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三農”比例最高的主城區,入選這個名單背後

發布時間:2022-11-07 15:0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豐(feng) 收時節,高標準農(nong) 田內(nei) 機器穿梭,收割、脫粒、粉碎秸稈一氣嗬成;在蘇冠中央廚房,自動清洗後的蔬菜被切好、碼放整齊、真空包裝後發往各地;在“疆北大叔”直播間,地方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相當叫座……

  這裏是江蘇省“三農(nong) ”比例最高的主城區——宿遷市宿城區。2021年12月,宿城區入選創建全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第一批)名單。一年來,該區累計新增高標準農(nong) 田34.1萬(wan) 畝(mu) ,全區耕地麵積穩定在49.9萬(wan) 畝(mu) ,良種覆蓋率達98.5%,糧食單產(chan) 超全國平均水平18%,綠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占比超70%,農(nong) 林牧漁服務業(ye) 產(chan) 值突破3億(yi) 元……

  作為(wei) 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產(chan) 品保供基地,一幅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美麗(li) 畫卷正在這裏鋪展開來。

  科技興(xing) 農(nong) 設施農(nong) 業(ye) 物聯網應用占及1/4

  走進宿城區蔡集鎮田窪智慧農(nong) 業(ye) 園,工人們(men) 正站上自動升降的軌道車,在一排排無土栽培立體(ti) 高架中采收番茄。這種無限生長型紅果番茄,最高可長到30多米,為(wei) 方便采摘,大多采取吊蔓的方式控製高度。

  在這個(ge) 4萬(wan) 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溫室內(nei)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塊弧形屏幕,上麵實時顯示著園內(nei) 各區域的溫度、濕度及全國各地蔬菜市場價(jia) 格行情等數據。

  “我們(men) 運用了60多項‘5G+農(nong) 業(ye) ’新技術,園內(nei) 160多個(ge) 監測點支撐著對農(nong) 作物的全天候監控,確保作物在‘溫光水氣肥’合適的環境中快速生長;同時依托大數據追溯平台,為(wei) 園區農(nong) 產(chan) 品製訂‘一菜一碼’、'一果一碼’,實現蔬果全生命周期可視化追溯。”田窪智慧農(nong) 業(ye) 園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通過這種智慧化管理模式,園區綜合效益是傳(chuan) 統種植的50倍以上。

  鏡頭轉向蔡集鎮徐劉高標準農(nong) 田,稻田就像一塊塊方形地毯鋪在大地上,金黃的稻浪隨風翻滾,廣袤的田野裏溝渠分明。在農(nong) 田一隅,有一塊一分地大小的“耕地質量監測站”。

  據蔡集鎮農(nong) 村工作局副局長鄭雄介紹,這裏的監測站同樣運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全天候監測,實時掌握日光溫度、土壤墒情、濕度水分和農(nong) 作物的病蟲害情況,為(wei) 科學化種植提供參考。

  “以前灌溉排水都不方便,土路收種也不便利,如今運輸、用工成本都大大降低了。”在蔡集鎮承包了600畝(mu) 土地的種糧大戶徐軍(jun) 感慨,預計今年畝(mu) 產(chan) 較以前增產(chan) 200斤左右。

  采用國內(nei) 最先進的小孢子培養(yang) 技術和優(you) 良品種,雜交產(chan) 生5萬(wan) 個(ge) 組合,是傳(chuan) 統雜交技術的25倍;大棚自動感知內(nei) 外溫度和天氣變化,根據提前設置好的數值自動開關(guan) 遮陽板和天窗;運用無公害防治手段,農(nong) 作物不打農(nong) 藥也不怕蚊蟲……聚焦科技興(xing) 農(nong) ,各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在宿城區轉化運用,當地設施農(nong) 業(ye) 物聯網應用占比達25%以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信息化發展總體(ti) 水平達到55%,加速推動了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發展。

  其中,在種品繁育方麵,宿城區以多家種業(ye) 企業(ye) 為(wei) 龍頭,構建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育繁推一體(ti) 化的現代種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立3個(ge) 種子資源庫,擁有番茄、辣椒、稻麥等種質資源萬(wan) 餘(yu) 種,兩(liang) 年內(nei) 新擴建良種繁育基地3萬(wan) 餘(yu) 畝(mu) ,良種覆蓋率達98.5%。

  “我們(men) 把創建‘全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作為(wei) 龍頭抓手,突出特色化、品牌化、項目化發展,全力開創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局麵。”宿城區委書(shu) 記陳偉(wei) 說,全區正在打造全國種源研發新高地,把農(nong) 業(ye) “芯片”攥在自己手中,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現代農(nong) 業(ye) “芯”動力。

