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839個家庭醫生團隊讓居民在家就有“醫靠”
“幸虧(kui) 有家庭醫生幫助,讓我及時得到診治。”還在腦梗康複期的湯阿姨,回憶起不久前感染新冠的情形仍然心有餘(yu) 悸,由於(yu) 家庭醫生幫忙轉診,讓她順利住院,得到了及時的治療。“一想起來,就感覺特別溫暖。”
湯阿姨所指的“家庭醫生”,便是朝陽區從(cong) 2017年開始推廣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體(ti) 係”中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作為(wei) 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朝陽家庭醫生們(men) 堅守基層一線、紮根百姓身邊,根據群眾(zhong) 醫療健康需求提供服務,未病能防、有病能診、小病能治、大病能轉、慢病能管,在疫情期間發揮了積極作用。
時間回溯到今年10月份,77歲的湯阿姨彼時確診腦梗,因為(wei) 治療及時,恢複狀況良好。前不久,她出現低燒、食欲不佳、喉嚨有痰等現象。眼瞅著湯阿姨的狀況愈發不好,電話呼叫的120救護車又無法馬上趕來,唐阿姨的家人忽然想到了家醫群裏每天為(wei) 居民指導用藥、常常詢問老人狀態的家庭醫生——孫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任孟輝大夫,就立刻撥通了她的電話。
“孟大夫,您看她的狀況是不是感染上了新冠,她剛腦梗過,我們(men) 真怕出現什麽(me) 危險。”電話中,湯阿姨家人非常焦急。“您冷靜一下,把阿姨現在的狀況告訴我。”孟輝初步判斷,老人可能感染了新冠,隨即決(jue) 定先為(wei) 老人輸液緩解症狀。
“當時我們(men) 已經下了白班,我立即聯係護理部護士長及夜班大夫,準備為(wei) 湯阿姨輸液治療。”孟輝回憶道,考慮到湯阿姨的特殊情況,她同時還著手聯係了孫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對的醫聯體(ti) 醫院。
“當聯係到望京醫院能為(wei) 湯阿姨安排床位住院的時候,我的心總算踏實了。”孟輝說,當即便為(wei) 老人啟動轉診治療。轉診後湯阿姨得到了及時救治,目前,湯阿姨已經抗原轉陰,身體(ti) 狀況也在慢慢恢複。
在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趙聰伶同樣忙得不可開交。“趙大夫,我想問下高燒38.5度,都第六天了為(wei) 什麽(me) 總不退燒呀?”“感冒藥可以和止痛藥一起吃嗎?”……趙聰伶微信群的彈窗此起彼伏,手機鈴聲不時響動。連日來,她和同事們(men) 連續“作戰”堅守崗位,忙著為(wei) 社區簽約的居民提供健康谘詢服務。
據悉,在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像趙聰伶這樣的家庭醫生團隊共有16支,醫護人員數量約90人,為(wei) 轄區12個(ge) 社區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健康管理等服務。暖心的服務讓居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就醫便利,也緩解了周邊大醫院醫療資源緊張問題。
“我們(men) 每個(ge) 團隊對接一個(ge) 社區,及時和社區工作人員保持聯絡,確保第一時間解決(jue) 居民的健康需求。”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主任李穎雋介紹,為(wei) 確保社區服務管理精細化,中心依托網格化管理,以社區為(wei) 單位提供一對一指導性服務。每個(ge) 家庭醫生團隊以3+N模式為(wei) 基礎,即1個(ge) 全科醫生、1個(ge) 護士、1個(ge) 防保人員,和若幹醫技、藥學、專(zhuan) 科醫生等組成,他們(men) 平時與(yu) 居民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建立聯係,解答居民購藥、用藥、就醫等健康類谘詢。對於(yu) 轄區內(nei) 養(yang) 老院簽約的居民,家庭醫生還會(hui) 提供一些針對性服務。
隨著朝陽區分級診療體(ti) 係的不斷完善,家門口的社區醫院成了很多居民看病的首選之地,為(wei) 了讓居民在這裏感受到便捷、安全、有效的就醫體(ti) 驗,朝陽區持續完善“家庭醫生式服務”,居民與(yu)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家庭醫生式服務”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wei) 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對患有特定慢性病的居民還會(hui) 設立專(zhuan) 門的記錄檔案,提供更為(wei) 周到全麵的“家庭醫生式服務”。日前,朝陽區對外公布了839個(ge) 家庭醫生團隊聯係方式,如居民有相關(guan) 健康問題,可撥打家庭醫生團隊聯係電話進行谘詢,家庭醫生將最大限度為(wei) 群眾(zhong) 就醫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