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宣城涇縣:加強傳承保護 綻放時代芳華

發布時間:2022-11-29 20:48:00來源: 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涇縣不斷探索創新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著力發揮非遺時代價(jia) 值和社會(hui) 功能,充分吸收現代元素,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綻放出時代芳華。

  涇縣龍窯製陶技藝傳(chuan) 承人王玉林的工作室,位於(yu) 琴溪鎮陶窯村的一處院落裏。走進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各種造型別致的陶瓷器件,這些是王玉林精心製作“寶貝”。

  王玉林成長於(yu) 陶文化環境中,從(cong) 小受到父親(qin) 的熏陶,16歲便進入涇縣陶瓷廠,成為(wei) 一名製陶學徒。如今57歲的王玉林再提往事,感慨萬(wan) 千。堅持夢想的手藝人,將祖輩的手工燒陶技藝傳(chuan) 承延續下來。盡管人們(men) 如今對陶器的需求在減少,但是王玉林通過融入美學和創意,賦予了陶器和陶藝新的生命。

  在保護和傳(chuan) 承過程中,涇縣整合省級和縣級非遺資金,打造“非遺人家”項目,“水墨花磚”就是其中之一。“水墨花磚”又被稱為(wei) “茂林花磚”,傳(chuan) 統徽州建築,大多以青磚砌牆,刷白漆,被稱為(wei) “粉牆黛瓦”,而在涇縣茂林一帶的古建築,卻大量使用帶有青白色紋路的花磚作牆體(ti) 或裝飾,這種磚裝飾的牆麵猶如一幅寫(xie) 意山水畫,因其采用茂林當地特有的“油黃土”和“冷水土”燒製而成,故得名“茂林花磚”。

  走進“水墨花磚”非遺人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麵積達12平方米的巨型水墨磚雕《茂林府第圖》,該圖幾乎涵蓋了茂林本地的所有明清建築,大夫第、軒園、吳氏大宗祠……栩栩如生,重現了昔日茂林風采。

  作為(wei) 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紀建新係統地挖掘、整理、收集了花磚傳(chuan) 統技藝的全部資料及代表性實物,還在古窯址的基礎上,擴大花磚廠建設規模,打造出集研學、住宿、餐飲為(wei) 一體(ti) 的非遺民宿。

  讓非遺“活”起來,是工匠王玉林、紀建新的不懈追求。十年來,涇縣圍繞非遺開展了一係列主題活動,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啟動“訂單式”非遺進課後服務,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剪紙、龍窯製陶等非遺項目課程深受師生歡迎。目前,已先後在39個(ge) 學校開展非遺進課後服務活動,惠及近2萬(wan) 名學生,讓多彩非遺成為(wei) 青少年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yi) 教育的重要載體(ti) 。

  非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我們(men) 對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生活之美的再感知,都是我們(men) 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過去十年,涇縣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真抓實幹,守正創新。據統計,2012年到2022年,涇縣非遺代表性項目從(cong) 23項增加到83項;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從(cong) 22人增加到131人;非遺傳(chuan) 習(xi) 基地從(cong) 1個(ge) 增加到10個(ge) 。2021年,涇縣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作成效入選全省2021年度文化和旅遊工作激勵市縣名單。(李希蒙 施智飛 衛雯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