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秋糧滿倉,端牢“中國飯碗”(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2022-12-20 09:4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秋糧滿倉(cang) ,端牢“中國飯碗”(人民時評)

  民以食為(wei) 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安全,是“三農(nong) ”工作的頭等大事。

  從(cong) 東(dong) 北平原到華北糧倉(cang) ,從(cong) 塞上江南到魚米之鄉(xiang) ,處處呈現糧滿囤、穀滿倉(cang) 的豐(feng) 收景象,我們(men) 迎來又一年秋糧豐(feng) 收。國家統計局12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秋糧產(chan) 量10220億(yi) 斤,比上年增加42.5億(yi) 斤,2022年全國糧食產(chan) 量穩中有增,總產(chan) 量達13730.6億(yi) 斤,比上年增加73.6億(yi) 斤,增長0.5%,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這份沉甸甸的豐(feng) 收答卷,來之不易。今年的糧食生產(chan) 經曆了多重考驗,既克服了去年北方罕見秋雨秋汛、今夏長江流域局部嚴(yan) 重高溫幹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還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大宗商品價(jia) 格波動等風險挑戰。糧食生產(chan) 延續好形勢,背後是糧食生產(chan) 年年要抓緊的堅定決(jue) 心,也離不開季季接續、茬茬壓緊、環環緊扣的辛勤耕耘。

  在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有著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國家糧食安全了,實現經濟發展、社會(hui) 穩定、國家安全才有基礎。新時代這十年,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高於(yu) 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糧食庫存處於(yu) 曆史高位,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糧食連年豐(feng) 收、供應充裕、市場穩定,與(yu) 國際糧食市場大起大落形成鮮明對比。事實證明,我們(men) 牢牢把住了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

  歲稔年豐(feng) 令人欣喜。然而,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全球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增加,我國糧食產(chan) 需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nei) 仍將處於(yu) 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著眼未來,必須努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ti) 係,以國內(nei) 穩產(chan) 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安全的根基是糧食生產(chan) 能力的安全,人、地、技是提升糧食生產(chan) 能力的關(guan) 鍵要素。要將“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真正落到實處。一方麵,守住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高標準農(nong) 田,夯實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的耕地基礎;另一方麵,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增強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更多科技要素不斷向廣袤田野聚集,促進糧食產(chan) 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與(yu) 此同時,要回答好“誰來種地”這道必答題。以實現糧食穩產(chan) 與(yu) 農(nong) 民增收互促為(wei) 目標,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chan) 政策支持體(ti) 係,讓一係列穩預期、增效益的好政策落實落細,確保種糧農(nong) 民有錢掙,有效激發他們(men) 的種糧積極性。多措並舉(ju) 、凝聚合力、久久為(wei) 功,才能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築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三農(nong) ”向好,全局主動。眼下,正值小麥越冬前田間管理的關(guan) 鍵時期,廣大農(nong) 民正搶抓農(nong) 時,采取有力措施,為(wei) 下一季糧食穩產(chan) 豐(feng) 收夯實基礎。在希望的田野上鉚足幹勁、接續奮鬥,我們(men) 定能迎來一個(ge) 又一個(ge) 穰穰滿家的豐(feng) 收年景,依靠自身力量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3日 第 06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