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厚植生態本底 繪製公園城市幸福生活

發布時間:2022-10-18 21:21:00來源: 成都日報

  原標題:厚植生態本底 繪製公園城市幸福生活

  “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jia) 值考慮進去”,2018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成都視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2020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明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今年10月1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五年來,藍天常見、雪山常現,公園城市生態本底為(wei) 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標注重要注腳。

  五年來,城園相融、綠道蜿蜒,公園城市優(you) 美形態讓城市朝著更自然健康、更公平共享、更魅力獨特、更人文關(guan) 懷的目標邁進。

  五年來,生態宜居,產(chan) 業(ye) 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成都全麵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中得到進一步詮釋。

  “窗含西嶺千秋雪”,越來越多的市民在朋友圈中分享“遙望雪山”的美景圖片;“草樹雲(yun) 山如錦繡”,綠意盎然的環城生態公園在今年國慶期間共計接待遊客180餘(yu) 萬(wan) 人。

  生態本底厚實,發展動力激蕩,吸引力凝聚力增強,幸福生活可感可及,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正加速成形成勢。

  關(guan) 鍵詞

  保護修複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讓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融

  滾滾長江,奔流不息。

  為(wei) 一江清水延綿後世、惠澤千秋,黨(dang) 中央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2022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四川地處長江上遊,要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遊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

  成都平原東(dong) 側(ce) ,南北延綿的龍泉山一片蔥蘢,這片1275平方公裏的城市“綠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園,其綠植數量、綠化效果直接關(guan) 係到長江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修複的成效。

  走向城市中心,對於(yu) 龍泉山而言,不是地理邊界往城市擴展,而是以厚植綠色本底為(wei) 根本,繼續增綠增景。

  近年來,龍泉山累計造林植綠18萬(wan) 畝(mu) ,提升森林覆蓋率5.5個(ge) 百分點。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全麵建成後,森林覆蓋率將達到70.5%以上。

  成都平原西側(ce) ,1495平方公裏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坐落於(yu) 此。垂直海拔高差超4500米的地形,使其成為(wei) 全球36個(ge)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除了以大熊貓為(wei) 代表的珍稀野生動物種群,還分布著約占大熊貓國家公園85%的陸生野生動物種類與(yu) 90%的種子植物種類。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在城市格局之變中厚植生態本底,真正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成都為(wei) 市民解鎖了更多公園城市的專(zhuan) 屬體(ti) 驗。

  站高望遠,不畏浮雲(yun) 遮望眼;硬招實招,一錘接著一錘敲。聚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還需要直麵時代課題,統籌破解發展和保護之間矛盾的關(guan) 鍵抉擇——

  今年年初,龍泉山56.6萬(wan) 畝(mu) 國家儲(chu) 備林項目已開工建設,將使用本土珍稀珍貴樹種,對適宜造林區域開展高質量人工造林。項目建成後,將對區域涵養(yang) 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具有促進作用,生態服務功能總價(jia) 值為(wei) 922.73億(yi) 元。

  全麵推行林長製。成都將園林資源納入林長製工作統籌謀劃,建立市、區(市)縣、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組織體(ti) 係,實現“一山一坡、一園一林”均有人管,創新形成“林長製+法院”協作機製,上半年,四級林長累計巡林10萬(wan) 餘(yu) 次,發現並解決(jue) 問題7000餘(yu) 個(ge) 。

  以保護大熊貓旗艦物種為(wei) 牽引,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測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全市記錄高等植物4459種、獸(shou) 類129種,熊貓基地現有圈養(yang) 大熊貓237隻,是全球最大人工繁育大熊貓遷地保護種群,其中15隻為(wei) 今年新生的熊貓寶寶,它們(men) 已在國慶前集體(ti) 和市民見麵。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擁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在美麗(li) 中國建設之路上,持續深入思考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孜孜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正一步步在實踐中謀求公園城市建設與(yu) 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大公約數。

  關(guan) 鍵詞

  人本邏輯

  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描繪幸福美好生活場景

  近日,市公園城市局發布了成都首份《“公園城市薈·愛蓉增綠”調查研究分析報告》。該《報告》依托近半年收集到的22000多份問卷,從(cong) 政策、專(zhuan) 業(ye) 知識、市場、發展四個(ge) 維度,係統調查分析了成都公園城市示範區政策普及度、園林綠化建設滿意度、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及行業(ye) 監管情況。

  從(cong) 報告的調查結果來看,成都市民居住區周邊公園綠地占比高,公園綠道綠地改善、城市綠化更新效果顯著。同樣,園林綠化品質皆得到從(cong) 業(ye) 群體(ti) 和市民群體(ti) 的認可。

  人本邏輯和生活導向,就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邏輯起點和根本落點,市民生活方式在綠色中轉變與(yu) 重塑。從(cong) 成都市星漢路拐進星科北街,在各色花卉、綠植圍繞簇擁下,一段幾百米長的“回家的路”,串接起綠地、公園、社區、園區和商圈,讓很多人流連忘返。

