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前市場探物價:成品糧油價格基本穩定,蔬菜、雞蛋價格回落
國慶臨(lin) 近,正是消費旺季,市場供應是否充足?菜價(jia) 、肉價(jia) 、蛋價(jia) 表現如何?各地采取哪些措施穩物價(jia) ?本報記者近日探訪了部分城市的農(nong) 貿商超。
蔬菜雞蛋價(jia) 格總體(ti) 平穩
9月26日早晨7時,廣東(dong) 省汕頭市華達隆新陵海市場已是人來人往。這是當地較大的菜市場,匯集各類蔬菜、肉類及肉製品、雞蛋、當地小食與(yu) 麵食等,攤販叫賣聲與(yu) 居民詢價(jia) 聲交織,煙火氣滿滿。
李老板的雞蛋攤前,家住附近的張阿姨正在猶豫:走地草雞蛋7.5元/斤、正大鮮雞蛋7.9元/斤、烏(wu) 雞雞蛋8元/斤、普通雞蛋6.5元/斤……“種類太多,不知道選哪種好。”張阿姨說,“平時都是我老頭子出來買(mai) 菜,今天他去給兒(er) 子幫忙了。這些雞蛋價(jia) 格倒也相差不大,但整體(ti) 上似乎漲價(jia) 了。”
李老板告訴記者,近一個(ge) 月來雞蛋價(jia) 格浮動變化較大。8月22日,一件雞蛋(30打雞蛋為(wei) 一件)226元,9月初一件252元,現在大約穩定在這個(ge) 價(jia) 格。“整體(ti) 來看,全品種雞蛋均價(jia) 大概在6.5元一斤至8元一斤左右浮動。”李老板說,“我家賣得最貴的是烏(wu) 雞雞蛋,營養(yang) 價(jia) 值高;但賣得最好的是這種走地草雞蛋,價(jia) 格居中,味道鮮美。”在李老板的推薦下,張阿姨最終挑了兩(liang) 斤半的走地草雞蛋。“快到國慶節了,女兒(er) 要回家來。她最喜歡吃我做的水蒸蛋,我得提前備好。”張阿姨說。
“假期臨(lin) 近,蔬菜和雞蛋的價(jia) 格整體(ti) 感覺略有上漲。”深圳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平時常去蔬菜批發市場買(mai) 菜,蔬菜均價(jia) 約為(wei) 2至3元。“西藍花、四季豆等價(jia) 格會(hui) 更高一些,每斤4至5元,居民區附近的街市會(hui) 更貴一些,大概貴20%到30%。”張先生說,“除了假期臨(lin) 近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受天氣情況影響較大。多刮幾次台風,菜價(jia) 能漲一倍。”
汕頭市的邱先生說:“市場蔬菜價(jia) 格每日都有變動,浮動幅度約為(wei) 1%到3%。”他告訴記者,受氣候、季節及收成影響,蔬菜價(jia) 格會(hui) 突然大幅增加,也屬短期的正常現象。
在北京幸福榮耀生鮮超市,西藍花價(jia) 格為(wei) 5.8元/斤。“最貴的應該是乳黃瓜,13.8元一斤。”超市理貨員王女士告訴記者,“其餘(yu) 的如小油菜、圓生菜、圓茄子、西紅柿、苦瓜、黃瓜等消費者常買(mai) 的蔬菜,都是三五元一斤。前陣子中秋節過後,蔬菜價(jia) 格有明顯回落。近一周,蔬菜價(jia) 格略漲,但漲幅不明顯,不到1元一斤,總體(ti) 比較平穩。”
根據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每周市場動態,9月10日至9月17日這一周,蔬菜的價(jia) 格降幅比較明顯。新發地統計部負責人劉通分析,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前期價(jia) 格過高,為(wei) 菜價(jia) 下降預留了較大的空間,一方麵也因為(wei) 近期的氣象條件比較理想,有利於(yu) 蔬菜的生長。後期,隨著秋季蔬菜的相繼上市,價(jia) 格還有一定的下降空間,菜價(jia) 有可能就此進入季節性下降區間。
肉價(jia) 略微上漲
天氣轉涼,加之國慶節即將到來,北京的不少消費者開始“貼秋膘”了。近期,全國各地肉價(jia) 如何?
