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安:文明對話新階段,講好中國故事該如何發“問”?
原標題:東(dong) 西問丨周慶安:文明對話新階段,講好中國故事該如何發“問”?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的國際傳(chuan) 播命題,成為(wei) 中國新聞從(cong) 業(ye) 者越來越重要的曆史使命和時代擔當。
國際傳(chuan) 播命題源自文藝複興(xing) 之後,隨著威斯特伐利亞(ya) 體(ti) 係逐漸確立和民族國家概念產(chan) 生,國際傳(chuan) 播的命題逐漸拓展。但跨文明對話和交流的曆史進程,卻遠遠早於(yu) 國際傳(chuan) 播。國際傳(chuan) 播的研究者和踐行者,都自覺和不自覺地在跨文明對話的交流語境和曆史之下,在文明多樣性、文明互鑒、文明包容互通的曆史情境當中,不斷汲取國際傳(chuan) 播的能量和智慧。
如果從(cong) 跨文化交流、跨文明對話的視角看待今天的國際傳(chuan) 播,中國的國際傳(chuan) 播完成了跨文明對話的三個(ge) 曆史階段,正在走向第四個(ge) 更重要的曆史階段。
跨文明對話經曆了幾個(ge) 不同的曆史時期?
在第一個(ge) 曆史時期,跨文明對話之間的主體(ti) 更多以自發手段進行交流。這種接觸不以民族國家為(wei) 單位,甚至不以民族為(wei) 單位。比如,絲(si) 綢之路上的跨文明對話帶有很強的自發性質。在此進程中,所有跨文明對話的主題和目標都不以“傳(chuan) 播”來開展,但客觀上確實形成了對話和傳(chuan) 播的效果。
放眼歐洲,基督教文明和阿拉伯世界的碰撞,甚至更早時期碰撞所產(chan) 生的跨文明對話的產(chan) 物,也都留在人類曆史之中。在此階段,雖然“國族”概念沒有完整出現,但遺留的最豐(feng) 富的遺產(chan) ,是文明之間彼此的尊重、興(xing) 趣,甚至是信任。絲(si) 綢之路、鑒真東(dong) 渡、遣唐使等曆史,都體(ti) 現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信任關(guan) 係,為(wei) 今天的新聞傳(chuan) 播、國際傳(chuan) 播提供非常重要的曆史基礎。
文藝複興(xing) 以來,隨著國際傳(chuan) 播逐漸發展,尤其是傳(chuan) 播技術的成熟,跨文明對話進入第二個(ge) 階段。這個(ge) 階段更多追求對話和交流的語境,傳(chuan) 播成為(wei) 國族、民族國家的特定需要。傳(chuan) 播者帶著身份主體(ti) 意識逐漸認識世界,並講述屬於(yu) 自己的聲音。中國進入這一曆史進程的時間相對較晚,但從(cong) 傳(chuan) 播視角看,很多中國曆史典籍都有形或無形地敘述這些故事。
如郭嵩燾的《使西紀程》,看上去是一本紀實文本,但更多反映的是傳(chuan) 播中應當考慮的問題。又如近年來曆史學家很關(guan) 心的《燕行錄》《熱河日記》,以傳(chuan) 播學的視角解讀,我們(men) 看到的是對中國的觀察,是一種對話和交流。在這個(ge) 過程中,文化的主體(ti) 性和文明的多樣性,以及對文化主體(ti) 性的理解接納就變得非常重要。
第三個(ge) 曆史階段,是20世紀末以來的“平台曆史階段”。在此階段,隨著全球化程度逐漸加深以及社交媒體(ti) 時代到來,更多個(ge) 體(ti) 不僅(jin) 擁有了遷徙的自由、旅行的資本、全球交易的資格,也擁有了對話的資格。由此產(chan) 生了一個(ge) 重要問題:如何在全球範圍內(nei) 打造平台?
從(cong) 國際傳(chuan) 播的主體(ti) 階段進入平台階段,中國不僅(jin) 要成為(wei) 國際傳(chuan) 播中的重要角色,也要構建全球對話的平台。試想,如果全世界的學者、有識之士在中國式話語平台上,就全球文明對話、發表自己的主張,對於(yu) 全球傳(chuan) 播新秩序的構建將具有重要意義(yi) 。
下一個(ge) 階段是什麽(me) 樣的曆史進程?
在文明對話的前三個(ge) 曆史階段,中國不斷完成國際傳(chuan) 播能力的建設。下一個(ge) 曆史階段的目標,則是對多樣文明的尊重和對多樣文明、多種主體(ti) 的再現。
如今,除民族國家、文明主體(ti) ,國際傳(chuan) 播中還有各種新的身份認同群體(ti) 。比如工人、農(nong) 民群體(ti) 等職業(ye) 群體(ti) ,電競玩家群體(ti) ,網絡上的年輕人群體(ti) ,以及海外華僑(qiao) 華人這類特殊的文化群體(ti) 。這些群體(ti) 超越了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民族、國家,卻帶有非常強的文化烙印。當前,中國的國際傳(chuan) 播要逐漸完成從(cong) 觀看到對話、從(cong) 告知到分享、從(cong) 理解到認同、從(cong) 主體(ti) 到平台的構建。
在國際傳(chuan) 播中,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今天中國給出的清晰答案,中國要把答案告訴世界。中國也在和世界共同追求和探索答案,例如新冠疫情何時能真正從(cong) 生活中消失,全球化在遭遇重大曆史挫折後能否延續,當談論和平與(yu) 發展時,是否應注意這是一個(ge) 充滿挑戰的世界?
在曆史進程中,“問”的過程本身就帶有非常強烈的傳(chuan) 播和溝通本能。尤其在今天,當觀念的衝(chong) 突在意識形態領域不斷外溢,情緒化的政治不斷發酵,人們(men) 更多地用“體(ti) 驗”代替真正意義(yi) 上的知識構建。“問”是一種更理性、更平和、更包容地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我們(men) 要更多從(cong) “平台”視角、從(cong) 分享和認同出發去構建有效的中國故事,這需要長期的努力。(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院長周慶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