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區”書寫社會治理“大文章”
城鄉(xiang) 社區是社會(hui) 治理的基本單元。隨著社會(hui) 治理結構轉變,基層社會(hui) 日益成為(wei) 各種利益訴求交匯點,社會(hui) 治理重心不斷向基層社區轉移。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先後就社區公共服務、社區治理頒布多個(ge) 重要文件,各地社區治理創新實踐如火如荼,城鄉(xiang) 社區麵貌煥然一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暢通和規範群眾(zhong) 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
社區治理怎麽(me) 開展?居民積極性咋調動?如何推進社區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記者進行了走訪。
“有啥事一起商量,有啥難互相幫忙”
“社區南側(ce) 小花園花草沒人打理,有些荒廢了”“在小廣場加裝涼亭和長椅,給老人們(men) 改造一個(ge) 遮風避雨的地方”……這是北京市石景山區老山街道東(dong) 裏北社區圍繞“品質社區”建設不久前召開的一次“老街坊”議事會(hui) 。會(hui) 上,社區黨(dang) 委和物業(ye) 企業(ye) 負責人、居民代表展開熱烈討論。
“改哪裏,居民出主意;怎麽(me) 改,居民齊參與(yu) ;改得好不好,居民來評價(jia) 。”東(dong) 裏北社區書(shu) 記趙紅總結的這套工作方法,源於(yu) 3年前對社區進行的一次有機更新提升。
東(dong) 裏北社區是一個(ge) 建成時間較長的小區,積累問題多;同時,居民主要由企業(ye) 離退休職工及家屬組成,居民之間都是老同事、老工友、老街坊。既是老街坊,何不把居民心氣聚起來?為(wei) 此,社區以“老街坊”議事廳為(wei) 基礎搭建居民參與(yu) 平台,收集意見建議。在社區設立接待處,解決(jue) 居民疑問。項目完成後,社區還組建物業(ye) 管理委員會(hui) ,讓居民和社區、物業(ye) 公司一起參與(yu) 社區治理。
“以前我們(men) 大院給人的印象是老、舊、亂(luan) ,經過大家努力,現在樓道被粉刷一新、更換了新電梯,道路平了、地鎖拆了,鄰裏關(guan) 係更和諧了。”東(dong) 裏北社區居民劉永斌和很多街坊報名參加了社區的“老街坊”誌願者服務隊。他說:“通過參加誌願隊、議事會(hui) ,街坊之間有啥事一起商量,有啥難互相幫忙,社區更溫馨了。”
“老街坊”議事會(hui) 、“老街坊”誌願者服務隊……在石景山區,社區治理離不開“老街坊”。據介紹,“老街坊”起源於(yu) 2013年八角北路特鋼社區黨(dang) 員、誌願者自發開展的一次關(guan) 愛行動。
“近年來,石景山區以建設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wei) 契機,通過搭建區—街—社區三級黨(dang) 建工作協調委員會(hui) ,創新議事協商機製,持續深化‘老街坊’品牌內(nei) 涵,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機製。”石景山區委社會(hui) 工委書(shu) 記、區民政局局長吳智鵬說,目前石景山區154個(ge) 社區都組建起“老街坊”社區議事廳,還組建了208個(ge) “老街坊”樓委會(hui) ,常年參與(yu) 誌願服務的“老街坊”誌願者達9.96萬(wan) 名,“老街坊”治安隊、勸導隊、應急小分隊實現了社區全覆蓋。
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單位人”逐漸變成“社區人”,很多原來由政府、單位承擔的服務和管理職能轉移到社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城鄉(xiang) 社區建設進入快車道。據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在中宣部9月初舉(ju) 行的“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10年來,全國城鄉(xiang) 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城市由82%提升到100%全覆蓋、農(nong) 村由31.8%提升到79.5%。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國400多萬(wan) 城鄉(xiang) 社區工作者在防控一線拚搏奉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基層治理尤其是城鄉(xiang) 社區治理成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重心。各地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方式,發展社區協商民主,最大程度在社區化解社會(hui) 矛盾、提供社會(hui) 服務,人民群眾(zhong) 社區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yu) 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王偉(wei) 進說。
“強化黨(dang) 建引領,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後一公裏’”
山東(dong) 省龍口市新嘉街道社區居民老張以前在農(nong) 村生活,進城落戶後想開家麵館。眼瞅著開張了,麵館服務人員的健康許可證還沒辦,這可把他急壞了。前些天,他回到社區時聽到門口的大喇叭裏介紹餐飲店開辦流程,趕緊到社區谘詢。在社區“紅心代辦員”的幫助下,老張很快理清程序、備齊資料,麵館順利開張。
老張說:“剛到城裏生活不太適應,不過社區門口有一個(ge) 像農(nong) 村村口一樣的大喇叭,及時宣傳(chuan) 便民政策;有啥困難,社區代辦員幫忙解決(jue) ,現在住得挺安心。”
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guan) 鍵在於(yu) 基層黨(dang) 組織、廣大黨(dang) 員。今年以來,新嘉街道組建起“紅心代辦”隊伍,設置“紅心代辦點”,由各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擔任“紅心代辦點”負責人,社區兩(liang) 委班子成員、黨(dang) 員、誌願者等擔任“紅心代辦員”;還建立代辦製度,將居民原來需要跑到街道或者城區辦理的事情,轉移到就近的“紅心代辦點”辦理,並對有困難群眾(zhong) 提供上門、陪同辦理等服務。“通過強化黨(dang) 建引領,開展‘大喇叭’‘紅心代辦’等微服務,街道打通了服務居民的‘最後一公裏’。”新嘉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辦事處主任呂筱鳳說。
