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曆史文化街區和曆史建築數量居全國前列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李博)今年是我國設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製度暨北京成為(wei) 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也是重新製定的《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施行一周年,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已劃定四批次共49片曆史文化街區,公布了三批次共1056棟(座)曆史建築,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據悉,40年前,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夑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聯名提議,“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製度”被正式提出。1982年,國務院批準了第一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共24座。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41座。
在日前舉(ju) 辦的2022“名城保護·大家談”活動上,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jun) 說,曆史文化名城集中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和光榮革命傳(chuan) 統,保護一批曆史文化名城對於(yu) 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chan) ,進行愛國主義(yi) 教育,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均具有積極意義(yi) 。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一張金名片,傳(chuan) 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首都的職責。”楊保軍(jun) 說,作為(wei) 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40年間,北京努力探索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讓保護對象逐步擴大、保護手段更加多元,讓全社會(hui) 對名城保護的認識不斷提升,北京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2010年,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hui) 成立,實現名城保護管理體(ti) 製和方式方法的轉變與(yu) 創新。2021年,在首都規劃體(ti) 係基礎上,北京相繼出台了《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十四五時期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規劃》,進一步豐(feng) 富和完善了名城保護工作基本框架和工作重點任務清單。
楊保軍(jun) 說,作為(wei) 全國首批曆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北京陸續開展了“曆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曆史建築確定”相關(guan) 工作,並研究製定了曆史建築保護利用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一批曆史建築活化利用的優(you) 秀案例,為(wei) 全國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範例和樣板。
北京市還製定了《北京市曆史建築掛牌工作規程(試行)》,已開展民族文化宮、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北京第二熱電廠、同興(xing) 和木器店舊址等曆史建築掛牌工作,引導產(chan) 權單位積極配合,起到了示範作用。
對北京進一步做好名城保護工作,楊保軍(jun) 提出四點倡議:一是回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設立40周年曆程,進一步明確名城保護的初心使命;二是北京作為(wei) 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名城保護工作要在全國起到示範帶動作用;三是深化細化相關(guan) 細則,紮實推進名城保護目標任務落地實施,生動講述名城保護的北京故事;四是踐行“名城保護是全社會(hui) 共同責任”的基本理念,做好社會(hui) 宣傳(chuan) 和引導,激發公眾(zhong) 保護熱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