可走到,社區綠化麵積超過40%,居民們(men) 時常帶著帳篷在家門口露營。
大華社區靠近長江,流經社區的河流兩(liang) 邊已被充分利用起來,種上綠植、鋪上親(qin) 水步道、裝上健身器材和休閑長凳,吃過晚飯,公園裏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61歲的居民羅秀平也帶著孫子在此處散步,祖孫倆(lia) 伸伸胳膊抬抬腿,一邊消食一邊放鬆。“一年四季樹常綠、花常開,多年不見的小動物又回來了。”羅秀平話音未落,小孫子就搶過話頭:“草叢(cong) 上飛舞著蝴蝶,水麵上有水鴨,下過雨能看到白鷺在河麵上飛,下雨前還會(hui) 來大片的蜻蜓,有一次我還在河堤坡上看到了刺蝟呢。”小孫子一邊模仿著刺蝟的樣子,一邊咯咯地笑著。
“環境好,生活又便利,過去暢想現代化,現在實實在在過上了!”羅秀平感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