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標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本報記者 劉曉陽
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悠悠曆史中,它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黃河,中華民族的憂患。漫漫歲月裏,它也給沿岸帶來過深重災難。
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千秋大計;治理黃河,曆來是沿岸人民的美好夙願。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治理開發進入曆史新紀元。1952年,毛澤東(dong) 主席第一次出京視察就來到黃河河南段,70年前的今天——10月31日,毛澤東(dong) 乘專(zhuan) 列由開封前往鄭州時,“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殷殷囑托,成為(wei) 激勵幾代人治理黃河的響亮口號。
同樣是在河南,2019年9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發出“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wei) 大號召,擘畫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宏偉(wei) 藍圖。
從(cong)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到“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曆史與(yu) 現實交匯於(yu) 同一時空的70年裏,人民治黃在攻堅克難中破浪前行,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曆史奇跡,為(wei) 世界大江大河治理與(yu) 保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樹立了典範。
10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黃河保護法,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正以全新的生命形態哺育著沿岸人民,演奏人水和諧的時代強音。
黃河寧 天下平
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河南正處在“豆腐腰”的位置。下遊河道擺動遊蕩,大堤像豆腐一樣鬆軟,曆史上三分之二的決(jue) 口發生在這裏。古都開封7次被淹沒,造就了“城摞城”的曆史奇觀。
位於(yu) 黃河開封段的黑崗口險工顯眼處標示有三條洪水水位線:1958年,22300立方米每秒,水位82.12米;1982年,15300立方米每秒,水位83.39米;1996年,7600立方米每秒,水位84.3米。“為(wei) 什麽(me) 流量越小,水位反而越高,是不是搞錯了?”曾有外地水利工作人員到此考察時問道。
“水少沙多,泥沙淤積,河床不斷抬高,導致流量雖小,水位卻更高,洪水威脅也明顯增大。”開封第一河務局局長潘佳良解釋,黑崗口的河床高出開封市地麵11米,黃河在開封段形成了“地上懸河”。
“去年秋汛,黑崗口下延控導工程出險最多,達194次。”潘佳良說,通過河務部門、地方政府的協同作戰,沒有一處小險釀成大險。
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yan) 重的秋汛,整個(ge) 黃河河南段1.5萬(wan) 名幹部群眾(zhong) ,曆經55天日夜奮戰,搶護各類險情2439次,最終奪取黃河秋汛洪水防禦的全麵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先後12次戰勝超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徹底扭轉了曆史上黃河頻繁決(jue) 口改道的險惡局麵。
黃河寧,天下平。數千年的憂患之河何以有了今朝的歲歲安瀾?得益於(yu) 采取的一係列治黃手段。
整修加固險工、控導工程500多處、壩垛14000多道,以壩護彎,以彎導流,確保黃河河勢相對穩定和安全;先後4次加高培厚大堤,土方量相當於(yu) 15座萬(wan) 裏長城。
過去,黃河幹流上沒有一座水庫,現在,從(cong) 龍羊峽到小浪底,從(cong) 沁河河口村到洛河故縣,幹支流水庫群如同一串串明珠守護著黃河,加之北金堤、東(dong) 平湖等分滯洪區的開辟,形成了黃河“上攔下排、兩(liang) 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ti) 係。
連續21年的調水調沙,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2.6米,最小過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複到現在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中小洪水漫灘概率減小,遊蕩性河道河勢相對穩定。
毋庸諱言,由於(yu) 認識的局限性,在人民治黃過程中也走過彎路。因為(wei) 低估黃河泥沙的含量,盲目希冀黃河水由黃變清,單純依靠“蓄水攔沙”的三門峽水庫建成不久後,便因泥沙大量淤積,成為(wei) 死庫容。
“沒有三門峽的經驗教訓,就沒有小浪底。”作為(wei) 從(cong) 事黃河治理30多年的水利專(zhuan) 家,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良表示,三門峽工程經過兩(liang) 次改建,加大泄流排沙能力,實現了水庫年內(nei) 進出庫泥沙衝(chong) 淤平衡,為(wei) 小浪底水庫的成功修建及運用打下了基礎。
經曆了三門峽的“蓄水攔沙”和小浪底的“蓄清排渾”,多泥沙河流水庫設計運用技術發展到“蓄清調渾”新階段,破解了“庫區泥沙淤積形態控製難、水沙庫容不能互換、徑流無法實現年調節”三大技術瓶頸。“這標誌著黃河治理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張金良說。
與(yu) 此同時,黃河治理步入數字化時代。在“三條黃河”(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建設的基礎上,今年5月,黃委印發《數字孿生黃河建設規劃(2022—2025)》,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數字孿生黃河,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支撐帶動黃河保護治理現代化,這標誌著“把黃河裝進計算機”有了行動指南。
