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強城鄉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現場評論)

發布時間:2022-12-01 21:5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青磚黛瓦、石階深巷、小橋流水……在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一棟棟老房子如繁星散落,風景別致。這些老屋經過專(zhuan) 業(ye) 修繕,融入文化元素,呈現出多彩人文風情,煥發出新光彩新生機。

  保護好傳(chuan) 統街區和古建築,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重要課題。近年來,金溪縣經過調研規劃,對上千棟老屋進行了修繕。在保護中修繕,在修繕中保護,調動了廣大群眾(zhong) 保護古建築的積極性。通過實踐,人們(men) 充分認識到,保護老屋既要盡可能保留原址原貌以留住“筋骨肉”,又要挖掘好曆史文化價(jia) 值以傳(chuan) 承“精氣神”。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活化利用是最好的守護。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ang) 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老屋保護是城鄉(xiang) 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也要在這一過程中加以解決(jue) 。係統保護、利用、傳(chuan) 承好包括老屋在內(nei) 的各類曆史文化遺產(chan) ,對延續曆史文脈、推動城鄉(xiang) 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yi) 。因此,應以曆史文化價(jia) 值為(wei) 導向,促進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城鄉(xiang) 建設相融合,更好實現保護修複、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

  老屋“活”起來、古村“美”起來,激活了文化遺產(chan) 的綜合價(jia) 值。始建於(yu) 元末明初的竹橋村,曾因雕版印刷業(ye) 而盛極一時,從(cong) 空中俯瞰,一棟棟老屋相連,猶如一柄打開的巨型折扇。近年來,竹橋村深入挖掘曆史,再現雕版印刷過程,呈現當年生產(chan) 生活狀況,每逢旅遊旺季還有展示古時生活場景的活動,成為(wei) 不少人旅遊觀光的目的地。從(cong) 整修老屋到修繕古村,從(cong) 當地群眾(zhong) 住得更舒適到在共同參與(yu) 旅遊發展中增加收入,村民的保護意識和積極性與(yu) 日俱增。由此,當地衍生出文創產(chan) 品開發、電商直播等新業(ye) 態,為(wei) 進一步深化保護發展、綜合利用打下了基礎。老屋與(yu) 古村是凝固的曆史,隻有不斷培厚適合文化遺產(chan) 發展的土壤,才能更好將保護傳(chuan) 承工作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現代生活,發揮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社會(hui) 功能和當代價(jia) 值。

  文化遺產(chan) 是我們(men) 共同的財富,呼喚各方麵共同努力。土木工程師吳誌軒用10年時間,在婺源尋訪有故事的老屋,並進行修繕保護。一批喜愛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人不斷聚攏而來,由此發展起文旅民宿、文化沙龍等產(chan) 業(ye) 。今年9月,婺源公開招募古建築認領保護人,進一步促進古建築向展覽陳列、藝術文創、特色民宿等方麵轉型。多方參與(yu) ,方能更好凝聚合力。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形成有利於(yu) 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體(ti) 製機製和社會(hui) 環境,無疑是實現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有益探索。

  龍鳳呈祥、石榴花開……漫步竹橋村,木雕“福”字引人駐足,各類元素展現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對留住鄉(xiang) 村古韻、促進文化發展的期待。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切實保護好曆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定能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實現永續傳(chuan) 承。

  (作者為(wei) 本報江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1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