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天宮課堂”首次在問天實驗艙授課

發布時間:2022-10-13 11:21:00來源: 北京日報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同學們(men) 好!”昨天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wei) 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nei) 進行授課。

  輕鬆用2米長管喝飲料

  本次“天宮課堂”是神十四乘組第一次變身“太空教師”,也是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首次成為(wei) “太空教室”。昨天16時01分,三位“太空教師”依次“飛”到鏡頭前站定。陳冬、劉洋先帶領大家在問天實驗艙“逛”了一圈,介紹了艙內(nei) 的工作生活場景,蔡旭哲則擔任本次授課的“攝像師”。

  地麵主課堂也進行了“升級”。本次授課的地麵主課堂設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有效載荷運行管理中心,這裏可謂是中國空間站的“太空實驗大管家”——平時,科研人員就是在這裏遠程管理空間站科學實驗項目。昨天,56名中小學生來到主課堂。問天實驗艙搭載的生物技術實驗櫃、高微重力實驗櫃等科學設備的實時監控數據,就在中心大屏幕上跳動著。

  空間站能夠提供長期的微重力環境,在微重力環境下,很多被掩蓋的物質規律得以顯現。在太空,毛細現象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麵由於(yu) 重力作用,細玻璃管插入液體(ti) 後,液麵爬升到一定高度就會(hui) 達到平衡。而陳冬手中的玻璃管則迅速將液體(ti) 吸入,液麵快速爬升至管頂。

  加入了金屬小球的水球竟然變“懶”了。劉洋快速按動注射器“吹”向水球,其表麵出現了明顯的波動,但向水球裏放入一顆空心小鋼球後,用同樣的“吹”力,水球表麵出現的波動明顯變小。

  在太空中,扳手也變得調皮起來。陳冬將T字形扳手旋轉起來,扳手竟會(hui) 一邊旋轉一邊“翻身”,一會(hui) 兒(er) 頭朝上,一會(hui) 兒(er) 頭朝下。這是前蘇聯航天員賈尼別科夫在空間站中偶然發現的,也被稱為(wei) “網球拍效應”,與(yu) 扳手的旋轉方式、質量分布有關(guan) 。

  “這些現象,我們(men) 在地麵上是很難觀察到的,隻有到太空中才能穩定開展實驗。”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應用發展中心主任張偉(wei) 說。

  課堂上,劉洋使用一條長達2米的飲水管,輕鬆吸吮幾下就喝到了芒果汁。而在地麵上,由於(yu) 受到重力影響和人體(ti) 肺活量的限製,要想這樣喝水大概率行不通。

  “太空水稻”進入種子成熟期

  問天實驗艙裏一片生機勃勃。前不久的中秋節,蔡旭哲種出的“太空生菜”已經被作為(wei) 他們(men) 節日的“加餐”。眼下,擬南芥、水稻植株也都在生命生態實驗櫃中茁壯生長著。

  神十四乘組共種植了6株開花期不同的擬南芥,其中有兩(liang) 株擬南芥已經開花。在“天宮課堂”上,孩子們(men) 得以一窺科學手套箱的剪株操作:陳冬使用科學手套箱,用剪刀將開花的擬南芥植株剪下,放入凍存管,一份植物樣品采集就完成了。樣品將被放入零下80攝氏度的存儲(chu) 區,未來將帶回地球,供科學家開展研究。

  “太空水稻”長勢也相當不錯。經過70多天的生長,水稻植株正在從(cong) 灌漿期進入種子成熟期。在太空種水稻,其實驗目標之一便是完成水稻在太空“從(cong) 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的培養(yang) 研究,為(wei) 進一步解析空間微重力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以及利用水稻進行空間糧食生產(chan) 提供實驗證據。

  7月28日,擬南芥種子和水稻種子的實驗單元,由航天員安裝至問天實驗艙的生命生態櫃通用生物培養(yang) 模塊中,次日完成了在軌第一次營養(yang) 液加注。經過54天的生長,水稻順利抽穗開花,目前正從(cong) 灌漿期進入種子成熟期。航天員已采集了部分水稻樣品在軌冷凍保存,未來將隨航天員返回地麵進行科學分析。采集後的水稻植株成功長出了再生稻,並開始拔節孕穗。問天實驗艙植物培養(yang) 實驗科研人員表示,再生稻為(wei) 充分利用培養(yang) 空間和條件,進行高效作物生產(chan)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途徑。

  科學家期望通過研究在完全封閉太空條件下培養(yang) 或栽培植物,探索作物在太空環境中高效生產(chan) 所需要的條件因素和技術途徑,篩選和創建適合太空生產(chan) 的農(nong) 作物新品種,從(cong) 而建立以植物為(wei) 基礎的空間生物再生生命支持係統,最終實現人類長期太空探索的目標。

  “非常期待在空間站收獲我們(men) 自己種植的糧食。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在月球,甚至在火星,我們(men) 都能實現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陳冬說。

  “天宮課堂”課程不斷升級

  看似短短幾十分鍾的“天宮課堂”授課,背後卻傾(qing) 注了眾(zhong) 多專(zhuan) 家的心血。課程設計都有哪些人員參與(yu) ?航天專(zhuan) 家、高校教師、科研人員自然少不了,此外,中小學教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作為(wei) 主要麵向青少年受眾(zhong) 的課堂,中小學老師能較為(wei) 準確地把握青少年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並為(wei) 航天員提供一些教學技巧。而專(zhuan) 家在地麵上對太空現象開展的推演是否準確,則需要航天員在太空中實際驗證。

