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發布時間:2022-12-23 14:2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3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1999年,科技特派員製度從(cong) 福建省南平市起步,後來逐步在全國推開。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xi) 近平對這項工作進行專(zhuan) 題調研,後又在《求是》雜誌刊發《努力創新農(nong) 村工作機製——福建省南平市向農(nong) 村選派幹部的調查與(yu) 思考》,指出這一做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nong) 村工作機製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2019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科技特派員製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標誌著科技特派員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1年來,數十萬(wan) 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一線,領辦創辦了1.5萬(wan) 家企業(ye) 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轉化示範3萬(wan) 餘(yu) 項先進適用技術,為(wei) 科技興(xing) 農(nong) 富農(nong) 作出了突出貢獻。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科技特派員,聽他們(men) 講述奔走在田間地頭的故事。

  

  手把手傳(chuan) 授技術

  頭戴草帽,手持木棍,腳穿舊雨鞋,一年有300天待在深山老林、鄉(xiang) 間田野……在南平市光澤縣,很多農(nong) 民稱她為(wei) “蘇老師”。

  “蘇老師,七葉一枝花出現了爛葉子的情況,要怎麽(me) 處理?”

  “你那邊最近下雨了吧?先拍張病葉特寫(xie) 照片發給我看看。”

  4月25日,在接受記者采訪前,蘇老師剛剛通過微信指導農(nong) 民解決(jue) 了七葉一枝花病害問題。

  蘇老師名叫蘇海蘭(lan) ,是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的一名“80”後高級農(nong) 藝師,多年研究七葉一枝花。七葉一枝花又名華重樓,是我國稀缺珍貴的中藥材資源,具有止血、鎮痛、抗炎等功能,是雲(yun) 南白藥、片仔癀等120多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之一。長期以來,獲取七葉一枝花主要靠采集野生資源,隻采不種,資源已近枯竭。為(wei) 改變這一狀況,不少人開始研究人工栽培七葉一枝花,蘇海蘭(lan) 就是其中一位。

  從(cong) 2014年開始,蘇海蘭(lan) 幾乎走遍了福建各地的深山老林,了解野生七葉一枝花生長習(xi) 性。白天進山林、進大棚,晚上整理總結,蘇海蘭(lan) 搜集到了大量的素材。2016年,蘇海蘭(lan) 團隊一頭紮進閩北貧困山區,對仿野生狀態下七葉一枝花的種苗繁育、人工栽培進行深入研究,在遠離村莊的密林中,種植了2000畝(mu) 七葉一枝花實驗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潛心攻關(guan) ,蘇海蘭(lan) 團隊突破了七葉一枝花種苗繁育和人工栽培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出苗時間由2年縮短至6個(ge) 月,出苗率從(cong) 5%提高至86.5%。

  2016年,蘇海蘭(lan) 主動請纓,成為(wei) 光澤縣駐點科技特派員,推廣七葉一枝花的栽培技術。蘇海蘭(lan) 每年組織科技培訓20次以上,至今已培訓企業(ye) 技術骨幹和農(nong) 戶超過5000人次,培養(yang) 了一批種植能手。

  2020年初的一天,蘇海蘭(lan) 在種植基地察看七葉一枝花長勢時,偶然見到了皮膚黝黑、身材瘦削的肖天保。為(wei) 了給臥病在床的父親(qin) 治病,初中畢業(ye) 的肖天保先後養(yang) 過豬、養(yang) 過蛙、種過西瓜,但都沒賺到錢,隻能靠種幾畝(mu) 莊稼地與(yu) 父親(qin) 相依為(wei) 命。

  “我被命運坎坷卻勤勞向上的肖天保打動了。”蘇海蘭(lan) 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幫助他,讓他早日學會(hui) 七葉一枝花種植技術,獲得更多收入。

  此後,在教授農(nong) 民技術時,碰上需要演示的環節,蘇海蘭(lan) 總會(hui) 把肖天保叫上“講台”,選地、耕地、施肥、種植、管理等,手把手傳(chuan) 授他技術。在蘇海蘭(lan) 一步步引導下,肖天保從(cong) 技術“小白”成長為(wei) 了七葉一枝花基地專(zhuan) 職技術員,每月工資3200元。“生活有了奔頭,真心感謝蘇老師!”拿到工資的那天,肖天保特意打電話給蘇海蘭(lan) ,分享他的喜悅。

  “我有一個(ge) 夢想,就是通過努力讓七葉一枝花這一稀缺名貴藥材,真正成為(wei) 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致富之花。”2019年10月21日,在全國科技特派員製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hui) 議上,蘇海蘭(lan) 代表全國數十萬(wan) 科技特派員發言時這樣說。

