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浩瀚太空,逐夢航天強國(科技自立自強)
核心閱讀
從(cong) 航天任務連戰連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進,從(cong) 空間科學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10年來,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火箭騰飛,一項項令人驚歎的航天成就,勾勒出航天人接續奮鬥的軌跡。10年太空之約,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的跨越之旅,也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ye) 由大向強的鏗鏘步履。
“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9月2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劉洋完成首次出艙時,如此感歎。
10年前,劉洋搭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首次飛天,離開“天宮一號”時曾許下願望:“我一定會(hui) 再回來。”10年後,劉洋實現了再次飛天的夢想。
10年太空之約,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的跨越之旅,也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ye) 由大向強的鏗鏘步履。
“新時代航天事業(ye) 的蓬勃發展,讓我有了綻放青春的舞台”
10年前,吳華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最年輕的科技人員之一。多年來,他在一次次跨崗位、跨專(zhuan) 業(ye) 、跨領域的錘煉中,成長為(wei) 中國載人航天史上最年輕的0號指揮員,擔負著飛船發射航區“發令官”的重要職責。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受命出征;吳華第一次從(cong) 幕後走到聚光燈下,執行0號指揮員的使命。為(wei) 了完成好任務,他每天吃住在現場,白天、晚上都要到發射場各個(ge) 點位,對千餘(yu) 套設施設備進行巡查,11層的塔架不知爬了多少趟。
“點火!”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吳華清晰洪亮的口令聲響起,通過電波傳(chuan) 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的自信。
和吳華同為(wei) 80後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科技人員張潤紅,也有同樣的經曆。
“成為(wei) 我國首位女性‘01’指揮員”,這是張潤紅內(nei) 心深處的夢想。
“01”指揮員負責組織協調發射場各係統按照計劃和節點推進工作,直至火箭發射。為(wei) 此,張潤紅學習(xi) 了每個(ge) 係統的知識,取得了所有崗位的“資格證書(shu) ”。2018年11月1日,張潤紅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擔任第四十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任務“01”指揮員。如今她作為(wei) “01”已成功指揮了6次航天發射任務。
中國首位太空女教師王亞(ya) 平圓滿完成神舟十號任務後,在逐夢星河的路上,一次次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她作為(wei)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再度出征太空,成為(wei) 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實現了從(cong) 飛上太空到漫步太空的夢想。
“新時代航天事業(ye) 的蓬勃發展,讓我有了綻放青春的舞台。”王亞(ya) 平慶幸自己身處一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
“中國航天下一個(ge) 五年、十年將湧現更多精彩、鑄就更大輝煌。”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在天地連線時說。
“希望能陪伴更多的中國航天器飛向更遠的深空,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這是一張懸掛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大廳的巨幅照片:孤獨的玉兔二號月球車調轉相機鏡頭,回望自己代表人類在月球背麵走出的第一行足跡。
這行足跡,承載著飛控團隊無數個(ge) 日夜創新攻堅的汗水。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遙操作團隊成員榮誌飛每每看到這張照片,總會(hui) 想到這句話——“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
月球車在月背巡視,這在人類航天史上尚無先例,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月背看上去整體(ti) 平坦,實際上遍布各種撞擊坑,每前進1厘米都危險重重。月球車一旦掉進去,就有可能永遠爬不出來。榮誌飛和團隊成員從(cong) 零起步,突破月麵地形建立、月球車路徑規劃與(yu) 行走控製、虛擬現實操作與(yu) 控製等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駕駛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裏程超過1200米、正常工作超過3年。
在玉兔二號月球車遙操作實踐基礎上,他們(men) 構建了火星車遙操作技術體(ti) 係。如今,在團隊的精心嗬護下,火星上的祝融號火星車已行駛近2000米,獲得了大量科學研究數據。
“希望能陪伴更多的中國航天器飛向更遠的深空,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從(cong) “玉兔二號”到“祝融號”,榮誌飛如此暢想未來。
深空探測,軌道先行,高精度定軌不可或缺、至關(guan) 重要。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軌道控製專(zhuan) 家劉勇和團隊攻克非對稱降軌、軌道平麵機動、環月注入軌道等難題,實現了國際上首次從(cong) 月球飛往日地L2點的飛行控製。2020年12月17日,按照他們(men) 精算的軌道方案,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1731克月壤精準返回地球。
10年來,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飛控團隊突破掌握58項飛控關(guan) 鍵核心技術,填補44項國際國內(nei) 空白,為(wei) 我國建造空間站、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躋身行星探測世界先進行列發揮重要作用。
2017年7月,一場“中星9A”衛星的應急搶救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打響。“中星9A”發射入軌後,初始軌道遠地點高度與(yu) 預定初始軌道遠地點高度產(chan) 生了極大的偏差。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科技人員奮戰16個(ge) 晝夜,準確實施了10次軌道調整、6次定點捕獲,搶在最後時間窗口,讓衛星成功定點於(yu) 預定軌道,為(wei) 國家挽回價(jia) 值10多億(yi) 元的重大資產(chan) 損失。
航天測控專(zhuan) 家李恒年就來自這個(ge) 團隊,他多次帶領團隊創造“地上人搶救天上星”的航天奇跡。近年來,麵對太空軌位資源緊張的挑戰,他們(men) 打破國際傳(chuan) 統“多星共位”控製模式的束縛,研究提出全新的解決(jue) 方案,突破了同步軌位資源高效利用的難題,為(wei) 保護我國太空資產(chan) 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太空資產(chan) 是國家戰略資產(chan) ,要管好用好,更要保護好。這成為(wei) 航天測控人追星攬箭的不竭動力,與(yu) 浩如煙海的數據、紛繁複雜的程序打交道,引領著一顆顆“中國星”安全穩定運行。
四大發射場功能布局持續優(you) 化,航天發射次數屢屢刷新紀錄
航天發射領域一直是創新比拚的高地。
2022年3月29日,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首個(ge) “智慧發射場”首戰告捷。這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加強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的生動縮影。
發射指揮員張鑫介紹,如今的發射工位,改變了以往火箭臨(lin) 射前大量人員近端操作的傳(chuan) 統模式,實現了火箭發射前4小時內(nei) 無人值守,大大提高了指揮管理效率。
海風吹拂,椰林映襯,塔架矗立。前不久,執行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B遙四火箭安全抵達文昌航天發射場,與(yu) 先期運抵的夢天實驗艙一起,正在緊鑼密鼓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後,中國空間站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中國人將擁有自己獨立建造、獨立運行的“太空家園”。
瞄準“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的目標,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重型火箭、商業(ye) 航天發射工位等重大工程全麵開啟,一座瞄準世界一流的文昌國際航天城正在崛起。隨著中國航天事業(ye) 由大向強,我國第一個(ge) 現代化新型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正成為(wei) 中國空間站建造母港、中國行星探測母港、中國探月新母港。
10年間,我國四大發射場功能布局持續優(you) 化,航天發射次數屢屢刷新紀錄,海上發射填補我國航天海基發射能力空白,多型新一代火箭先後成功入列。10年來,從(cong) 航天任務連戰連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進,從(cong) 空間科學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火箭騰飛,一項項令人驚歎的航天成就,勾勒出新時代航天人的奮鬥軌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