  產(chan) 業(ye) 富農(nong) 村美民富編織美好生活

  “以前種田種地都要靠人力,四五畝(mu) 地一年也就掙幾千塊錢,現在一個(ge) 月就能掙3000元。”蔡集鎮田窪村村民苗詩富在田窪智慧農(nong) 業(ye) 園負責大棚管理,“在這裏每天上班8小時,工作輕鬆,離家又近,我還介紹了20多個(ge) 村民來這裏打工。”

  從(cong) “靠傳(chuan) 統經驗”到“靠現代農(nong) 業(ye) ”,改變的不僅(jin) 是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方式,也有農(nong) 民的生活方式。

  送孩子上學後,王晶晶來到大棚裏開始直播,吃完午飯,下午打包直播賣出去的多肉植物發往全國各地。這是耿車多肉產(chan) 業(ye) 園裏不少農(nong) 戶的日常。

  耿車鎮曾經因“耿車模式”聞名,被視為(wei)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樣板之一。然而,靠加工廢舊塑料發展起來的繁榮背後,是長期低端粗放式的發展。隨著“耿車模式”在時代大潮中落伍,紅衛村一度被列為(wei) “經濟薄弱村”。

  “剛開始探索產(chan) 業(ye) 轉型,我們(men) 也做了很多嚐試,後來引進了多肉產(chan) 業(ye) 。”紅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鵬說,村裏用“經濟薄弱村”的幫扶資金建起了溫室大棚,出租給農(nong) 戶種植多肉,發展綠色經濟。

  王晶晶之前在村裏做廢舊塑料加工運輸,在他看來,“以前做塑料又累又髒,現在輕鬆多了,時間還自由。”

  今非昔比,依靠發展多肉產(chan) 業(ye) ,紅衛村已通過轉型發展成了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占地3000餘(yu) 畝(mu) 的多肉產(chan) 業(ye) 園,建成設施溫室大棚100餘(yu) 萬(wan) 平方米,累計招引農(nong) 業(ye) 企業(ye) 30餘(yu) 家,其中龍頭企業(ye) 4家,農(nong) 業(ye) 重大項目13家。

  “去年整體(ti) 銷售達到了12億(yi) 元,主要以線上銷售為(wei) 主。”王鵬說,園區裏從(cong) 事直播帶貨的年輕人有30多人,“一天下來銷售額在10萬(wan) 元以上”。

  在宿城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核心區,江蘇潤道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連棟膜溫室4號大棚內(nei) ,時下最後一批陽光玫瑰果香撲麵,葡萄藤下一串串葡萄翠綠飽滿,果農(nong) 們(men) 忙得不亦樂(le) 乎。

  “我每天早上6點半過來,主要負責綁枝、修剪等,做到10點半回去,還能趕上做午飯。”韓阿姨熟練地打包,手上沒停,笑著說,“我家承包了8畝(mu) 多地,一年能賺10萬(wan) 多元。”

  據潤道農(nong) 業(ye) 技術總監範紅翠介紹,該公司采用“返租倒包”運營模式,帶動周邊800名農(nong) 戶就業(ye) ,農(nong) 戶既是工人也是承包戶。

  “去年入選全國首批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後,我們(men) 加快發展果蔬特色產(chan) 業(ye) ,放大洋北西瓜、羅圩香茄、陳集葡萄等國家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優(you) 勢,推動標準化果蔬拓鏈延鏈,致力打造蘇浙滬優(you) 質‘菜籃子’產(chan) 品核心保供區。”宿城區副區長、宿城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薑成文介紹,在突出產(chan) 業(ye) 集聚的同時,全區建立農(nong) 民分享增值收益機製,通過股份製、合作製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聯農(nong) 帶農(nong) ,2021年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萬(wan) 元,同比增長10.5%。

  拓寬增收致富路,打造鄉(xiang) 村靚環境,“村美”“民富”兩(liang) 條腿走路。漫步在牛角新型農(nong) 村社區,滿目皆是綠意,道路幹淨整潔,民房錯落有致,紅磚搭建的鏤空建築坐落其中,清新雅致的設計中處處可見“鄉(xiang) 愁記憶”。

  社區不遠處,便是總投資約2.8億(yi) 元的牛角村歡樂(le) 田園度假區,這裏距主城區10公裏,目前已投入運營。在度假區的輻射帶動下,周邊休閑農(nong) 業(ye) 、特色農(nong) 莊、鄉(xiang) 村民宿、特色餐飲等新業(ye) 態如雨後春筍般興(xing) 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現實模樣正在形成。

(責編:黃竹岩、吳紀攀)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