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上取得新進步(人民論壇)
塞罕壩機械林場位於(yu) 河北省最北部,始建於(yu) 1962年,當時還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林場的建設者們(men) 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堅持“天當房,地當床,草灘窩子做工房”的艱苦奮鬥精神,用幾代人的接續努力和執著堅守,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塞罕壩成功營造起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創造了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典型,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強調,“我國人工林麵積世界第一,這是非常偉(wei) 大的成績”。塞罕壩的綠色奇跡,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ge) 生動縮影。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men) 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在洱海邊“立此存照”,囑咐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質;在黃河入海口碼頭察看河道水情,指出“紮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詢問樹木生長、水源涵養(yang) 、動植物資源保護等情況,要求“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回顧十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曆次考察調研,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內(nei) 容。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這個(ge)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在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與(yu) 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an)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每一個(ge) 成就,都能在普通百姓的點滴生活中留下鮮明印記。十年來,74個(ge) 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我國被譽為(wei) 全球治理大氣汙染速度最快的國家,一度灰霾的頭頂如今碧空如洗;森林麵積達到2.27億(yi) 公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持續提高,我國成為(wei) 全球“增綠”的主力軍(jun) ;從(cong) 熱帶雨林到青藏高原,從(cong) 東(dong) 海之濱到西南腹地,越來越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走進公眾(zhong) 視野,新物種、新記錄種不斷被發現,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人們(men) 從(cong) 清新的空氣、秀美的山河,真切感受到生態獲得感不斷提升,真切體(ti) 會(hui) 到美麗(li) 中國漸行漸近。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觀念的深刻變革。新時代這十年,我們(men) 黨(dang) 從(cong) 思想、法律、體(ti) 製、組織、作風上全麵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領域30餘(yu) 部相關(guan) 法律法規得到製修訂,“四梁八柱”性質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基本形成;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堅決(jue) 查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決(jue) 一批人民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浙江“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塞罕壩造林、毛烏(wu) 素治沙等百姓受益、國際點讚的生動範例不斷湧現……可以說,汙染治理力度之大、製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yan) 、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為(wei) 書(shu) 寫(xie) 令世人驚歎的綠色答卷提供了堅實支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一個(ge) 重要特征“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既定奮鬥目標,一個(ge) 重要要求是“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單獨辟為(wei) 一個(ge) 部分,並作出一係列部署安排。新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上取得新進步,在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上展現新作為(wei) 。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全麵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我們(men) 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li) 中國,為(wei) 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4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