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靜待夢天,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收官在即

發布時間:2022-10-31 15:4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飛天圓夢|靜待夢天,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收官在即

  夢天實驗艙發射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待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

  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意味著什麽(me) ?我國下一步將有哪些太空探索計劃?

  配備8個(ge) 科學實驗櫃,夢天實驗艙能完成哪些科學研究?

  夢天實驗艙是天宮空間站基本構型中兩(liang) 個(ge) 大型在軌實驗艙段中的第二個(ge) ,發射入軌後,中國空間站三個(ge) 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zhuan) 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顧逸東(dong) 在第二屆全國空間科學大會(hui) 的報告中指出,空間站作為(wei) 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近地空間研究基地,要努力爭(zheng) 取在前沿基礎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前沿,在應用基礎和新技術方麵解決(jue) 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強高質量科技供給,產(chan) 生顯著效益。

  研究包括空間生命科學和人體(ti) 研究、微重力物理、空間天文和地球科學以及空間新技術試驗等領域,共32個(ge) 主題,三個(ge) 艙共布局14個(ge) 壓力實驗櫃。

  而夢天實驗艙就配備了8個(ge) 科學實驗櫃,主要用於(yu) 微重力物理科學等研究,包括微重力流體(ti) 物理與(yu) 熱物理、微重力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基礎物理等學科。

  今年8月,夢天實驗艙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展發射場區各項總裝和測試工作。

  9月,執行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

  10月9日,夢天實驗艙完成推進劑加注。

  10月25日,夢天實驗艙與(yu) 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組合體(ti) 已轉運至發射區。

  “夢天實驗艙的建成和發射對於(yu) 我國微重力物理科學研究有重要意義(yi) ,微重力物理科學研究的進步必然推進相關(guan) 航天工程技術的進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長聘教授孔文俊向中新網表示,夢天實驗艙發射之後,將承擔重要的科學研究任務。

  據了解,空間站的建設主要有三個(ge) 科學技術目標:一是掌握大型空間設施的建造和運營技術;二是掌握航天員經常在軌飛行的生活和健康保障;三是建設國家太空實驗室,為(wei) 科學家提供高水平科學研究平台。

  天和、問天、夢天,為(wei) 何實驗艙發射都選在文昌航天發射場?

  天宮空間站整體(ti) 呈T字構型,主要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等模塊。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今年7月24日,問天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yu) 7月25日3時13分成功對接於(yu) 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

  我國有四大發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文昌航天發射場。

  孔文俊介紹,隻有文昌是屬於(yu) 海濱發射場,載荷的運輸可以通過海運抵達。其他發射場都屬於(yu) 內(nei) 陸發射場,載荷運抵發射場隻能通過列車,列車運輸對於(yu) 載荷的最大包絡有限製,一般來說不大於(yu) 4.5米。

  所以,天和、問天、夢天都選擇在文昌發射,主要有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原因:

  “一是空間站的三大艙都是屬於(yu) 重型載荷,都有20噸左右的質量,其包絡超過了火車運輸的包絡範圍,隻能走海運,因此隻能在臨(lin) 海的發射場發射;二是文昌發射場是我國第一個(ge) 低緯度濱海發射場,具有發射能力強、射向更寬、運輸更便捷等優(you) 勢。”

  從(cong) 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今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後,工程將轉入為(wei) 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liang) 艘載人飛船和兩(liang) 艘貨運飛船。

  隨著空間站的“擴建”,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乘組的6名航天員將有共同在軌駐留的機會(hui) 。兩(liang) 個(ge) 乘組都將“出差”半年,並首次進行在軌乘組輪換,實現空間站不間斷有人駐留,兩(liang) 個(ge) 乘組的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軌駐留5-10天。

  這意味著,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後,中國航天員將在太空中“會(hui) 師”,創造中國航天的曆史性時刻。

  “目前在航天方麵,中國想做的事情,依靠我們(men) 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航天技術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這也說明我國是真的強大起來了。”

  孔文俊在“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期就開始參與(yu) 相關(guan) 基礎研究工作,在微重力燃燒科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30年的發展曆程,“這一路走來,國家經濟不斷發展,科研投入越來越多,國內(nei) 的基礎科研水平和工程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孔文俊表示,我國已經是航天大國,現在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隻有航天工程和空間科學都高度發展,才能稱為(wei) 強國。所以,加強空間科學研究對我國邁向航天強國有重要意義(yi) 。”(中新網劉歡)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