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編者按:站在新的曆史起點,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如何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xi) 中超越,推動文化創新創造?來自文化藝術界的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立足實踐,從(cong) 各自視角談感受、說體(ti) 會(hui) 。
在守正創新中傳(chuan) 播紅色文化
楊 宇
我們(men) 一直在努力把“聽故事”的人變成“講故事”的人,讓青年在和紅色場館的“雙向奔赴”中真正找到情感認同和文化歸屬
我來自中共一大紀念館,2022年10月16日,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上黨(dang) 代表通道,又懷著振奮的心情聽完了大會(hui) 的報告。從(cong) 上海到北京,從(cong) 講述黨(dang) 代會(hui) 到參加黨(dang) 代會(hui) ,這是對一個(ge) 來自黨(dang) 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的工作人員最深的囑托和最好的肯定。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為(wei) 源頭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宣傳(chuan) 教育,深化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著力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正是我在工作中應當承擔的使命。
中共一大紀念館自去年6月3日開館至今,共收到觀眾(zhong) 留言近13萬(wan) 條。參加黨(dang) 的二十大時,我帶了其中的8條。有中國福利會(hui) 小朋友圖文並茂地寫(xie) 道:“黨(dang) 是陽光,我是花”;有同濟大學學子寫(xie) 道:“永遠跟黨(dang) 走,擔使命、創一流”;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寫(xie) 道:“訪起點、記初心,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這些留言證明了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黨(dang) 史是最好的營養(yang) 劑。這些滿載著對黨(dang) 無限熱愛的感慨與(yu) 期盼,就是我們(men) 紅色文化傳(chuan) 播者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
2021年6月,我接待了一批外國參訪者,其中包括多個(ge) 國家的駐華大使。我的講解圍繞“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而展開,講到“全麵小康”部分時,收獲了掌聲。加蓬駐華大使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說:“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心為(wei) 人民,為(wei) 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脫貧成績。中共一大紀念館這個(ge) 展館很重要,讓我意識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如今依然在努力造福人民。”我明白,展廳裏的掌聲是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的不懈奮鬥響起。這說明,我們(men) 講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故事,不僅(jin) 要在全黨(dang) 開展,還要向世界主動發聲,用曆史映照現實。
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men) 要用黨(dang) 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dang) 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021年建黨(dang) 100周年,全年新發展黨(dang) 員438.3萬(wan) 名。其中,35歲及以下的354萬(wan) 名,占80.8%。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路走來,不斷吸收新鮮血液,讓我們(men) 黨(dang) 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鬥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在中國發展的每一個(ge) 重大曆史關(guan) 頭,都有一批青年人順應曆史潮流、唱響時代旋律,將個(ge) 人理想與(yu) 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
這些年,我發現場館裏的年輕人變多了,參觀需求也發生很大變化,他們(men) 在參觀中尋找百年大黨(dang) 的“青春密碼”。這證明,新時代裏紅色文化正以獨特的魅力圈粉新一代青年。網絡上有個(ge) 高頻詞叫“雙向奔赴”,我們(men) 一直在努力把“聽故事”的人變成“講故事”的人,讓青年在和紅色場館的“雙向奔赴”中真正找到情感認同和文化歸屬。
持續實現“雙向奔赴”,需要紅色場館守正創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保管、研究始終是博物館、紀念館的工作重心,2000年以來,中國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不斷凸顯。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的變化,我有著切身體(ti) 會(hui) 。宣教工作的重心,從(cong) 我進館之初的單純性講解接待,到注重青少年教育、注重思政教育,再到如今變成了全方位、多維度、立體(ti) 化、多元化地講好建黨(dang) 故事。紅色場館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充分運用紅色資源,讓舊址遺跡成為(wei) 黨(dang) 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wei) 黨(dang) 史“教材”,讓英烈模範成為(wei) 黨(dang) 史“教師”,真正讓教育入腦入心。
今後,我們(men) 將用好當下語言,盤活紅色資源,努力呈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時代感、立體(ti) 感、厚重感。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中磨礪意誌,以實幹成就精彩。
(作者為(wei) 中共一大紀念館宣傳(chuan) 教育部主任)
以實際行動傳(chuan) 承文脈
惠敏莉
隻有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才能讓“百年老店”創造新的輝煌
十年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在三秦大地賡續發展。文學陝軍(jun) 、長安畫派、西部影視、陝西戲曲、陝派話劇、陝北民歌、陝西歌舞、陝西雜技等影響力持續提升,碗碗腔現代劇《驕楊之戀》、話劇《柳青》《主角》、歌劇《大漢蘇武》、民族管弦樂(le) 組曲《永遠的山丹丹》、舞劇《青銅》等一批舞台藝術精品接連推出。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建成開館,全國首座考古學科專(zhuan) 題博物館對外開放,陝西省圖書(shu) 館高新館區建成開放,“家門口”的公共文化設施讓百姓樂(le) 在其中。