  張偉(wei) 表示,相比於(yu) 此前的太空授課,本次課程引入了真正的科學實驗過程,將太空中正在開展的植物實驗對孩子們(men) 進行了直觀展示。未來,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後,“天宮課堂”的實驗內(nei) 容將更加豐(feng) 富。

  “太空教室”變大了,航天員的活動區域更寬敞,拍攝機位以及相關(guan) 設備也相應增多。空間站信號的回傳(chuan) ,離不開“天鏈”中繼衛星係統。在約50分鍾的授課中,“天鏈一號”03星和“天鏈二號”01星表現穩定。飛控團隊首次采取雙中繼衛星分別跟蹤的方式,對問天實驗艙和天和核心艙實行兩(liang) 艙切換跟蹤,確保圖像話音穩定回傳(chuan) ,保障整個(ge) 直播的流暢進行。

  “實現‘太空授課’的一個(ge) 難點,便是需要對空間站進行長時間持續測控。而受地球曲率影響,傳(chuan) 統測控站點很難獨立達到這一要求。”北京空間信息傳(chuan) 輸中心總工程師單長勝說,“天鏈”中繼衛星係統覆蓋範圍廣、傳(chuan) 輸速率高,能為(wei) 空間站組合體(ti) 提供天基測控與(yu) 數據中繼服務,搭建起天地往返的“信息天路”。

  把吸管從(cong) 二樓伸到一樓

  天地對比實驗點燃中學生科學夢想

  本報訊(記者 牛偉(wei) 坤)“剛剛,航天員在空間站輕鬆地喝到了兩(liang) 米吸管中的液體(ti) ,那我們(men) 在地麵上用同樣長度的吸管喝起來是不是也一樣輕鬆呢?”昨天下午,“天宮課堂”第三次太空授課剛結束,北京錢學森中學實驗室裏,該校副校長、物理老師楊麗(li) 鈞就為(wei) 初中學生上起了輔導課。

  “我來!”學生劉梓宸一馬當先。隻見他將飲料瓶放在實驗桌上,將吸管一頭插進瓶中,站上方凳用手抻著長管,深呼吸了幾下,將吸管另一頭含進口中,猛吸一口。“喝到了!也很輕鬆呀!”本來以為(wei) 會(hui) 與(yu) 太空實驗有什麽(me) 不同的學生們(men) 有些困惑。楊麗(li) 鈞笑而不語,賣了個(ge) 關(guan) 子,“我這邊還準備了一根更長的吸管,吸管的另一頭放在了一樓,有沒有人有勇氣嚐試一下?”“啊,這裏可是二樓呀!”“會(hui) 不會(hui) 很難喝到?”學生們(men) 竊竊私語起來。學生吳金航站了起來,走到窗前迎接挑戰。“加油!加油!”隨著時間一秒秒過去,憋足了勁兒(er) 的吳金航臉微微發紅,楊麗(li) 鈞不停將頭探出窗外,通報著管內(nei) 液體(ti) 的最新高度。“樓下的老師說,吸管裏的飲料已經開始上升了!”“加油,吸管裏的飲料已經快到窗邊了!”這時,實驗室裏的加油聲也熱烈起來。幾分鍾後,已有些微喘的吳金航終於(yu) 喝到了甜甜的紅茶飲料。“老師,這次可太不輕鬆了!”

  待實驗室裏的掌聲平息下來,楊麗(li) 鈞為(wei) 學生揭秘:“我們(men) 身處重力環境,第一個(ge) 實驗中,空氣中的大氣壓幫助了我們(men) ,讓我們(men) 比較輕鬆地喝到了兩(liang) 米吸管中的水。”看著學生頻頻點頭,她繼續發問,為(wei) 什麽(me) 大氣壓在第二個(ge) 實驗中“失靈”了呢?她接著解釋道,“隨著吸管變長,進入管內(nei) 的水柱越高,形成的水壓越大,為(wei) 我們(men) 喝水造成了阻礙;等長度到了10米以上,管內(nei) 水壓已和大氣壓差不多大,大氣壓已無法幫忙,我們(men) 再怎麽(me) 努力也無法喝到管內(nei) 的飲料。”學生們(men) 若有所思,楊麗(li) 鈞卻並不著急。“你們(men) 剛剛踏入物理學習(xi) 的大門,未來還有很多類似有趣的現象,等待著你們(men) 去探索背後的原理。”

  輔導課結束,學生石翔宇意猶未盡。“從(cong) 事與(yu) 航天相關(guan) 的工作,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今天的天宮授課和地麵對比實驗,讓我學習(xi) 物理的興(xing) 趣更濃了,更堅定了我內(nei) 心的誌向。”

  除了“趣味飲水”的對比實驗,楊麗(li) 鈞還帶領學校物理組的老師們(men) 準備了毛細現象實驗。“從(cong) 看到天宮課表我們(men) 就開始備課了,希望孩子們(men) 能在動手的過程中萌發科學探索欲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