今年6月底,黃河智慧防汛預警係統正式啟用。作為(wei) 數字孿生黃河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係統大大提升了防汛決(jue) 策效率,通過類似電子沙盤的推演,形成可執行的黃河防汛預案,並運用智能係統迭代更新,黃河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快速推進。
年年奔流 潤澤兩(liang) 岸
從(cong) 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源頭下來,黃河先後跨越青海、甘肅、陝西、河南等九省區,一路攜川納流,奔騰到海。
誰能想象,富有生命力的黃河在上世紀末曾多次出現斷流。
在開封柳園口渠首閘下遊2000米處,柳園口渠首閘閘管處職工閆誌剛指著河灘說:“這裏就是1997年黃河斷流的最上端。當時整個(ge) 大河都沒水了,河道裏隻有斷斷續續的水窪還存了些水,閘上無水可引。”
“往上遊再走3公裏的黑崗口也好不到哪兒(er) 去,挽起褲腿,蹚著淺淺的泥水,就能從(cong) 南岸走到北岸,根本不用撐船。”在此堅守了大半輩子的開封第一河務局高級技師李明金說。
據統計,1972年至1999年,黃河有22年出現河幹斷流,平均4年斷流3次,1997年還出現了迄今為(wei) 止最為(wei) 嚴(yan) 重的斷流,斷流時間達226天,長達704公裏,占黃河下遊河道總長的90%。長時間的黃河斷流,還引發了河道萎縮、水生物減少、濕地減少等一係列問題。
轉機出現在1999年,黃委對黃河水量實施統一調度,開了我國大江大河統一調度的先河。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cong) 嚴(yan) 從(cong) 細管好水資源,才保存了黃河生態血脈,喚醒了一度沉睡的黃河,至今,黃河已連續23年不斷流。
目前,黃河以占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滋養(yang) 著全國12%的人口,灌溉著全國17%的耕地,還為(wei) 沿岸5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並支撐著流域內(nei) 石油、煤炭等工業(ye) 的發展。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近年來,河南堅持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剛性約束,在黃河兩(liang) 岸實施了122個(ge) 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把1952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升級為(wei) 高效節水灌溉田,每年可節水1億(yi) 多立方米,實現了用更少的水產(chan) 更多的糧、產(chan) 更好的糧。
據統計,作為(wei) 河南最大的過境水源,自1952年以來,全省已累計引用黃河水1800多億(yi) 立方米。
“黃河不僅(jin) 滋潤著沿黃灌區2000多萬(wan) 畝(mu) 農(nong) 田,而且成為(wei) 沿黃及受水區12個(ge) 地市、105個(ge) 縣(市、區)生產(chan) 生活、工業(ye) 和生態用水的重要來源,有力支撐著沿黃地區和全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河南黃河河務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河清岸綠 人水和諧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環境脆弱——先天不足本底差、後天失養(yang) “病”根深,生態係統的質量和穩定性較差。
受自然稟賦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內(nei) 約3/4以上的區域屬於(yu) 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是我國生態脆弱區分布麵積最大、類型最多、脆弱性表現最明顯的流域之一,流域生態易破防、難恢複,保護治理的任務十分緊迫。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黃河沿岸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生態持續複蘇,河湖麵貌煥然一新。
霜降已過,一年一度候鳥遷徙大幕悄然拉開,黃河濕地孟津段儼(yan) 然成了“鳥的天堂”。成群的綠翅鴨、斑嘴鴨在水麵上悠然覓食,不時有水鳥從(cong) 濕地草叢(cong) 中振翅而起……秋水長天共一色、兩(liang) 三遊人幾帳篷,構成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畫麵。
近年來,河南堅持中遊“治山”、下遊“治灘”、受水區“織網”,統籌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和國土綠化行動,黃河正成為(wei) 中原大地的“綠色飄帶”。
在黃河中遊,深入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複,讓8.6萬(wan) 畝(mu) 曆史遺留礦山披上了“綠衣”,昔日滿目瘡痍的小秦嶺已成為(wei) 全省特有動植物種類最豐(feng) 富的區域;
在黃河下遊,大力治理灘區麵源汙染和支流水汙染,把46.9萬(wan) 畝(mu) 濕地納入保護範疇,推動流域內(nei) 35個(ge) 國考斷麵全部達標,目前從(cong) 河南流出的黃河水都是Ⅱ類;
在受水區,加快構建平原生態綠網,三年來共完成造林503.6萬(wan) 畝(mu) ,森林撫育577.5萬(wan) 畝(mu) ;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緊緊抓住水沙關(guan) 係調節‘牛鼻子’,保障黃河長治久安,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防範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大興(xing) 水之利、彰顯水之善,開創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麵。”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
歲歲安瀾、年年奔流、人水和諧……黃河,川流不息的發展之河,滋養(yang) 著百姓宜業(ye) 宜居的幸福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