  同樣是在2019年,蘇海蘭(lan) 成為(wei) 了光澤縣林業(ye) 局掛職副局長。她發起了光澤縣級鄉(xiang) 土人才評選,幫助種植能手獲得了鄉(xiang) 土人才的認證,並成為(wei) 縣級科技特派員,成為(wei) 服務農(nong) 民的“土專(zhuan) 家”。“我一個(ge)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想做出一個(ge) 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讓每個(ge) 鄉(xiang) 鎮、每個(ge) 村都有‘農(nong) 民科技特派員’。”蘇海蘭(lan) 向記者說。

  讓科研在田間結果

  3月初的一天早上,方文遠接到一個(ge) 電話,對方火急火燎地問:“您快瞧瞧這是怎麽(me) 了?”

  打電話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的一位農(nong) 戶,接電話的方文遠是農(nong) 戶們(men) 信賴的專(zhuan) 家——科技特派員、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牛研究所高級畜牧師。

  掛上電話後,農(nong) 戶立馬給方文遠發來兩(liang) 段視頻。視頻中,幾頭牛眯著眼睛,流著口水,走路搖搖晃晃。方文遠初步判斷,這是中毒的症狀。為(wei) 什麽(me) 會(hui) 中毒?他想到了蝦鉗草。農(nong) 戶經常給牛喂這種草,而春天的時候,蝦鉗草生長迅猛,有時農(nong) 民會(hui) 噴灑除草劑,很可能導致牛吃草後中毒。果然,農(nong) 戶頭一天晚上給牛喂食了蝦鉗草。好在,中毒症狀不嚴(yan) 重。

  方文遠很快開出了藥方:停止喂料,給牛喂葡萄糖水,加入維生素C……一係列操作下來,病牛的症狀慢慢減輕,二天後痊愈了。

  方文遠三天兩(liang) 頭就會(hui) 接到這樣的求助電話。“為(wei) 了能第一時間給農(nong) 戶解決(jue) 問題,我的電話是24小時開機的。”方文遠向記者說。

  2013年,方文遠成為(wei) 一名科技特派員。從(cong) 2017年起,他開始擔任廣西脫貧攻堅貧困村科技特派員牛羊產(chan) 業(ye) 科技服務團秘書(shu) 長,服務範圍覆蓋全區大多數貧困縣。

  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除了為(wei) 農(nong) 戶答疑,方文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乳肉兼用雜交水牛的推廣上。“養(yang) 殖什麽(me) 品種容易賺錢是農(nong) 戶最關(guan) 心的事情。”方文遠說。方文遠從(cong) 事水牛改良和開發30多年,他決(jue) 心要走好科研的最後一公裏,讓科研成果在田間地頭轉化、落地。

  近年來,廣西養(yang) 牛業(ye) 發展迅速,不少養(yang) 殖戶從(cong) 北方引進西門塔爾黃牛和魯西黃牛等品種,結果引進的牛水土不服,應激反應大,疫病多,死亡率高。

  做鋼材生意的吳先壽打算在廣西南寧市隆安縣城廂鎮那可村辦一個(ge) 肉牛養(yang) 殖場,但他對肉牛養(yang) 殖一竅不通,就從(cong) 網上搜索信息,從(cong) 外省買(mai) 回來一批黃牛。沒想到,大多數牛得了支原體(ti) 病,他隻能請獸(shou) 醫連續給牛打點滴,花了一個(ge) 月時間才控製住病情,損失不小。

  後來,在方文遠的引導下,吳先壽開始養(yang) 殖雜交水牛。養(yang) 殖場還應用了牛同期發情技術,母牛繁殖率大大提高,效益越來越好。

  方文遠定點服務廣西田東(dong) 縣作登鄉(xiang) 大板村的幾家雜交水牛養(yang) 殖場,從(cong) 牛欄舍設計、飼料配合、雜交水牛選購等方麵悉心指導養(yang) 牛戶。2014年,大板村養(yang) 牛戶黃世凡嚐試買(mai) 了14頭雜交水牛,暫養(yang) 在簡陋的豬圈中,但牛生長得很好,這激起了他養(yang) 雜交水牛的興(xing) 趣。如今,他的養(yang) 殖場裏雜交水牛已有180多頭,累計出欄150多頭,每頭牛平均利潤在5000元以上,帶動了周邊不少貧困農(nong) 戶脫貧致富,黃世凡成為(wei) 了遠近聞名的雜交水牛養(yang) 殖大戶。

