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叮囑“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原標題:總書(shu) 記叮囑“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考察時指出。
2021年4月,在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考察,看到當地蓬勃發展的葡萄產(chan) 業(y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叮囑:“我在福建時就抓科技特派員,現在全國都在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就是要下沉到農(nong) 村基層來,就是去幹具體(ti) 的出實際成果的事情,這就是你們(men) 的貢獻。”
農(nong) 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三農(nong) ”工作。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全黨(dang) 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20多年前,科技特派員製度就在習(xi) 近平同誌同南平當地的一次對話中紮下了根。20多年裏,一批批科技特派員入鄉(xiang) 村、進田野,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幫著農(nong) 民賺,把科技致富的種子播撒在鄉(xiang) 野沃土裏,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山川大地上,助力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約29萬(wan) 名科技特派員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他們(men) 穿梭山林、躬耕田野,實現了對全國近10萬(wan) 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ye) 帶動全覆蓋。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呼喚廣大科技特派員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乘勢而上、接續奮鬥,播撒更多科技興(xing) 農(nong) 的種子,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道奮力繪就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麗(li) 畫卷、書(shu) 寫(xie) 波瀾壯闊的山鄉(xiang) 巨變。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融合”
南平是閩北農(nong) 業(ye) 大市。20世紀90年代,粗放型發展方式使當地農(nong) 業(ye) 經濟陷入困境。
“要把科技興(xing) 農(nong) 作為(wei) 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提高農(nong) 業(ye) 科技含量,以此提高農(nong) 業(ye) 經濟效益、發展農(nong) 業(ye) 的現代化。”1998年10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深入南平調研,問診“三農(nong) ”,給南平破解“三農(nong) ”發展難題開出了“藥方”,也由此播下了科技特派員的“種子”。
1999年2月,南平選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員到鄉(xiang) 村開展科技服務。
彼時,吳敬才剛從(cong) 德國進修回國,被派駐到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溪後村,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科技問題,被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稱為(wei) “一號科特派”。
之後的20多年裏,先後10多任科技特派員來到溪後村接力開展科技服務,幫助小山村邁上發展新路。如今,溪後村全村年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突破3億(yi) 元,農(nong) 業(ye) 經濟結構煥然一新。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xi) 近平同誌在對南平市向農(nong) 村選派幹部,即選派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科技特派員、鄉(xiang) 鎮流通助理的工作進行了專(zhuan) 題調研後,在《求是》雜誌刊文《努力創新農(nong) 村工作機製——福建省南平市向農(nong) 村選派幹部的調查與(yu) 思考》,指出這一做法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nong) 村工作機製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科技特派員製度推動農(nong) 技人員下沉到農(nong) 村基層,為(wei) 有誌於(yu) 在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的科研人員暢通了深入基層一線的“毛細血管”,有利於(yu) 發揮科技與(yu) 人才的綜合優(you) 勢,為(wei) 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
農(nong) 業(ye) 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
2020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踏上吉林梨樹縣的黑土地,頭頂烈日,在一片玉米地裏同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細細攀談,深入了解黑土保護的“梨樹模式”。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融合,加強農(nong) 業(ye) 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專(zhuan) 家學者要把論文真正寫(xie) 在大地上,讓農(nong) 民掌握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叮嚀。
武夷山是烏(wu) 龍茶、紅茶的發源地。福建南平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生機盎然,層層疊疊鑲嵌在綠水青山間。
廖紅,福建農(nong) 林大學教授,也是躬耕鄉(xiang) 野的科技特派員。2015年開始,她帶領團隊在這裏建起了累計麵積過萬(wan) 畝(mu) 、輻射超10萬(wan) 畝(mu) 的生態茶園示範點。生態茶園不僅(jin) 讓茶葉產(chan) 量得到提升,還能改良土壤、提高茶葉品質,茶葉價(jia) 格高出近30%。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
聽說在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下,茶園突出生態種植,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茶農(nong) 增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高興(xing) 。總書(shu) 記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過去茶產(chan) 業(ye) 是你們(men) 這裏脫貧攻堅的支柱產(chan) 業(ye) ,今後要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支柱產(chan) 業(ye) 。”總書(shu) 記叮囑,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在考察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談及發端於(yu) 南平的科技特派員製度。總書(shu) 記指出,要很好總結科技特派員製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在人才。
在鹽堿地上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麵臨(lin) 不少需要攻克的難題。由於(yu) 海水侵襲等原因,黃河三角洲80%以上的土地是鹽堿地。近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ye) 創新,鹽堿地長出了產(chan) 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堿作物。
2021年10月21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考察調研,走進鹽堿地現代農(nong) 業(ye) 試驗示範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麥、綠肥作物長勢,了解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耐鹽堿植物育種和推廣情況。
在許多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這一地區已發生了可喜的綠色蛻變。在考察調研過程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農(nong) 技人員:“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你們(men) 這件事做得很好。”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如今,科技已成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農(nong) 民增收、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科特派’”
浙江淳安縣楓樹嶺鎮的下薑村,一直很有名。
過去出名是因為(wei) “窮”,群山環抱的小山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mu) ,當地民謠這樣唱道:“土牆房、半年糧,有女不嫁下薑郎”。如今的下薑村溪水潺潺,遠山含黛,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領頭雁。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來到村裏考察,詳細詢問情況,一起商量對策:“省裏研究一下,給你們(men) 村派一個(ge) 科技特派員來。”
