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強身健體普及度待提升 推廣不妨學學瑜伽
被列入新冠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幹預指引,但普及度待提升
太極拳推廣不妨學學瑜伽
■本報記者 徐瑞哲
太極拳被列入《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幹預指引》。在這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疫病防治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日前發布的方案中,它屬於(yu) “中醫非藥物療法幹預”,排在功法鍛煉之首。不過,2022長三角武醫養(yang) 融合上海創新發展論壇上,在各路“武醫養(yang) ”專(zhuan) 家看來,太極的推廣不妨學學瑜伽的模式。
太極拳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武術代表,被老外稱為(wei) “動藥(medicine in motion)”。武術八段、武術國家級裁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呂韶鈞說,早在1996年,一項研究就表明練習(xi) 太極後,老年人摔倒的危險下降了47%。美國醫生斯蒂芬·沃爾夫由此將太極拳應用在臨(lin) 床,預防老年人跌倒,掀起國外太極與(yu) 健康的研究熱潮。此後,美國醫療團隊開始嚐試用太極拳做心髒運動康複,並在美國心髒協會(hui) 雜誌上發表他們(men) 的成果:包括3個(ge) 月幹預、3個(ge) 月維持在內(nei) ,通過6個(ge) 月的太極心髒康複,病人提高了他們(men) 的日常運動量,減少了體(ti) 重負擔,提高了生活質量,且安全可行,堅持參加率高達90%。哈佛醫學院甚至專(zhuan) 門推出了《太極指南》手冊(ce) 。
不過,在我國當下,源自印度的瑜伽似乎比太極更火。數據顯示,我國瑜伽鍛煉人數規模保持穩定增長,5年前就突破千萬(wan) 人,瑜伽行業(ye) 市場規模已超400億(yi) 元。事實上,在“大健康”“大體(ti) 育”“大衛生”概念和背景下,太極是極好的三位一體(ti) 結合點。上海中醫藥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校長朱惠蓉表示,武術、醫學、康養(yang) 融合是順應“健康中國”戰略的新道路,也是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交錯互融。三者中,“武”是傳(chuan) 統武術功法、現代體(ti) 育運動;“醫”是預防醫學、臨(lin) 床醫學、康複醫學;“養(yang) ”是養(yang) 生保健、養(yang) 老延年。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其忠眼中,武醫養(yang) 融合是一種多層次、多維度的大健康概念,也是一種老齡化社會(hui) 尤其應倡導的關(guan) 愛護養(yang) 老人的理想模式,“這一模式與(yu) 中醫養(yang) 生概念不謀而合”。
參與(yu) 論壇研討的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將武術運動係統、醫療衛生係統及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進行全麵而深度的互通與(yu) 交融,進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後康複,是一種全新的健康生態係統與(yu) 健康促進服務模式。當天,一批上海“長三角武醫養(yang) 融合”實踐基地在上海師範大學授牌,以發揮武術在治未病、運動康複和健康養(yang) 生等方麵的特殊作用。
從(cong) 太極拳到五禽戲,中國傳(chuan) 統功法也應實現數字化轉型、市場化運作。比如,位於(yu) 青浦區林家村的“薄荷香文苑”,針對性地融閱讀、中醫藥、五禽戲、藝術、影視、綠色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等元素於(yu) 一體(ti) ,倡導綠色健康生活理念,推動新農(nong) 村人文與(yu) 經濟融合發展。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張鈞認為(wei) ,武醫養(yang) 融合產(chan) 業(ye) 發展的機遇在於(yu) “數字化+智能化”,通過檢測、分析、評價(jia) 、武術幹預等,促進老年人功能的維持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不局限於(yu) 老年人群。
上海市武術協會(hui) 會(hui) 長俞凱豐(feng) 透露,未來協會(hui) 將致力於(yu) 探究武醫養(yang) 主動適應健康中國建設,打造實施武醫養(yang) 融合“3+3”創新發展模式,即開展“武術、醫療、養(yang) 生養(yang) 老”+“武醫養(yang) 論壇、武醫養(yang) 基地建設、武醫養(yang) 推廣交流”,豐(feng) 富武醫養(yang) 發展內(nei) 涵,助力國家大健康發展戰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