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科創格局 南通激發科技創新第一動力
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創新被擺到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向科技要動力,以創新激活力。十年來,我市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加快構建‘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一流創新生態,建設更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目標,奮力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全國影響力和長三角引領性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持續攀升的數據書(shu) 寫(xie) 出振奮人心的“十年答卷”:南通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累計達1875.41億(yi) 元,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升至2.6%;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6.8%上升至66.5%,年均提升近1個(ge) 百分點;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比重達48.08%,較2012年上升10個(ge) 百分點。南通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持續進位至第23位。
全市域一盤棋,
大科創格局奏響強音
今年8月,江蘇帝奧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登陸科創板,成為(wei) 南通創新區誕生的首家上市公司。17平方公裏的南通創新區,十年前還是城鄉(xiang) “過渡帶”,如今,隨著帝奧微等高科技企業(ye) 加速聚集,北大長三角光電研究院等大院大所落戶,上海交通大學南通基地等項目加快推進,南通創新區已成為(wei) 城市“創新之核”。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進程加快,科技創新的核心關(guan) 鍵作用被不斷強化。南通創新區建設,是我市集聚高端科技創新要素的有力抓手。而在南通“過萬(wan) 億(yi) ”後,創新區的創新策源和服務輻射功能再次放大。
依托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我市高標準規劃建設沿江科創帶,以南通創新區為(wei) 核,4家省級以上高新區為(wei) 支撐,著力構建“一核、四區、多園”可拓展的發展布局,力促生態帶與(yu) 科創帶共舞。
改革是驅動科技創新動力引擎的點火係統。以體(ti) 製改革為(wei) 核心,我市構建起“強統籌+硬落實”的科技治理體(ti) 係。組建科技創新委員會(hui)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實體(ti) 化運作科創辦,推動各地全麵建立科創委。建立科技創新雙月例會(hui) 製度,統籌推進重點工作。實施創新生態“螢光湧現”計劃,推動創新成果落地開花。
全市域“一盤棋”,大科創格局加速推進。南通創新區與(yu) 多地簽訂沿江創新聯動合作協議。“四區”綜合排名連續進位,今年共獲得4100萬(wan) 元省財政獎勵,創曆史新高;“多園”排名穩中有升,7家開發區在全省排名均上升,7家園區獲批江蘇自貿區聯動創新區。
從(cong) “難通”變為(wei) “好通”,南通正大步跨入長三角一體(ti) 化戰略的核心圈層,加快融入區域協同創新格局。十年來,我市全方位開展跨江科技合作,與(yu) 上海共建創新資源合作和服務平台突破100家,滬通合作園區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南通60%的規上工業(ye) 企業(ye) 與(yu) 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協同創新合作關(guan) 係。
壯大科創集群,
點燃產(chan) 業(ye) 發展新引擎
近十年,我市累計實施省成果轉化項目101項、市成果轉化項目18項;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3項,其中特等獎3項,獲省級科技獎勵195項;“希望六號”“天鯤號”、我國首製極地探險郵輪等一批“大國重器”從(cong) 南通揚帆起航……以上種種,彰顯出企業(ye) 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主體(ti) 地位。
企業(ye) 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jun) ”,也是打造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的“主力軍(jun) ”。目前,全市高企總數達到2370家,較2012年增加199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總量突破3900家,5家企業(ye) 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全市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比重達48.08%。
構建“頂天立地、鋪天蓋地”的科技企業(ye) 集群,南通不遺餘(yu) 力。實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五級梯次培育庫。大力開展科創項目招引,重點招引一批技術密集、人才集聚、高成長性的優(you) 質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擴充高企後備企業(ye) 庫,2021年以來已認定招引科創項目362個(ge) 。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必須靠自主創新。聚焦核心技術攻關(guan) ,我市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在全省率先實施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攻關(guan) ,市縣每年共同出資5000萬(wan) 元設立專(zhuan) 項資金池,聚焦產(chan) 業(ye) “卡脖子”技術、國際領先原始創新技術聯合攻關(guan) 。探索創新聯合體(ti) 建設,組建半導體(ti) 、汽車及零部件兩(liang) 個(ge) 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聯合體(ti) ,由龍頭企業(ye) 牽頭,上下遊企業(ye) 和科研院所參與(yu) ,通過實體(ti) 化、市場化運作,推動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
以創新平台載體(ti) 為(wei) 基礎,南通加快構築產(chan) 業(ye) 發展新引擎。目前,全市建成省級以上企業(ye) 研發機構793家,建有科技孵化器、眾(zhong) 創空間、科技企業(ye) 加速器等各類科技企業(ye) 孵化載體(ti) 141家。省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籌建,省級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政策疊加服務,
創新生態圈迸發活力
創新資源的集聚效應得益於(yu) 日益優(you) 化的創新生態。十年來,我市持續提升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2021年召開的全市創新發展大會(hui) ,吹響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的新一輪號角,出台“創新30條”,為(wei) 企業(ye) 發展、人才引培提供全方位支撐。截至目前,市本級已兌(dui) 現“創新30條”政策資金89616.59萬(wan) 元,惠及企業(ye) 2300多家,撬動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近300億(yi) 元。
在南通,政策與(yu) 服務疊加的創新激勵,正給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和創新人才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開發企業(ye) 科技創新活力積分平台,統一政策兌(dui) 現服務。平台目前已有注冊(ce) 企業(ye) 近4000家,累計向企業(ye) 精準推送5000多條政策信息。
對認定類項目資金兌(dui) 現“免申即享”,符合條件的企業(ye) 可免予層層申報,直接享受相關(guan) 優(you) 惠政策支持。今年6月,通富微電建設的江蘇省集成電路先進封裝測試重點實驗室經驗收合格,市科技局立即啟動“免申即享”流程,提請市財政局將50萬(wan) 元獎勵撥付到位。“企業(ye) 在跑流程上少了人力耗費,能將更多精力放到研發上。”通富微電公共事務辦主任助理繆小勇說。
創新舉(ju) 措加速集聚高端人才。推進青年科技人才“育苗工程”,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zhuan) 項”,首批108位青年科研骨幹獲得立項支持經費近400萬(wan) 元。在全省率先實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全流程“不見麵審批”,創新設立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聯辦專(zhuan) 窗”,將審批時限壓縮至7個(ge) 工作日以內(nei) 。截至目前,全市外國高端人才和專(zhuan) 業(ye) 人才來華工作數量達1200人。
金融活水持續精準滴灌創新之花。加快構建全生命周期股權基金支持體(ti) 係,組建南通科創投資集團,設立規模50億(yi) 元的南通創新發展基金。科技金融產(chan) 品在貸規模持續擴大,“蘇科貸”年度新增貸款規模連續四年位列全省第二,“通科貸”2015年以來累計放貸規模達153.2億(yi) 元。
科創優(you) 勢,加速匯聚成發展勝勢。“瞄準 ‘十四五’末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全國前20強的目標,全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市科技局黨(dang) 組書(shu) 記趙男男表示,全市科技條線將以建設沿江科創帶為(wei) 統領,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ye) ,集聚高端領軍(jun) 人才,為(wei) 南通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貢獻科技力量。(沈雪梅 王瑋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