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上也能觀賞紅葉了”
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智慧文旅產(chan) 品愈加豐(feng) 富。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日前發布一批2022年文化和旅遊數字化創新實踐案例。從(cong) 智慧公園、智慧景區到智慧圖書(shu) 館,再到數字化文物保護,人們(men) 看到了“智能+文旅”的廣闊發展前景。
公園遊船裝上“5G盒子”
在很多公園,乘坐遊船都是一項廣受遊人喜愛的娛樂(le) 項目。那麽(me) 你體(ti) 驗過“智慧遊船”嗎?入選創新實踐案例的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推出的公園景區遊船智慧管理平台,為(wei) 市民帶來更具科技感的遊覽體(ti) 驗。
今年夏天,北京市陶然亭公園的遊客發現公園裏的遊船項目更智能了。基於(yu) 5G技術的應用,公園內(nei) 包括腳踏船、電動船在內(nei) 的200餘(yu) 艘遊船實現了“自助式乘船”。陶然亭公園遊船隊隊長楊誌濤介紹,遊客乘船前,可掃描二維碼進行“雲(yun) 排隊”,之後在手機上就能實時查看排號順序。行船過程中,如船隻發生故障,遊客可以通過船上“5G盒子”上的一鍵呼叫器通知中控室,水麵的巡護快艇能立即定位到遊船的準確位置,及時趕到。遊覽結束,費用可以在線自助結算。
智慧管理平台還提升改善了公園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管理處處長繆祥流表示,經初步測算,通過5G項目的實施,至少可以節省30%的人力,隨著工作人員和遊客對係統逐漸熟悉,未來可節省人力達50%左右。據了解,除陶然亭公園外,頤和園、北海、紫竹院、玉淵潭等幾家北京市屬公園今年也推出了智慧遊船服務。
此外,更廣泛的智慧公園建設正讓北京市的傳(chuan) 統公園煥發出新活力。例如玉淵潭公園打造的“5G+AR”場景,讓遊客通過手機小程序就能看到櫻花盛開的虛擬畫麵,還能與(yu) 虛擬場景合影、錄像。去年紅葉季,香山公園采用5G慢直播形式,在線播出紅葉生長與(yu) 葉色變化過程,吸引了超千萬(wan) 遊客線上觀看。有網友說:“在線上也能觀賞紅葉了。”繆祥流表示:“隨著一批智能化設施和5G場景的推廣應用,遊客市民在公園遊覽時的智能體(ti) 驗感將大幅提升。”
“雲(yun) ”上圖書(shu) 館方便閱讀
公共圖書(shu) 館就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各地不斷推進智慧圖書(shu) 館建設,全麵提升圖書(shu) 館的管理服務水平。本次入選創新實踐案例的江西省圖書(shu) 館、杭州圖書(shu) 館等,就以最新的數字化建設成果,展示了公共圖書(shu) 館的創新能力。
江西省圖書(shu) 館在新館區內(nei) 已初步建成“5G智慧圖書(shu) 館”服務體(ti) 係。今年10月,新升級的“無感借還”智慧服務為(wei) 讀者帶來新體(ti) 驗。走進圖書(shu) 館大門,人們(men) 會(hui) 立刻發現一個(ge) 個(ge) 白色的閘機,這是采用了紅外光幕、人臉生物識別等技術的“無感借還通道”。讀者先在線上申請辦理讀者證,完成人臉識別認證,在圖書(shu) 館內(nei) 找到想借閱的書(shu) 後,就可以直接從(cong) “無感借還通道”離開,借閱登記會(hui) 在走出通道的瞬間完成。需要歸還圖書(shu) 時,無須再在前台或自助機上進行任何操作。而且,書(shu) 籍可以拿在手中,也可放在包中,每次攜帶不超過圖書(shu) 最大可借數即可。
杭州圖書(shu) 館提供的“一鍵借閱”線上服務,讓圖書(shu) 館“走進”了市民家中。讀者隻需線上下單,想看的圖書(shu) 就會(hui) 由快遞寄送上門。還書(shu) 時既可通過快遞,也可在線下到杭州市各個(ge) 區級以上公共圖書(shu) 館歸還。今年5月,“一鍵借閱”服務進一步升級,市民在書(shu) 店裏自行挑選的圖書(shu) ,也可變“買(mai) ”為(wei) “借”,由圖書(shu) 館埋單,讓書(shu) 店也變成了圖書(shu) 館的一部分。
為(wei) 推動全民閱讀,杭州圖書(shu) 館還在積極建設“即刻抵達”的鄰裏圖書(shu) 館。今年,杭州圖書(shu) 館將以杭州市上城區、西湖區為(wei) 試點區域,計劃建成20家貼近居民文化需求的閱讀空間。正如杭州圖書(shu) 館館長劉冬所說:“一座城市的公共圖書(shu) 館將始終以讀者為(wei) 中心,以滿足市民群眾(zhong) 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為(wei) 導向,整合閱讀資源,優(you) 質閱讀內(nei) 容供給更充沛;豐(feng) 富閱讀場景,多元方式讓閱讀更便捷;保障閱讀權益,向閱讀人群全覆蓋不斷邁進。”
文物展更加精彩生動
古老的文物與(yu) 現代化技術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數字化助力西安城牆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ti) 驗展等創新實踐案例給出了答案。
西安城牆是唐代長安城基礎上於(yu) 明代擴建而成,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近年來,西安城牆運用數字化手段,建立起文物保護和景區運營數字監測平台,設置了近4000個(ge) 監測點位,實現了包括文保監測、客流統計、護城河水位監測等在內(nei) 的全方位保護。
為(wei) 了更好地將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文化旅遊結合,西安城牆還提供了多項智慧遊覽服務:打造“無人機+VR沉浸式”體(ti) 驗,讓遊客能通過空中視角欣賞古城牆;通過聲、光、電及數字投影,製作唐代長安城智慧沙盤,讓曆史如在眼前;建設“西安城牆一鍵智慧遊”係統,包含售票處、停車場、衛生間、景點推薦、電子導航等各類導覽服務,讓遊覽過程更舒心。
今年初,由故宮博物院和騰訊公司共同舉(ju) 辦的“紋”以載道數字體(ti) 驗展,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一次“沒有文物的文物展覽”。故宮博物院有大量珍貴的館藏,在一般的展覽中,觀眾(zhong) 想要一睹文物真容,必須到北京去看。而“紋”以載道數字體(ti) 驗展對文物進行了數字化還原,打破時空限製,將數字文物展現給遠在深圳的觀眾(zhong) ,大大拓展了故宮文化的輻射半徑。
以文物“粉彩鷺蓮盤”為(wei) 例,展覽提取文物上的蓮花和鷺鷥紋樣進行三維立體(ti) 化,模擬它們(men) 在自然界中的真實狀態。觀眾(zhong) 走入展廳會(hui) 看到鷺鷥展翅繞場飛過,落入“瓷盤”之中,盤中蓮花隨之綻放,輕輕搖曳,最終定格成文物的原貌。觀眾(zhong) 還可以通過體(ti) 感控製器,與(yu) 文物進行互動,比如揮揮手就可以讓蓮花綻放。
據統計,該展覽在兩(liang) 個(ge) 月的展期中,接待觀眾(zhong) 7.7萬(wan) 人,現場觀眾(zhong) 滿意度達91%。以數字化手段進行文物展覽,既實現了“文旅+科技”的創新融合,也為(wei) 博物館的公眾(zhong) 服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