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蓋雞油菌能吃嗎”需要從演化深處解答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飛等人在浙江天目山中發現新物種“白蓋雞油菌”,菌蓋表麵光滑,稍微油膩,顏色為(wei) 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質堅實;氣味不明顯。從(cong) 專(zhuan) 業(ye) 的角度看,新物種的發現,對於(yu) 生態保護和生物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但是,不少網友關(guan) 注的是,白蓋雞油菌“能吃嗎?”“好吃嗎?”“怎麽(me) 吃?”
針對“能、好、怎”三問,有人指出,這既是一種玩“梗”,又表現了中國人對事物的了解和理解首先是從(cong) 吃上麵來動腦子,發現新物種不是想著去保護、培育和發揮其在科學和生產(chan) 上的重大作用,就一門心思想著吃,既低俗,又悲哀。其實,所有人都可能產(chan) 生這三問,並非隻有中國人是這樣。
從(cong) 本能上對新物種產(chan) 生能不能吃的疑問,這是所有人都會(hui) 有的本能認知。這種認知深藏於(yu) 我們(men) 的核心——基因中,至今還在起作用。在遠古,還有近古以及工業(ye) 革命之前,人類的生產(chan) 都沒有達到供等於(yu) 求或供過於(yu) 求的水準,因此物質並非極大豐(feng) 富。人類的祖先不隻是在原始時代,即便進入了農(nong) 耕時代,也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尋找和生產(chan) 食物。這樣的環境也催生和演化出了人類的一種習(xi) 慣——每當發現新物種時會(hui) 首先嚐試是否可以食用。
這樣的行為(wei) 也演化出了節儉(jian) 基因和苦味基因(相傳(chuan) 是神農(nong) 嚐百草及之後的中國人所演化出來的)。從(cong) 節儉(jian) 基因的角度看,它的作用主要是,在食物充足的時期本能地讓人們(men) 吃得很多,以便存儲(chu) 更多脂肪,積攢能量,以對抗可能隨時到來的饑餓狀態。因此,受這種基因的驅使,人們(men) 一旦發現了新的物種就會(hui) 首先想到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和怎樣吃。這也是人之異於(yu) 禽獸(shou) 者的一個(ge) 證據。
2020年10月14日,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men) 找到了節儉(jian) 基因,位於(yu) 人類第2號染色體(ti) 的中間部位。科學證明了節儉(jian) 基因的存在,而且是在所有人體(ti) 內(nei) 都有,就證明所有人在發現新的物種和物質時,本能上都會(hui) 有“能、好、怎”三問,隻是,有些人沒有表達出來,有的人被另一種演化所矯正和提升,這就是文明的演化。
所謂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衣食足之後,人們(men) 就不會(hui) 首先想到吃,而是想到是否有用和對人有更高層次的利益,再進一步就是對所有生物和地球的生態是否有作用。從(cong) 這一點上完全能看到教化和文明演化的作用。因此,有人批評中國人隻想到和看到吃,這也對我們(men) 有積極意義(yi) ,提示我們(men) 要在文明上提升自我。
但是,想到吃和看到吃也並非不是對人有益的利用,因為(wei) 食品專(zhuan) 家也說了,食用野生菌有三個(ge) 最基本的原則:沒有吃過的盡量不要吃;不認識的盡量不要吃;沒有把握的盡量不要吃。下一步如果研究人員能研究並了解到這種白蓋雞油菌的成分,是否有毒,營養(yang) 成分有哪些,營養(yang) 價(jia) 值幾何,是否可以成為(wei) 美食等,也不排除這種菌成為(wei) 人們(men) 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正如一些專(zhuan) 業(ye) 人員千方百計改進水稻品種,要讓其成為(wei) 香稻一樣,其目的都是為(wei) 了讓人們(men) 吃得更好。
如果經過研究,證實白蓋雞油菌的生產(chan) 和科研的價(jia) 值遠遠大於(yu) 食用的價(jia) 值,那麽(me) 人們(men) 就不會(hui) 隻想著吃白蓋雞油菌。至於(yu) 未來,是否在發現一種新物種的時候不隻是想到吃,則要靠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feng) 富和教化的作用。提高整個(ge) 社會(hui) 的科學素養(yang) ,這屬於(yu) 文明演化的結果,需要漫長的過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