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方聯手解家庭教育“心結” 家校社共育谘詢室將覆蓋16區
實習(xi) 記者 何蕊
沉迷手機、輟學危機、親(qin) 子矛盾……在北京市家校社共育谘詢室裏,各種家庭教育問題並不少見。家校社共育谘詢室試點建設已滿三年,幫助不少市民解決(jue) 了家庭教育的難題,成為(wei) 家長和孩子的心靈港灣。據悉,2023年,谘詢室將在全市16個(ge) 區均有分布。
豐(feng) 台第一小學作為(wei) 全國首批心育特色校建立了家校社共育谘詢室,已經幫助很多家庭解開了“心結”。“我和弟弟之間,爸爸媽媽永遠選擇弟弟。”課間,剛上五年級的心怡主動走進谘詢室,向心理老師王琳講述了心中的委屈。與(yu) 家長溝通後,王琳發揮專(zhuan) 業(ye) 技能,為(wei) 這個(ge) 家庭配備了“心理營養(yang) 餐”,幫心怡找回被愛與(yu) 被關(guan) 注的感覺——媽媽的任務是每天發現孩子的一個(ge) 優(you) 點,寫(xie) 在便簽紙上貼在心怡床頭;爸爸的作業(ye) 是每周帶孩子們(men) 出門玩一趟。很快,王琳就看到了變化。在每周一次的心理輔導時,心怡都會(hui) 把媽媽寫(xie) 的紙條帶來,放進谘詢室角落的餅幹鐵盒裏,紙條越積越滿,心怡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16次心理輔導後,她和谘詢室順利地告了別。
北京教育係統關(guan) 工委主任張雪介紹,2019年本市在東(dong) 城區、朝陽區等8個(ge) 區進行試點,每個(ge) 試點區至少選取一所中學、一所小學、一所幼兒(er) 園和一個(ge) 社區,建立家校社共育試點谘詢室。在豐(feng) 台區豐(feng) 益花園社區裏,王琳和幾位心理老師利用課餘(yu) 時間輪班,為(wei) 社區居民家庭教育難題“精準把脈”。她為(wei) 居民解讀過小升初等教育政策,幫助過沉迷網絡的學生重返校園,找到過離家出走的青春期孩子。她表示,社會(hui) 上有很多孩子和家庭需要幫助,專(zhuan) 業(ye) 力量有義(yi) 務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幫助更多的家庭重回和諧歡樂(le) 。
在谘詢室裏,因手機引起的親(qin) 子矛盾很常見。“老師,我孩子最近玩手機的時間變長了,怎麽(me) 溝通都不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心理老師吳雅麗(li) 說,學生課業(ye) 壓力減輕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了,部分自控能力不佳的學生“鑽”進手機,沉迷遊戲和網絡。遇到這類求助,吳雅麗(li) 主要從(cong) 家長入手,傳(chuan) 授家庭溝通萬(wan) 能公式:當家長有情緒時,首先要向孩子客觀描述行為(wei) ,同時加上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你回家都這麽(me) 長時間了還在玩手機,媽媽有點著急。”接著,家長可以陳述影響並提出希望:“如果還不寫(xie) 作業(ye) ,可能要拖到很晚才睡覺,明天上課就沒精神了。你再玩十分鍾,咱們(men) 就開始寫(xie) 作業(ye) 好嗎?”在專(zhuan) 業(ye) 心理老師的指導下,多數親(qin) 子矛盾都能得到緩解。
家校社共育谘詢室已經從(cong) 最初的40個(ge) 試點“盆景”逐漸發展壯大。2023年,谘詢室將遍布全市16個(ge) 區,通過家校社聯手為(wei) 更多家庭提供專(zhuan) 業(ye) 教育指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