在西安易俗社110年的曆史上,這十年最不平凡,我們(men) 的收獲也最大。實踐證明,隻有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才能讓“百年老店”創造新的輝煌。易俗社正努力成為(wei) 陝西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今年6月,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易俗社文化街區成功舉(ju) 辦。截至目前,街區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和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已接待遊客約300萬(wan) 人次。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每天三出經典秦腔老戲演出依然堅持不懈。
我們(men) 在不斷整理複排經典傳(chuan) 統劇目的基礎上,創排推出了體(ti) 現黃河兒(er) 女民族氣節的《柳河灣的新娘》、展現盛唐文化的《李白長安行》、抒發家國情懷的《昭君行》、歌頌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的《黨(dang) 的女兒(er) 》、“以勞模演勞模”的《織夢人》、展現脫貧攻堅的《勞模劉西有》、弘揚抗疫精神的《滾燙的年華》等。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結合的道路上,數十位演員已成為(wei) 秦腔舞台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青春版《三滴血》《柳河灣的新娘》等劇中,易俗社傳(chuan) 承班青年演員脫穎而出,令人欣喜。
我們(men) 還出版發行了《雙錦衣》等20部經典劇目音像製品,編輯出版了《中國戲曲典藏·百年易俗社》係列叢(cong) 書(shu) ;每年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傳(chuan) 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開展各類演出300餘(yu) 場;拍攝秦腔3D電影,電影《三滴血》榮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you) 秀戲曲電影獎,動畫片《三滴血》在國外播放。
新一代易俗社人將努力做大做強做優(you) 百年文化品牌,用“古調獨彈”的彈奏新曲,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wei) 以實際行動守護文化遺產(chan) ,為(wei) 傳(chuan) 承曆史文脈、鑄就文化新輝煌添磚加瓦。
(作者為(wei) 西安易俗社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執行董事)
千年古音奏出時代新韻
趙 聰
我們(men) 既要立足傳(chuan) 統,又要結合時代條件賦予文化以時代新內(nei) 涵,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
從(cong) 孟子講的“今之樂(le) 猶古之樂(le) 也”,到梅蘭(lan) 芳說的“移步不換形”,國樂(le) 傳(chuan) 承其來有自、從(cong) 未中斷。中央民族樂(le) 團有一個(ge) 優(you) 良傳(chuan) 統,李煥之、唐榮枚等一批從(cong) 延安走來的藝術家把延安精神帶到樂(le) 團,建團之初,藝術家們(men) 就一直堅持深入生活,向民間學習(xi) 、向傳(chuan) 統學習(xi) 。這些年,樂(le) 團每年都會(hui) 邀請老藝術家、非遺傳(chuan) 承人為(wei) 青年演員上課,手把手、一對一教學授藝,賡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隻有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延續生命、永葆活力。我們(men) 既要立足傳(chuan) 統,又要結合時代條件賦予文化以時代新內(nei) 涵,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我在實踐中的體(ti) 會(hui) 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既體(ti) 現在傳(chuan) 播方式、表達方式上,也要在不同音樂(le) 文化的交流互鑒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表達方式上,努力探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碰撞的多元化。近年來,中央民族樂(le) 團在大型民族管弦樂(le) 之外,大膽探索小型化、創新化、多樣化的發展道路,創建“儷(li) 人行”“青衫渡”兩(liang) 支室內(nei) 樂(le) 組合,與(yu)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合作,用民樂(le) 的方式讓人們(men) 看到國寶“活”起來,利用新技術讓觀眾(zhong) 全方位感受民族音樂(le) 的魅力。以中國音樂(le) 為(wei) 突破口進入新的賽道,我們(men) 還有許多可待挖掘的資源。
堅守傳(chuan) 統不等於(yu) 固步自封。回溯千年以來的樂(le) 器變遷史,我們(men) 會(hui) 發現,琵琶、二胡、箜篌、嗩呐、篳篥等樂(le) 器都來自外來文化,而今天,再也沒有人會(hui) 將它們(men) 視作“外來之音”。這說明,不同文化之間既有差異性,也有相互的吸引力,我們(men) 要利用好文化的吸引力,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對此,我有切身體(ti) 會(hui) 。在中俄建交70周年紀念大會(hui) 的文藝演出中,我與(yu) 俄羅斯三角琴演奏家共同完成協奏,琵琶和三角琴都具有顆粒性音色,兩(liang) 件樂(le) 器融合在一起的效果超出預期,受到觀眾(zhong) 的歡迎。
傳(chuan) 統演出以單一的舞台藝術模式為(wei) 主,如今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也必然催生文藝形式創新,拓寬文藝空間。在這樣的時代之變麵前,我們(men) 不能“置身事外”。積極推動傳(chuan) 統藝術與(yu) 互聯網融合,借力新媒體(ti) 平台,不斷開拓音樂(le) 傳(chuan) 播的舞台,才能匯聚更多觀眾(zhong)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7月,中央民族樂(le) 團與(yu) 抖音直播聯合發起“樂(le) 上花火 國樂(le) 大會(hui) ”活動,獲得了1.5億(yi) 多的觀看量。網絡的點擊量、播放量不僅(jin) 僅(jin) 是單純的數字,數字背後就是實實在在的熱愛。我們(men) 常說“藝術為(wei) 人民服務”,人民在哪,我們(men) 就應該在哪。樂(le) 團聯合抖音開展“山河國樂(le) ”公益星期二直播活動,66天裏,145位藝術家入駐平台,通過鏈接“大山裏的音樂(le) 課堂”等公益項目,為(wei) 山區孩子捐建音樂(le) 教室、提供音樂(le) 服務。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連接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文藝工作者任重道遠。
(作者為(wei) 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4日 2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