  成都已累計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2700餘(yu) 條。這些社區綠道本身也是天府綠道體(ti) 係的一部分,全麵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規劃了總長1.69萬(wan) 公裏的天府綠道。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綠道總裏程接近6000公裏,至2025年將累計建成各級綠道超1萬(wan) 公裏。

  如果說天府綠道是成都的“活力綠脈”,那環城生態公園就是“超級綠環”。環城生態公園依托繞城高速兩(liang) 側(ce) 500米範圍以及7個(ge) 楔形地塊進行規劃建設,下一步,在環線100公裏一級綠道全環貫通基礎上,這裏將加快實施農(nong) 田整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全麵形成生態良好、功能複合、全民共享的城市環狀生態景觀帶。

  在錦江公園“精品綠軸”之上,則集中展示了成都安逸閑適的市井生活氣息。長48公裏的河道兩(liang) 岸正按照5A級景區標準,持續推進沿線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強化文化、旅遊等功能,全麵形成“一江錦水、兩(liang) 岸融城”都市濱水公園形態。

  著眼美化城市生態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成都還完成“金角銀邊”場景營造108個(ge) ,新建順城社區微綠地、萬(wan) 象城小遊園等“口袋公園”13個(ge) 。“百個(ge) 公園”示範工程110個(ge) 公園項目已建成88個(ge) ,全市現有各類公園1514個(ge) 。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綠道,不僅(jin) 串聯起成都境內(nei) 的綠地、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等多級城市生態體(ti) 係,而且讓公園城市的“大戰略”具化成每個(ge) 市民可感可及的“小確幸”,持續豐(feng) 富著公園城市的內(nei) 涵,讓城市真正成為(wei) 充滿記憶和歸屬感的場所。

  努力重現“花重錦官城”大美意境,市公園城市局將以生態項目為(wei) 抓手,持續推進“五綠潤城”示範工程,全域布局高品質綠色空間體(ti) 係,建設串聯城鄉(xiang) 的天府綠道,打造優(you) 質均衡的城市公園,形成色彩豐(feng) 富的綠化景觀,全麵呈現園中建城、城中有園、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的公園城市形態。

  關(guan) 鍵詞

  生態價(jia) 值

  算好生態與(yu) 經濟“兩(liang) 本賬” 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以生態價(jia) 值創造性轉化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公園城市區別於(yu) 傳(chuan) 統城市發展理念的鮮明標識,更是生態文明時代營城模式變革的必然要求。

  成都已開展先期探索,聚焦川西林盤、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公園等特色生態資源,開展生態價(jia) 值核算轉化研究和試點項目。

  在每個(ge) 出太陽的日子,成都大大小小的公園裏都會(hui) 聚集不少特意前來休閑的市民。在露營區裏遊憩賞景,在綠道上單車騎行,在龍泉山登高賞日……近幾年,錦江公園等10個(ge) 國家級生態價(jia) 值轉化示範區成為(wei) 網紅打卡點,夜遊錦江、沸騰小鎮等380個(ge) 生態價(jia) 值轉化場景品牌,為(wei) 成都探索生態價(jia) 值轉化路徑帶來了諸多驚喜。

  好生態帶來好生意,新場景帶火新消費。據不完全統計,綠道開放至今,其周邊的單車租車行由個(ge) 位數猛增至近百家,生意異常火爆。部分共享單車平台的使用數據顯示,每逢周末及節假日,在綠道及周邊區域,共享單車使用也呈現出明顯集中態勢。

  成都綠道經濟已形成具備自身造血功能的創新發展模式。在綠道,綠色不僅(jin) “可感知”,而且“可進入”“可參與(yu) ”,更因為(wei) 植入了新的經濟業(ye) 態,加入了新的消費場景,促進了生態價(jia) 值的創造性轉化。

  國際買(mai) 手店、歐美潮玩品牌、精品餐飲、網球和板式網球等項目陸續入住桂溪生態公園;“綠道騎行打卡護照”係列等70餘(yu) 項活動讓以綠道為(wei) 主題的各類文創產(chan) 品走進市民生活;環城生態公園累計種植約6萬(wan) 畝(mu) 小麥、油菜、蔬菜等農(nong) 作物,產(chan) 出糧油作物約1.2萬(wan) 噸……

  開拓嚐試不斷,保護轉化並存。今年8月,《成都市濕地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向公眾(zhong) 征求意見。在生態價(jia) 值轉化方麵,《條例》明確了市和區(市)縣人民政府在充分考慮保障濕地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優(you) 化濕地周邊產(chan) 業(ye) 布局,推動濕地周邊地區綠色發展,促進濕地生態價(jia) 值轉化。

  生態賬的背後,是近年來成都堅定生態優(you) 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生態文明躍升軌跡看得見、摸得著。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