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陶都承古韻 宜興氣象新

發布時間:2023-01-03 11:2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蘇東(dong) 坡沒想到,他買(mai) 田置地、籌劃隱居的一片野山,後世成了燒製紫砂的陶藝之都。

  “買(mai) 田陽羨吾將老,從(cong) 初隻為(wei) 溪山好。”蘇軾筆下的陽羨,正是江蘇宜興(xing) 的古稱。城外一座孤零零的小山,據傳(chuan) 蘇軾在這裏結廬置地,言“此山似蜀”,便改名為(wei) 蜀山。

  這裏出產(chan) 的紫砂茶器獨具特色,宜興(xing) 成為(wei) 中國陶都、世界陶藝勝地,宜興(xing) 紫砂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是什麽(me) 力量,把山裏的砂土煉成“珠玉”?宜興(xing) 自有奧妙。

  古南街上的手藝人

  “紫砂是塊萬(wan) 能的黃金土,就像那孕育著優(you) 雅旋律的鋼琴譜”

  在缺少工業(ye) 產(chan) 品的時代,缸壇盆甕日用品,樣樣得靠燒陶。燒陶要用陶土,要有燒柴的燃料,要有坡度合適的丘陵搭建窯爐,更要有便利的水運通江達海……

  這些先天因素,都匯集在蜀山。不遠處的丁山出陶土,宜興(xing) 南部山區產(chan) 木柴,山坡不急不緩,正好符合建龍窯的坡度。山下一條蠡河貫通,不遠處就是太湖。易碎的陶器在丁蜀鎮古南街的碼頭裝船,經長江可西去,經運河可北上。

  宜興(xing) 被稱為(wei) 中國陶都。距今7300年的古文化遺存中,就發現了燒製的陶片。從(cong) 彼時直到現代,製陶業(ye) 雖曆經興(xing) 衰,燒製陶瓷的脈絡卻始終清晰,各個(ge) 年代的陶片遺存證明窯火從(cong) 未中斷。

  把視野稍稍拉大,宜興(xing) 城“三山兩(liang) 水五分田”,不論礦料、山柴,自然資源分布均衡,2400多條水道、3片水麵貫穿全域。從(cong) 空中俯瞰,山水懷抱沃野,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村莊連片、田園縱橫。

  更難得的是,這裏還處於(yu) 南京、上海、杭州三城的幾何中心,這在以水運為(wei) 主的江南占盡便利。而在最新規劃的高鐵版圖中,這3座城市距離宜興(xing) 均僅(jin) 三四十分鍾路程。

  走進蜀山下的古南街,能觸摸到小城奔淌千百年的文脈。長街上,不少紫砂工作室散布其間,還有工匠在家煉泥拉坯。

  製壺的場景往往安靜、枯燥。隻聽見泥搭子砰砰打著泥條,一個(ge) 動作,匠人要做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當一個(ge) 人把眼睛、手和心投注在一抔泥上,外麵有多嘈雜,這裏就有多安靜。漸漸地,壺身就在手中顯出了形狀,或柔和、或端正、或古雅、或圓潤,泥土生出性格,器物有了靈氣。

  孫羽飛是年輕一代的製陶匠人,20多歲,從(cong) 小在古南街長大,祖輩是陶工,父母都是知名的製壺行家。他考入南京藝術學院學習(xi) 陶瓷藝術專(zhuan) 業(ye) ,見識了許多世界級的陶藝作品,最終又回到古南街學起了製壺。

  父子兩(liang) 代的審美,已出現不同。父親(qin) 求新求變,創製器型,追求藝術上的超越;孫羽飛卻希望回歸傳(chuan) 統器型,熱衷素器的線條之美,不求過多雕飾,不再把壺變成純粹觀賞的作品,而是化作生活中使用的器具。

  父子倆(lia) 有時爭(zheng) 論,有時也相互認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壺有一代壺的氣韻。孫羽飛有時工作累了,就沿著河走路,彈吉他,唱自己寫(xie) 的歌。歌裏大多記錄製陶的生活和他對紫砂的理解。有一首這樣唱道:“我的家鄉(xiang) 叫做小鎮丁蜀,陶的故土。從(cong) 小看著父親(qin) 做茶壺,是否我長大後,也會(hui) 踏上這條路。他告訴我紫砂是塊萬(wan) 能的黃金土,就像那孕育著優(you) 雅旋律的鋼琴譜。泥土滋養(yang) 著萬(wan) 物,高雅中透露質樸。它就像是父母,滋養(yang) 著一方水土……”

