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州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三級一體化 文化潤人心
兩(liang) 年前,退休教師曹漢勤被南通市通州區東(dong) 社鎮東(dong) 平村聘為(wei) 校外輔導員,每到周末,他就到村裏的科普館給孩子們(men) 進行輔導,到國學館講解傳(chuan) 統文化。
“村裏有大舞台,時常有文藝表演,還有電影看,閑暇時到農(nong) 家書(shu) 屋看看書(shu) 、到體(ti) 育廣場健健身……”曹漢勤豐(feng) 富的退休生活背後,是通州區文化惠民的生動體(ti) 現。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通州區持續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陣地,通過送文藝下鄉(xiang) 、舉(ju) 辦各類文化活動等措施,不斷提高城鄉(xiang) 文化服務覆蓋水平,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的文化惠民之路,先後獲得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五星工程獎等榮譽稱號。
陣地全覆蓋
東(dong) 平村是南通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利用江蘇省特色田園鄉(xiang) 村項目建設契機,建成了4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設置了科普館、國學館、農(nong) 家書(shu) 屋及電子閱覽室、農(nong) 耕文化館。“除了文化服務中心,我們(men) 還有鄉(xiang) 村大舞台,展示歌舞、快板、宣講等文娛節目,各類文化惠民載體(ti) 讓全村5000多名村民受益。” 東(dong) 平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曹儀(yi) 告訴記者。
“自從(cong) 有了文化陣地後,村民的精神生活有了寄托,文化生活日益豐(feng) 富,給村裏帶來了新風尚。人們(men) 的陋習(xi) 少了,講文明的多了;參與(yu) 村裏治理的多了,事不關(guan) 己的少了。” 曹儀(yi) 說。
曹漢勤對自己的退休生活相當滿意,“黨(dang) 和政府花大力氣推進文化惠民,我不僅(jin) 是受益者,更應當發揮自身所長積極參與(yu) 其中,惠及更多的人。”
“陣地建設放在第一位,老百姓才有地方可去。”通州區文廣旅局副局長吳興(xing) 林告訴記者,該區在準確把握群眾(zhong) 文化服務需求的基礎上,把文化惠民工程作為(wei) 為(wei) 民辦實事項目加以推進。
“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全麵覆蓋和互聯互通,文化陣地一體(ti) 化建設不斷加快,為(wei)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開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吳興(xing) 林介紹,截至目前,通州區14個(ge) 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設施設備全部得到了升級改造,並建有圖書(shu) 館分館、文化館分館和2000平方米以上的文體(ti) 廣場,231個(ge) 村(社區)都建有標準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其中有120個(ge) 村(社區)還建成了麵積超過1200平方米的示範文體(ti) 廣場。
此外,通州區還下發了《農(nong) 村人居環境“六個(ge) 一”亮點工程——建好一個(ge) 文化禮堂實施方案》,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wei) 主題,按照“有場所、有展示、有活動、有隊伍、有機製”的五有標準,提出五年時間在全區行政村(居)建成一批集黨(dang) 建、學教、禮儀(yi) 、娛樂(le) 、家宴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農(nong) 村文化禮堂。
目前,通州首批選擇了38個(ge) 文化特色鮮明、經濟社會(hui) 發展基礎較好的三星級康居村、美麗(li) 鄉(xiang) 村等,率先建成了具有示範意義(yi) 的文化禮堂。五接鎮開沙村村史館、石港鎮睹史院村戲曲大舞台、東(dong) 社鎮東(dong) 平村農(nong) 耕文化展示館等均成為(wei) 了基層重要的文化陣地。
服務精準化
陣地有了,如何將這些陣地充分利用起來,為(wei) 老百姓提供精準化的文化服務?吳興(xing) 林認為(wei) ,一方麵要舉(ju) 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另一方麵要通過組織引導,讓更多的老百姓參與(yu) 進來。
通州區文化館86號文化會(hui) 客廳是一處敞開式設計的文化場所,自2020年投入使用,已先後開展了新年詩會(hui) 、音樂(le) 會(hui) 、讀書(shu) 會(hui) 、藝術沙龍等一係列文化惠民活動。
通州區文化館館長王彥芳表示,“今年,我們(men) 主要以‘植根江海·藝獻人民’為(wei) 主題舉(ju) 辦活動,深受黨(dang) 員幹部和群眾(zhong) 的喜歡。有關(guan) 單位和團體(ti) 如有開展文化惠民活動的需要,我們(men) 也提供場地、音響等設備。”
為(wei) 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xiang) 基層傾(qing) 斜,增強文化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帶動鎮、村(社區)文化惠民活動和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借力“中國曲藝之鄉(xiang) ”“江蘇省特色小品之鄉(xiang) ”等品牌,通州區先後舉(ju) 辦了國家級、省級各類高質量比賽、展演活動,組織了“柳敬亭獎”文學藝術創作大賽、“群眾(zhong) 文藝調演”“特色文藝團隊”評定等活動;“我們(men) 的中國夢”文化進萬(wan) 家、“歡樂(le) 江海行”送戲下鄉(xiang) 、“通州之夜”廣場文藝晚會(hui) 等係列文化藝術展示活動已成為(wei) 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文化惠民品牌。
每到周五,家住南山湖的市民朱斌就盼望著“水街19點樂(le) 享南通州”開場,“我是這裏的常客,從(cong) 去年開始,每逢周五晚上7點,我都能在家門口享受一場文化盛宴。”
11月4日,“水街19點樂(le) 享南通州”帶來的是一場京劇專(zhuan) 場演出,傳(chuan) 統京劇《四郎探母·坐官》《貴妃醉酒》、現代京劇《沙家浜·智鬥》依次亮相,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觀看。
王彥芳介紹,“水街19點樂(le) 享南通州”文化惠民活動在南山湖水街舞台開展。作為(wei) 文旅融合項目,既帶動了通州夜經濟,也真正把文化惠民推向基層群眾(zhong) 。
“群眾(zhong) 文化不僅(jin) 僅(jin) 是藝術家的舞台,也是廣大老百姓的舞台,表演的都是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短小精悍的節目。我們(men) 也會(hui) 整合各級文化資源,為(wei) 群眾(zhong) 打造高品質的文化生活。”王彥芳表示,在活動中,既有音樂(le) 、戲曲、舞蹈等節目,還有老年人防詐、疫情防控等宣講內(nei) 容。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哪裏有需求就往哪裏跑,全方位滿足城鄉(xiang) 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通州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樊小燕說,下一步,當地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優(you) 化運行質態,加強隊伍建設,健全保障機製,不斷開創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一體(ti) 化建設的新局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