近年來,各地全麵推行村(社區)黨(dang) 組織書(shu) 記、主任“一肩挑”,目前村(社區)“一肩挑”分別比例達95.6%和93.9%。一些地方積極探索社區黨(dang) 建聯盟、黨(dang) 員社區報到等製度,多形式發揮黨(dang) 建在引領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不斷完善。
“從(cong) 基層治理主體(ti) 看,不再是單一的行政管理,而是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等多主體(ti) 參與(yu) 的係統治理。”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教研部教授向春玲說,針對以往一些地方黨(dang) 的基層組織存在虛化、弱化、邊緣化問題,黨(dang) 中央推動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向基層延伸。通過出台一係列黨(dang) 內(nei) 法規,健全黨(dang) 全麵領導基層治理的製度體(ti) 係,不斷增強黨(dang) 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zhong) 組織力、社會(hui) 號召力,發揮黨(dang) 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戰鬥堡壘作用,特別是把黨(dang) 員的活力激發出來,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
“各方一起參與(yu) ,很多事情就好辦多了”
歇歇腳、喝口水、防走失、敢救助、助老包……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朝陽門街道的銀行、飯店、社區服務中心,甚至是便利店、打印店門口,經常能看到提供這些暖心服務的牌子。如今,已有近百家商戶、單位加入了這個(ge) 叫“區域養(yang) 老服務聯合體(ti) ”的“養(yang) 老圈”。
作為(wei) “養(yang) 老圈”成員之一,江蘇銀行讓社區老人感到親(qin) 切。銀行大廳裏放置了輪椅、拐杖、老花鏡等老人辦業(ye) 務時可能用到的工具。即使不辦業(ye) 務,一些老人走累了也願意進去喝口水、歇歇腳。銀行除了進社區舉(ju) 辦識別假幣、防範金融詐騙等講座,還經常麵向老人開展營養(yang) 膳食、中醫按摩、手機教學、包粽子、包湯圓等特色活動。“做好養(yang) 老服務,給我們(men) 的服務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江蘇銀行工作人員禹文雅說。
朝陽門街道老齡人口比例達26%。如何讓居家養(yang) 老的老人在生活上有服務保障?打造區域養(yang) 老服務聯合體(ti) 、調動社會(hui) 資源參與(yu) 為(wei) 老服務,成為(wei) 街道開展社區治理的切入點。
不過這個(ge) 過程並不容易。朝陽門街道市民活動中心主任梁楠說,在調研時很多商戶參與(yu) 熱情很高,但都有擔憂:讓老人歇歇腳、喝口水容易辦到,可萬(wan) 一老人發生意外怎麽(me) 辦?這個(ge) 責任誰來承擔?
問題尖銳,卻是事實。經過多方協調,最終由政府出資,為(wei) “聯合體(ti) ”的站點單位上了養(yang) 老服務機構綜合責任保險,解決(jue) 了商戶的後顧之憂。如今,“聯合體(ti) ”已進入3.0階段,更多老人的深層次需求正在被關(guan) 注到。
養(yang) 老、托育、社會(hui) 救助、就業(ye) 創業(ye) 、醫療保障……社區居民需求多方位,要求社區服務意識和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提升社區治理效能,關(guan) 鍵要提升公眾(zhong) 參與(yu) 水平。”王偉(wei) 進認為(wei) ,當前公眾(zhong) 參與(yu) 社區治理的困境主要在於(yu) 意識或能力尚有不足、相關(guan) 製度尚待完善、便捷公眾(zhong) 參與(yu) 的組織載體(ti) 有待創新、物業(ye) 服務與(yu) 社區治理的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王偉(wei) 進建議更加注重社區規劃和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為(wei) 公眾(zhong) 參與(yu) 提供交往、娛樂(le) 、議事、服務等公共空間;注重村(居)民自治的實現形式,為(wei) 村(居)民參與(yu) 社區治理完善常態化、實操化的機製建設;積極發展麵向社區的社會(hui) 組織,推動小區物業(ye) 管理與(yu) 社區治理融合,並通過發展基層社會(hui) 工作站、社區教育等提升居民理性溝通和協商議事能力。
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的一個(ge) 重點是暢通和規範群眾(zhong) 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向春玲建議,一是完善法定訴求表達機製,發揮人大、政協、人民團體(ti) 、社會(hui) 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等群眾(zhong) 訴求表達渠道作用,健全公開透明的訴求表達和辦理方式。二是完善利益協調機製,保證群眾(zhong) 的知情權、參與(yu) 權、決(jue) 策權和監督權,通過社會(hui) 公示、公眾(zhong) 聽證、專(zhuan) 家谘詢論證等製度,統籌協調各方麵利益關(guan) 係。三是完善群眾(zhong) 權益保障機製,通過改革和創新製度維護好群眾(zhong) 在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勞動關(guan) 係、教育醫療、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的切身利益。
對於(yu) 社區治理,在基層工作近20年的梁楠有自己的體(ti) 會(hui) :“街道層麵必須高位統籌,樹立一盤棋意識,畢竟一個(ge) 部門的力量有限。”她認為(wei) ,基層部門要做好協同,並注重發揮社區工作者、誌願者、企業(ye) 、專(zhuan) 業(ye) 社會(hui) 組織力量。“各方一起參與(yu) ,出謀劃策、各展其能,很多事情就好辦多了。”梁楠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