  古南街依舊氤氳著煙火氣,老石板被踏得溜光,小黃狗沿街邊撒歡,衝(chong) 人搖尾。街上的老朋友們(men) 定期聚會(hui) 夜讀,有時在東(dong) 坡書(shu) 院,有時在老工匠家的書(shu) 房。早晨,你能在一片瓦頂中,遠遠聽到鋼琴聲;夜裏,製壺匠人加緊趕活,許多小店會(hui) 因為(wei) 他們(men) 開張到很晚。住在這條街上,人們(men) 總能找到有趣的事來做,年輕人開了店鋪,用紫砂杯衝(chong) 泡咖啡,老人們(men) 口述過去,編出了厚厚一本古南街的故事。

  走向世界的紫砂壺

  “泥土與(yu) 人的親(qin) 和力,讓它天然就是一種世界語言”

  宜興(xing) 城的早晨,大約是從(cong) 水邊開始的。自西向東(dong) ,3片水域貫穿了城市,被稱為(wei) 西氿、團氿與(yu) 東(dong) 氿。若在其他地方,這已經算是很大的湖麵,而宜興(xing) 人有更大的太湖在下遊,於(yu) 是謙虛地稱“這不是湖隻是氿”。在字典裏,“氿”作為(wei) 地名,用來特指宜興(xing) 的3處水麵。

  天蒙蒙亮,晨練的人便沿團氿在跑步了。老人們(men) 還保留著早起泡茶館的習(xi) 慣,溜達累了要泡壺茶,歇歇腳,聊聊天,“掮掮老空”。

  如今,新茶席正在興(xing) 起,老茶館越來越少,退到了城市的角落。有人回憶父親(qin) 帶自己進茶館,條案上倒扣著一把把紫砂壺,買(mai) 根水籌可以聽說書(shu) 人講滿一個(ge) 場次。有人回憶,祖父坐在堂桌前,捧一把茶壺摩挲,不時嘬上一口。有的祖孫倆(lia) 各自握把壺,一邊喝茶解渴,一邊識字背書(shu) 。

  在宜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裏,電線電纜、環保材料是經濟支柱,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正在興(xing) 起,製陶和種茶雖僅(jin) 占財政較小的比例,卻是涵養(yang) 城市人文的靈魂所在。

  陶器在人類文明中出現的年代很早,瓷器後來居上,在世界範圍內(nei) 更為(wei) 流行。為(wei) 什麽(me) 宜興(xing) 反其道行之,長久保存了陶的興(xing) 盛?

  對此,宜興(xing) 市陶瓷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史俊棠曾思考,“一個(ge) 原因是,中國的茶文化挽救了陶器衰微,並為(wei) 其找到了新的定位。”在飲茶曆史上,唐的煮茶、宋的點茶,變為(wei) 明以來的沏茶,棄用團餅,而改散茶,飲茶方式深刻影響了器具。紫砂茶壺透氣而不透水,長於(yu) 散發茶香,還能被茶養(yang) 護得光澤滋潤,不僅(jin) 從(cong) 茶具中脫穎而出,還成就了士大夫的文玩雅趣,不斷增加文化附加值。相比於(yu) 煲湯醃菜的陶罐,與(yu) 茶結緣真正讓宜興(xing) 紫砂站穩了腳跟。

  也正是明中期以來,宜興(xing) 紫砂迎來了鼎盛,“紫玉金砂”風行海內(nei) ,走向世界。史俊棠說,越是富足,越重視文化,對紫砂壺的需求也就越大,“餓著肚子是喝不來茶的,生活水平提高,肉類食物增加,人們(men) 才更愛飲茶。”

  改革開放以後,紫砂壺在各地受到熱捧,有些作品更是價(jia) 值不菲。詩人餘(yu) 光中曾寫(xie) 下一首《宜興(xing) 茶壺》:“壺身在我的掌中轉動,我的指紋疊上陶匠的指紋,疊上雕者的手印,贈者的掌溫,像伸過手去,跟後土上麵她所有的孩子一起握手。最清的泉水是君子之交,最香的茶葉是舊土之情……”

  在全世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宜興(xing) 在哪裏,可提到紫砂壺的故鄉(xiang) ,多半會(hui) 頻頻點頭。不同款型、製作精美的紫砂壺,至今仍流通在全球的收藏市場。來自世界各地的陶藝師,也多次相聚宜興(xing) ,交流作品或參加公益拍賣等活動。宜興(xing) 市博物館館長楊瀟說:“泥土與(yu) 人的親(qin) 和力,讓它天然就是一種世界語言。”

  創新發展的陶瓷業(ye)

  從(cong) 日用陶、藝術陶到建築陶、特種陶,陶土材料的可能性越拓越寬

  周瑜敏來自外鄉(xiang) 鎮,多年從(cong) 事美術工作,1996年到了古南街便迷上製壺,成了這裏的新街坊。紫砂工匠不排外,不管是美院畢業(ye) 的學生,還是想學一技之長的新手,這條街都接納了他們(men) 。

