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小西湖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人民網南京11月27日電 (馬曉波)11月26日,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ya) 太地區文化遺產(chan) 保護獎正式公布,由東(dong) 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京曆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共同申報的南京小西湖項目獲創新設計項目大獎。這是自2000年UNESCO亞(ya) 太遺產(chan) 獎建立以來,江蘇省首次獲得該獎項。
小西湖街區地處南京老城南曆史城區東(dong) 部,是現存為(wei) 數不多的保留了傳(chuan) 統街區空間形態和社會(hui) 結構的居住型街區之一。2010年被列入南京市22處曆史風貌區之一,成為(wei) 官方曆史保護對象。1950年代之後隨著土地製度變革,大量私有住房轉為(wei) 國有,大量人口遷入,部分傳(chuan) 統住宅被拆除重建為(wei) 多層宿舍和辦公建築。因產(chan) 權關(guan) 係複雜,居住人口眾(zhong) 多,留存的傳(chuan) 統居住建築大多年久失修、充滿私搭亂(luan) 建。4.69公頃的街區內(nei) 共有810戶居民和25家工企單位,居住人口超過3000人,人均居住麵積僅(jin) 10㎡。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居民生活的改善都是迫在眉睫的現實需求。
根據文化遺產(chan) 分布和居民的搬遷意願,南京將馬道街——堆草巷及兩(liang) 側(ce) 地塊作為(wei) 示範項目段落。根據曆史街巷脈絡,拆除占據街巷空間的違建,保障小型消防車輛進入街區。以“微型管廊”技術敷設水、電、煤氣等市政管線,為(wei) 曆史街區消防安全和居民生活改善提供支撐。在街邊巷口見縫插針,設置10餘(yu) 處口袋廣場,改造街巷鋪裝,居民與(yu) 遊客共享。
改造或翻建居民自願騰遷後的沿街院落,為(wei) 街區增加社區活動中心1處,綜合控製中心1處,非遺文創工作室2處,學習(xi) 空間2處,特色民宿2處,小型商鋪近10處。為(wei) 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便利,同時保護展示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激發街區活力。新的設計建立在對街區曆史環境演變過程的整體(ti) 理解基礎上,同時保障現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和品質。
據了解,UNESCO亞(ya) 太遺產(chan) 獎一直致力於(yu) 表彰成功保護或恢複區域具有遺產(chan) 價(jia) 值的結構、場所和不動產(chan) 方麵所取得的成就。自2000年以來,該獎項計劃已認可了來自27個(ge) 亞(ya) 太國家的265個(ge) 項目,以表彰獲獎項目對其場地的透徹了解,良好的技術成果,以及其在當地、國家及地區層麵顯著的社會(hui) 和政策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