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全國智慧法院信息係統建成(法治聚焦)

發布時間:2022-12-17 11:1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讓司法服務觸手可及

  庭審,是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核心環節。據介紹,人民法院依托信息技術,積極穩妥推廣在線審理機製,有效實現司法數據電子化、訴訟活動網絡化、司法裁判初步智能化。改造升級建成全國統一的“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實現從(cong) 起訴立案到宣判執行全流程網上運行。

  “‘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集成了調解、閱卷、送達、保全、鑒定等全國通用訴訟服務功能,以及部分地方法院特色服務功能,老百姓辦理訴訟事務可以全流程、全天候‘掌上辦’,讓司法服務‘觸手可及’。”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介紹,該平台已集成全國3500多家法院,每日提供在線服務超千萬(wan) 次。通過在線方式開展訴訟,當事人參與(yu) 訴訟從(cong) 平均往返法院近6次減少到隻需要1至2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

  “法官,我現在遠在外地,沒辦法如期去法院開庭。”今年10月,當事人張某通過“12368”訴訟服務熱線,向河南省鞏義(yi) 市人民法院詢問。在取得雙方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承辦法官決(jue) 定通過線上庭審的方式,開庭審理這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

  不久之後,案件如期開庭。法官就如何認證、登錄掌上法庭、在線簽名等事項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一一講解。整個(ge) 遠程線上庭審過程規範有序、畫麵清晰,全程同步錄音錄像,通過承辦法官的耐心釋法,雙方當事人當庭達成調解協議。法官在電腦端發起簽名,雙方在手機上簽署名字,並順利調解結案。

  在智慧法院建設過程中,在線訴訟適用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有序銜接的訴訟模式基本定型。

  讓公平正義(yi) 更好更快實現

  以往平均耗時15天的上訴案件卷宗移送工作,現在僅(jin) 需幾分鍾即可完成;各類智能審判輔助係統減輕法官事務性工作30%以上,庭審效率提升20%以上……人民法院積極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科技在審判工作中的應用,助力法官尋找事實、適用法律,讓公平正義(yi) 更好更快實現。

  2016年開始,最高人民法院全麵推進人民法院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法官基於(yu) 電子卷宗開展閱卷、合議等工作,審理過程全程留痕;案件卷宗信息自動回填、法律知識服務、文書(shu) 輔助製作、類案自動推送、庭審語音自動轉錄等智能輔助辦案工具,大幅減輕了法官的事務性工作;人民法院還大力推進跨部門信息共享,讓多業(ye) 務在線協同處理成為(wei) 可能。

  執行工作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關(guan) 鍵一環,智慧法院建設為(wei) 破解執行難提供了科技支撐。

  被執行人銀行賬戶餘(yu) 額隻有幾十元,名下也沒房沒車,真的沒有履行能力嗎?“係統顯示,王某從(cong) 事網絡直播已進賬486萬(wan) 元。其中,在生效判決(jue) 履行期限屆滿後直播進賬87萬(wan) 元,明顯屬於(yu) 具有完全履行能力卻拒不履行的情形。”前不久,廣州互聯網法院執行法官在辦理一起執行案件時,依托該院開發的智能執行分析係統,對被執行人進行“精準畫像”,深入挖掘被執行人王某的網絡活動軌跡和財產(chan) 線索。最終,在鐵證麵前,王某支付了欠款。

  “人民法院已經建成智慧執行係統,網絡執行查控體(ti) 係支持查詢被執行人全國範圍內(nei) 的不動產(chan) 、存款、金融理財產(chan) 品等信息,對各種財產(chan) 形式做到全麵覆蓋,破解查人找物難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陳奇偉(wei) 介紹,人民法院還加強與(yu) 社會(hui) 征信體(ti) 係對接,與(yu) 國家發改委等60個(ge) 部門和單位開展聯合懲戒,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創造更高水平“數字正義(yi) ”

  信息化和智慧化,為(wei) “公正的可視化”和創造更高水平“數字正義(yi) ”,賦予了新動能。

  案件流程信息公開,是司法公開的關(guan) 鍵。如今,人民法院已建成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shu) 、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台,支持案件信息依法公開,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製。

  “我國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司法審判信息資源庫,目前已累計匯聚案件信息超過2.8億(yi) 件。同時,通過開展司法大數據專(zhuan) 題分析,建立麵向社會(hui) 治理的司法指數體(ti) 係,已累計形成專(zhuan) 題報告1200餘(yu) 份,有力服務國家立法和社會(hui) 治理。”在許建峰看來,這些海量的司法案例和數據,已成為(wei) 十分寶貴的大數據資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搶抓互聯網時代曆史機遇,全方位推進互聯網司法建設,著力構建互聯網司法新模式,不斷提升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水平,有效服務保障數字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崢介紹。

  近年來,人民法院審理了一大批具有先導示範意義(yi) 的新型互聯網案件,探索確立數據權利、虛擬財產(chan) 、個(ge) 人信息、智能作品等新客體(ti) 的保護標準,依法規範直播帶貨、付費點播、知識分享等新興(xing) 業(ye) 態,有效發揮了司法裁判定標尺、明邊界、促治理的功能作用;還依托現代科技,重塑了傳(chuan) 統的線下審理模式和訴訟流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智慧法院的意見等係列指導性文件,出台人民法院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運行“三大規則”和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意見,不斷構建完善互聯網司法規則體(ti) 係。

  “人民法院將繼續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完善互聯網司法模式,著力推動以智慧法院大腦為(wei) 內(nei) 核、司法數據中台為(wei) 驅動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繼續推進審判體(ti) 係和審判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讓人民群眾(zhong) 感受到更多‘數字紅利’,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yi) ’。”最高人民法院相關(guan) 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3日 14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