  至今,方文遠累計服務牛羊養(yang) 殖示範基地、養(yang) 殖場、合作社30多家,推廣優(you) 良牛品種7個(ge) 、優(you) 良羊品種4個(ge) 、牧草品種5個(ge) ,解決(jue) 了犢牛寄養(yang) 、人工授精等關(guan) 鍵技術問題。

  “一個(ge) 電話,能將他調度於(yu) 白天夜裏;一個(ge) 請求,能使他奔走於(yu) 鎮裏鄉(xiang) 間。”不少養(yang) 殖戶這樣評價(jia) 方文遠。8年來,他走遍廣西貧困縣,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2020年,他發表了3篇論文,申請了2項專(zhuan) 利,都是在一線推廣科研成果經驗的總結。

  將農(nong) 民領上致富路

  “遠看像個(ge) 要飯的,近看像個(ge) 賣炭的,一問是西北農(nong) 大的!”這句流傳(chuan) 在陝西農(nong) 村的順口溜,是農(nong) 民的善意調侃,說的是身沾泥土的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科技特派員。果樹專(zhuan) 家、西北農(nong) 大教授趙政陽就是這樣一位科技特派員。

  陽春三月,趙政陽又來到位於(yu)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的果園,忙活了起來。這片果園是西北農(nong) 大的蘋果試驗站。

  2005年3月,白水縣蘋果試驗站啟動建設,趙政陽擔任首席專(zhuan) 家。“一開始條件非常差,試驗站所在地是一片荒廢的農(nong) 場,沒水沒電,吃住也很簡陋。”趙政陽回憶說,“我們(men) 租了3間房,搭起爐灶,一天隻吃兩(liang) 頓飯。”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團隊艱苦創業(ye) ,將試驗站建成集科研、示範、推廣、教學於(yu) 一體(ti) 的科學園區,成為(wei) 國際一流的蘋果試驗站。趙政陽團隊圍繞綠色無公害蘋果生產(chan) 、旱地矮化蘋果高效栽培等重要產(chan) 業(ye) 技術問題,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和技術推廣,解決(jue) 了不少蘋果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問題。

  在蘋果試驗站裏,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趙政陽見到了白水縣林皋鎮北馬村貧困戶林秋芳。“聽說你會(hui) 嫁接果樹,為(wei) 啥不自己種點苗子呢?”趙政陽一張口,愣是把林秋芳給問住了。其實,她是害怕果苗銷路不好。得知林秋芳的擔憂後,趙政陽告訴她,白水縣要發展20萬(wan) 畝(mu) 矮化標準化示範基地,需要大量果苗。誰家做育苗,試驗站會(hui) 提供全程專(zhuan) 業(ye) 指導和技術幫扶。聽了趙教授的話,林秋芳決(jue) 定試一試。

  2012年,在試驗站幫助下,林秋芳的果苗繁育成功,當年銷售額就達到了170萬(wan) 元。同一年,林秋芳成立了秋林蘋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率先在白水縣建立了“瑞陽”“瑞雪”蘋果新品種示範基地,她自己也靠種蘋果成了村民羨慕的“林百萬(wan) ”。“我的蘋果賣起來‘論個(ge) 不論斤’,大果能賣到10元一個(ge) 。”林秋芳自豪地說。

  每到果樹管護關(guan) 鍵時期,趙政陽就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向果農(nong) 傳(chuan) 授技術。果園還是那片果園,種的方法一變,“賠錢貨”變成了“致富果”。“以前,我家果園不怎麽(me) 賺錢,有時還要往裏倒貼。”白水縣蘋果種植大戶魏富寶說,“現在趙教授守在果園裏,告訴我們(men) 要幹啥、該咋幹,一下就把我們(men) 領上了致富路!”

  在趙政陽和團隊的指導下,白水縣蘋果產(chan) 值從(cong) 2005年的5億(yi) 元,迅速增長到2020年的48億(yi) 元,成為(wei) 全國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重點基地縣和有名的蘋果之鄉(xiang) 。

  白水縣的蘋果紅了,趙政陽的臉卻被曬得越來越黑了。他每年在野外工作120多天,渭北高原的溝溝坎坎、關(guan) 中果鄉(xiang) 的村村寨寨,都留下了這位果樹專(zhuan) 家的足跡。

  “這麽(me) 多年沒有節假日,有時候也想安靜地休息幾天。”趙政陽說,“但我不願停下來,我要把知識教給農(nong) 民,讓他們(men) 種的果子賣上好價(jia) 錢。”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