  老周思維活躍,認為(wei) 遊客喜愛紫砂壺,除了觀賞買(mai) 賣,也想親(qin) 身體(ti) 驗製一把壺。有人反對:“沒有幾年苦功,燒的那能叫壺嗎?”老周不著急,他到很多城市嚐試開辦體(ti) 驗課,了解遊客的需求。

  老周的女兒(er) 周藝出生在古南街,畢業(ye) 後著手組建團隊,打造自己的製壺品牌。她推廣紫砂的方式又不同於(yu) 父親(qin) ,是用視頻拍攝江南風物,記錄美學生活,帶著拍攝杆訪茶遊曆。她說:“文人造器,砂壺是東(dong) 方生活的一個(ge) 小小局部。”如今,她創辦的品牌“南街壺娘”已經成了當地的知名IP。

  中國宜興(xing) 陶瓷博物館館長周小東(dong) 介紹,創新貫穿了宜興(xing) 陶瓷發展史,代有新品,代有新意。在遠古陳跡中,發現了4000年前類似文字的陶符;魏晉多用青瓷,宋代陶興(xing) ;明朝用甲泥燒出了大型均陶,最終創製紫砂陶。

  “大陶缸下南洋,裝在船底既是壓艙石,也當‘包裝箱’,還能賣價(jia) 錢,體(ti) 現中國人的商貿智慧。”周小東(dong) 說,紫砂泥料更是把風化的石渣用到極致,煉出泥的黏性,能讓泥坯“薄如紙、細如發”,燒成的器物表麵呈現鱗狀微觀結構,堪稱材料學的創舉(ju) 。

  今天,宜興(xing) 的製陶業(ye) 已經從(cong) 日用陶、藝術陶,延伸到建築陶、特種陶多個(ge) 領域,很多新的用途正在被發現。根據陶土的特性,人們(men) 嚐試將陶用於(yu) 太陽能電池、防磨防腐、環保過濾等各類領域。創新的思路無限,陶土材料的可能性越拓越寬。

  在江蘇省宜興(xing) 非金屬化工機械廠有限公司,工人燒製出硫酸塔條梁,把國外售價(jia) 30多萬(wan) 元的產(chan) 品降至4萬(wan) 元,研發的陶瓷過濾芯售價(jia) 比國外同類產(chan) 品的1/10還低。在宜興(xing) 市區一座寫(xie) 字樓裏,一群程序員正在探索對紫砂產(chan) 業(ye) 數字賦能。他們(men) 建立了一套嚴(yan) 選體(ti) 係和品鑒師平台,希望讓紫砂壺從(cong) 泥料、工藝到交易全程透明可追溯,讓紫砂市場更加完備。

  在宜興(xing) 青雲(yun) 巷,一座粉牆黛瓦的小園裏重新唱起昆曲。這裏曾是清朝一座古宅園林,名為(wei) “瀛園”。園內(nei) 的“行和廳”從(cong) 前就是昆曲雅集的活動場所,如今再次成為(wei) 宜興(xing) 的“戲曲之家”。今天,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宜興(xing) 的老文廟前,曾立著一座石牌坊,稱“相國牌坊”,是小城崇文重教的象征。後來,文廟成了小學,牌坊被拆下來墊在太隔河的駁岸底下,做了石料。如今,這座“丟(diu) 失”47年的石牌坊又被一塊塊找了回來,收藏在宜興(xing) 市博物館內(nei) 。近400年的建築,見證了宜興(xing) 風雨滄桑、人物繁盛:這裏考中過500多名進士,走出了10位宰相;近現代又成長出32位兩(liang) 院院士、百餘(yu) 位大學校長。

  瀛園昆曲、相國牌坊等,都見證著宜興(xing) 正從(cong) 全麵的城市改造轉向精致的城市更新,通過“百宅百院”的活化,把文保單位變成文化空間,用宜興(xing) 獨特的“陶、竹、洞、茶、禪”各類元素,推廣“陶式生活”。

  “陶式生活”本指充滿文化氣息的慢生活,使用陶器,感受陶然,被美陶冶。與(yu) 此同時,新的理解正不斷被加入,有人說,是像陶淵明那樣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人說,是一種注重本真感受的“陶適生活”……

  北宋元豐(feng) 七年,蘇軾在信劄中這樣描述宜興(xing) :“吾來陽羨,船入荊溪……”陽羨山明水亮,讓他心意豁然,也讓他看到了向往的未來。千百年後,“陶式生活”的美好圖景,正在今天的宜興(xing) 鋪展開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