習(xi) 近平同誌表示,我們(men) 要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nong) 業(ye) ,抓住當前科技進步的機遇,建立現代生產(chan) 要素流向農(nong) 業(ye) 的機製,著力轉變農(nong) 業(ye) 增長方式。
2002年,科技部在寧夏等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2004年,科技部、原人事部擴大科技特派員試點範圍……科技特派員製度從(cong) 地方實踐,一步步上升到國家層麵的行動,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2012年起,科技特派員工作先後多次被寫(xie) 入中央一號文件。2016年,國務院出台《關(guan) 於(yu)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製度的若幹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麵對科技特派員工作作出製度安排。
高級農(nong) 藝師劉國英、“榛仙”詹夷生、“葡萄仙”謝福鑫、“菇王”劉瑞璧、“農(nong) 民院士”朱有勇……20多年來,科技特派員的動人故事不絕於(yu) 耳,他們(men) 用科技力量為(wei) 百姓推開了一扇扇脫貧致富之門。
電視劇《山海情》中有位名叫淩一農(nong) 的教授,他從(cong) 福建來到寧夏教農(nong) 民種蘑菇脫貧致富,他的原型就是科技特派員、福建農(nong) 林大學教授林占熺。
閩寧扶貧協作時期,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點將,派他遠赴寧夏傳(chuan) 播菌草技術。
1997年,林占熺團隊帶著六箱菌草,在寧夏十幾個(ge) 縣建立菌草產(chan) 業(ye) 扶貧示範生產(chan) 基地。食用菌成為(wei) 當地產(chan) 業(ye) 扶貧的一大支柱產(chan) 業(ye) 。
幾十年過去,林占熺不僅(jin) 把菌草技術帶到了寧夏的閩寧鎮,還讓這株“致富草”“幸福草”推廣至全國500多個(ge) 縣區,成千上萬(wan) 的農(nong) 民增加了收入。不僅(jin) 如此,林占熺團隊還將菌草技術傳(chuan) 播至世界上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科技特派員製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員製度推行20年來,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xiang) 、服務“三農(nong) ”,隊伍不斷壯大,成為(wei) 黨(dang) 的“三農(nong) ”政策的宣傳(chuan) 隊、農(nong) 業(ye) 科技的傳(chuan) 播者、科技創新創業(ye) 的領頭羊、鄉(xiang) 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使廣大農(nong) 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金秋時節,陝西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山上蘋果園碩果累累,一片豐(feng) 收景象。
過去,生活在黃土高原的陝北老鄉(xiang) 們(men) 修梯田、種莊稼,麵朝黃土背朝天,掄起老鋤頭幹活,廣種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還林種上了蘋果,他們(men) 通過築水壩、搞滴灌和精細化管理,有效解決(jue) 了用水和灌溉問題。
2022年10月26日,前來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同老鄉(xiang) 們(men) 親(qin) 切交流。總書(shu) 記稱讚說,這就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你們(men) 找到了合適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
一項項先進適用的農(nong) 業(ye) 技術開花結果,一戶戶農(nong) 家的生活發生幸福變遷,一個(ge) 個(ge) 鄉(xiang) 村實現華麗(li) 蝶變……科技特派員讓科技與(yu) 農(nong) 業(ye) “牽手”,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新的活力、孕育出新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科特派’。”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南平市考察時指出,“農(nong) 業(ye) 是有生機活力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靠科技深度發展。”
“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製度作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
全國優(you) 秀科技特派員李保國,生前是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紮根深山30多年,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zhong) 脫貧奔小康作為(wei) 畢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層200天以上,讓140萬(wan) 畝(mu) 荒山披綠,用科技力量帶領10萬(wan) 農(nong) 民甩掉了“窮帽子”。
常年高強度工作讓李保國積勞成疾,2016年4月10日淩晨,58歲的他突發心髒病,不幸去世。
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李保國同誌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稱讚李保國是“新時期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you) 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為(wei) 全國優(you) 秀科技特派員趙亞(ya) 夫頒獎。總書(shu) 記微笑著勉勵他說:“把成績寫(xie) 在大地上。”
今年已過耄耋之年的趙亞(ya) 夫,堅持“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nong) 民家”,幾十年如一日紮根老區,走出了一條丘陵山區“以農(nong) 富農(nong) ”的小康之路。
2014年12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調研時,來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ye) 鎮先鋒村農(nong) 業(ye) 園,同為(wei) 這個(ge) 農(nong) 業(ye) 園提供技術服務和領辦支持的趙亞(ya) 夫親(qin) 切交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讚揚他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幫助農(nong) 民銷、實現農(nong) 民富,贏得了農(nong) 民群眾(zhong) 愛戴,“三農(nong) ”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這樣無私奉獻的人。總書(shu) 記強調,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的成果就是要體(ti) 現在廣闊的土地上,把科研創新轉化為(wei) 實踐成果。
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說到底,關(guan) 鍵在人。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力軍(jun) ,應就地培養(yang) 更多愛農(nong) 業(ye) 、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nong) 民。四川省“川糧油”科技特派員、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水稻所教授馬均長期深入基層,傳(chuan) 播新技術、普及新成果、培育新農(nong) 民,培養(yang) 了一大批“土專(zhuan) 家”“田秀才”。
四川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是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在永豐(feng) 村田間地頭,尤其是進入水稻關(guan) 鍵生育期,村民經常見到馬均忙碌的身影。
今年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考察調研。總書(shu) 記走進試驗田,察看水稻長勢。總書(shu) 記指出,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既要靠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也要靠廣大農(nong) 民。要加強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高效農(nong) 業(ye) 。
脫貧致富離不開科技要素保障,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更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創新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製度作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
目前,科技特派員製度正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動力添活力,科技特派員也正成為(wei) 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生力軍(jun) 。
現在,我們(men) 正意氣風發邁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隻要我們(men) 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壯大人才隊伍、完善組織形式、創新幫扶模式、提升服務成效、探索長效機製,科技特派員製度定會(hui) 在新征程上煥發出更為(wei) 強大的生命力,讓“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加絢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