9月25日,記者在北京一家超市看到,豬肉五花肉約為(wei) 32.8元/斤,前尖肉24.8元/斤,純排骨39.9元/斤。“我家平時經常購買(mai) 的黑豬肉大約在50元一斤,價(jia) 格變動不大。這周豬肉價(jia) 格漲了點,但總體(ti) 在能接受的範圍內(nei) 。”來買(mai) 菜的徐女士說,“天氣轉涼,除了豬肉之外,我還打算多買(mai) 些牛羊肉,在家涮肉吃。”
在深圳,五花肉價(jia) 格約為(wei) 20元一斤,與(yu) 北京相差較大。“近一個(ge) 月肉價(jia) 應該是受到豬周期影響,略微有些上漲。”張先生說,“如果後續還會(hui) 漲價(jia) 且價(jia) 格較貴,我會(hui) 選擇購買(mai) 牛羊肉。”
在上海,綜合家樂(le) 福超市、卜蜂蓮花超市、東(dong) 安農(nong) 貿市場、密雲(yun) 農(nong) 貿市場等多家市場價(jia) 格,豬肉五花肉均價(jia) 為(wei) 40元左右一斤。在汕頭,五花肉分外地進場豬肉和本地澄海地區豬肉,價(jia) 格略微不同。“以本地豬肉為(wei) 例,一個(ge) 月內(nei) 價(jia) 格從(cong) 14至15元一斤上漲到了18至20元一斤,漲幅約為(wei) 10%到20%,外地豬肉略低一些。”邱先生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對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chan) 資料市場價(jia) 格的監測顯示,9月中旬與(yu) 9月上旬相比,30種產(chan) 品價(jia) 格上漲,17種下降,3種持平。其中,生豬(外三元)價(jia) 格為(wei) 23.7元/千克,環比上漲0.9%。此前數據顯示,9月上旬,生豬(外三元)價(jia) 格為(wei) 23.5元/千克,環比上漲4.4%。
9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今年以來,國內(nei) 生豬價(jia) 格經曆了先跌後漲的過程,近期在每公斤22-24元區間波動;最近一周豬糧比價(jia) 為(wei) 8.38∶1,處於(yu) 豬肉儲(chu) 備預案確定的6∶1至9∶1合理區間的上沿。
豬肉價(jia) 格上漲原因是什麽(me) ?
劉通分析,中秋節過後,盡管肉類消費短暫地進入淡季,但是養(yang) 殖場對豬價(jia) 的預期並沒有降溫,豬價(jia) 和肉價(jia) 仍然保持堅挺。
對於(yu) 後期生豬市場供需和價(jia) 格形勢,近日,國家發改委價(jia) 格司多次組織有關(guan) 方麵進行深入分析研判,各方分析認為(wei) ,目前能繁母豬、新生仔豬、育肥豬存欄量均連續回升,加之天氣轉涼後育肥豬生長速度加快,以及企業(ye) 凍肉庫存處於(yu) 較高水平、絕大部分將在年內(nei) 供應市場,因此今後一段時間生豬豬肉市場供應有保障,價(jia) 格難以持續大幅上漲。
9月以來,截至27日,商務部已會(hui) 同國家發改委進行了3次中央儲(chu) 備肉放儲(chu) ,部分省份也同步進行了儲(chu) 備肉的放儲(chu) 動作,預計本月放儲(chu) 量達到20萬(wan) 噸。“這釋放出比較明確的信號,即肉價(jia) 不具備大幅上漲的條件。”劉通說,“此前,毛豬生產(chan) 一直是靠市場上那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此輪市場上還有一隻‘看得見的手’也參與(yu) 調節,就是為(wei) 了‘削峰填穀’,防止肉價(jia) 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這是對養(yang) 殖業(ye) 健康、穩定、均衡發展的有力保障。”
保供穩價(jia) 不放鬆
“我當然是希望菜價(jia) 越低越好啦。”張先生說,“快要過節了,菜價(jia) 肉價(jia) 有所上漲是正常的,隻要別一直漲就行。”
李老板則希望雞蛋價(jia) 格穩定在現有水平。“總是漲漲落落,我們(men) 農(nong) 戶心裏也沒底。”李老板說,“後續蛋價(jia) 不要‘大跳水’就好,我覺得穩中有升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jia) 事關(guan) 群眾(zhong) 基本生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孟瑋說,“國慶節臨(lin) 近,蔬菜、豬肉等重要民生商品需求趨旺,疊加國內(nei) 疫情多點散發、部分地方出現強降雨天氣等不利因素,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jia) 工作麵臨(lin) 一定壓力。”
穩物價(jia) 將采取哪些措施?
孟瑋表示,國家發改委將在緊盯蔬菜、豬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場供需形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製,督促指導各地采取加強生產(chan) 、投放儲(chu) 備、市場監管等多種方式,切實做好保供穩價(jia) 工作:
一是指導各地緊抓蔬菜生產(chan) 、加強產(chan) 銷銜接、暢通運輸配送,保障終端市場“微循環”順暢、市場供應充足。采取平價(jia) 銷售、補貼流通銷售環節、減免批發市場進場費等措施,促進價(jia) 格平穩運行。
二是及時投放中央豬肉儲(chu) 備,指導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政府豬肉儲(chu) 備,投放價(jia) 格低於(yu) 市場價(jia) 格,保障生豬豬肉市場供應和價(jia) 格平穩運行。同時,指導各地適時投放成品糧油、蔬菜、雞蛋等儲(chu) 備,增加市場供應。
三是鼓勵重點骨幹企業(ye) 堅持誠信經營、帶頭保供穩價(jia) ,協調有關(guan) 部門嚴(yan) 厲打擊串通漲價(jia) 、哄抬價(jia) 格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
“從(cong) 市場運行情況看,有關(guan) 政策措施取得積極成效,近期成品糧油價(jia) 格基本穩定,蔬菜、雞蛋價(jia) 格回落,豬肉價(jia) 格總體(ti) 平穩運行。”孟瑋說,“後續,我們(men) 將持續跟蹤重要民生商品市場形勢,進一步壓實地方主體(ti) 責任,推動有關(guan) 措施落地見效,保障市場供應充足、價(jia) 格總體(ti) 穩定,為(wei) 廣大群眾(zhong) 歡度節日營造良好的價(jia) 格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