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中國民間藝術活化石 八百年不散的胡集書會

發布時間:2023-01-03 16:05:00來源: 人民網-山東頻道

   兩(liang) 樹之間拉塊布,紮個(ge) 簡易台子,鼓聲陣陣,弦聲淙淙。

  年過花甲的藝壇前輩,風華正茂的後起之秀,你方唱罷我登場。西河大鼓、山東(dong) 落子、三弦、快板……眾(zhong) 多曲種輪番亮相。觀眾(zhong) 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每年正月十二,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匯集山東(dong) 省惠民縣胡集鎮,一年一度的胡集書(shu) 會(hui) 由此開始,一幕曲藝大戲精彩上演。

  一日能看千台戲 三天讀遍萬(wan) 卷書(shu)

  胡集書(shu) 會(hui) 始於(yu) 宋元,興(xing) 於(yu) 明清,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兩(liang) 大民間傳(chuan) 統書(shu) 會(hui) 之一,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被譽為(wei) “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說起胡集書(shu) 會(hui) 的起源,胡集鎮原文化站站長胡同利介紹道,傳(chuan) 說很久以前,從(cong) 南邊來了個(ge) 唱漁鼓的,從(cong) 北邊來了個(ge) 說落子的,兩(liang) 人相見,誰也不服誰,隨即唱起了對台戲,結果沒能分出高低。於(yu) 是,兩(liang) 人相約,明年此時再來這裏比賽。第二年,兩(liang) 人都來了,而且是帶著自己的徒弟、朋友一起來的。如此連續幾年,藝人們(men) 越來越多,觀眾(zhong) 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後經雙方協商,約定每年農(nong) 曆正月十二來胡集以書(shu) 會(hui) 友,以賽促技,久而久之,便有了每年一度的胡集書(shu) 會(hui) 。

  傳(chuan) 統的胡集書(shu) 會(hui) ,分為(wei) 前節、正節、偏節。年初一到正月十一,是胡集書(shu) 會(hui) 的前節。以前,交通不便,很多藝人要靠腳力走到胡集,“吃完年初一的餃子,帶著衣服、書(shu) 鼓、器具就要動身了。”老藝人回憶。

  藝人們(men) 邊趕路邊給沿途村民說書(shu) ,順便掙點盤纏。正月十一晚上,各路藝人齊聚胡集。正月十二到十六,是胡集書(shu) 會(hui) 的正節。正月十二還是胡集大集開集的日子,一大早,所有的說書(shu) 藝人會(hui) 集合在一個(ge) 特定的地方,擺好場子,開始說書(shu) 。正月十七到二十一,是胡集書(shu) 會(hui) 的偏節。這段時間,藝人們(men) 被各村請去,繼續演出,表演到正月二十一。

  竹板聲、琴弦聲、說唱聲。南腔北調,說古論今。每年,過完年到胡集書(shu) 會(hui) 聽書(shu) ,是方圓幾十裏群眾(zhong) 的一件樂(le) 事。

  書(shu) 會(hui) 上,山東(dong) 快書(shu) 、京韻大鼓、陝西快書(shu) 、山東(dong) 琴書(shu) 、單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幾十個(ge) 曲藝曲種同時上演。

  台上擊鼓弄弦,彈拉說唱,台下擊掌叫好,鼓勁加油。一個(ge) 胡集書(shu) 會(hui) 能讓喜愛曲藝的群眾(zhong) 過足了戲癮,素有“一日能看千台戲,三天讀遍萬(wan) 卷書(shu) ”的說法。

  不圖宅子不圖地 就圖胡集能看戲

  “嫁到胡集,不圖宅子不圖地,就圖胡集能看戲。”說起胡集書(shu) 會(hui) ,村民路克娥說。

  曆史上,胡集是魯北地區的交通重鎮和經貿重鎮,這裏有著濃厚的曲藝表演習(xi) 俗與(yu) 氛圍。在當地,村民對胡集書(shu) 會(hui) 的喜愛深入到了骨子裏。有的老人,每年堅持來書(shu) 會(hui) 聽書(shu) ,即使腿腳不好了,也讓兒(er) 子用輪椅推著來。

  聽大書(shu) ,賞小曲,每年春節過後,勞作了一年的村民,為(wei) 能美美地享受這送到家門口的文化大餐而自豪。

  “願意幹這個(ge) 事兒(er) ,每年一次,和久違的朋友見見麵,像閨女走娘家一樣。”無棣縣東(dong) 蘆馬村的朱延安說。

  藝人們(men) 也非常願意到胡集書(shu) 會(hui) 演出。過去沒有汽車,有的藝人騎著自行車,後架上綁著被褥就來了。演出時,兩(liang) 人一檔,一個(ge) 彈大三弦,一個(ge) 擊鼓演唱,演唱者把矮腳鼓架往自行車後麵的被褥上一放,鼓鍵子嘣嘣一敲,扯開嗓門就唱起來。

  為(wei) 了給藝人們(men) 提供更好的演出場所,1985年,當地政府修建了可容納八百多人的曲藝廳。當年,劉蘭(lan) 芳第二次到胡集演出的時候,房頂上坐滿了人,院子裏也全是人,甚至把院牆都擠倒了。很多人被踩掉了鞋,演出結束後,足足撿了三大筐的鞋。

  全國許多曲藝表演藝術家都曾到過胡集書(shu) 會(hui) ,如著名山東(dong) 快書(shu) 藝術大師、高派山東(dong) 快書(shu) 創始人高元鈞,楊派山東(dong) 快書(shu) 創始人楊立德,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薑昆、唐傑忠等。

  “胡集這片土地,養(yang) 育了說書(shu) 藝人,說書(shu) 藝人也滋潤了胡集這方土地。因為(wei) 有眾(zhong) 多喜愛聽說書(shu) 的,藝人們(men) 才敢來,才願意來;也因為(wei) 藝人們(men) 常來,使得胡集這片土地的民俗文化更豐(feng) 富,人們(men) 也更加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胡同利說。

  鼓聲陣陣頌盛世 雲(yun) 端展演受熱捧

  走進新時代,八百年胡集書(shu) 會(hui) 也煥發了新春。在當地有關(guan) 部門的積極策劃下,胡集書(shu) 會(hui) 不斷創新。每年,在舉(ju) 辦書(shu) 會(hui) 的同時,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民俗遊,在藝術形式上推陳出新。

  現在,雖然沒有正節、偏節說法了,但是書(shu) 會(hui) 之前的一些內(nei) 容還都保留。

  2019年的胡集書(shu) 會(hui) ,吸引了300餘(yu) 名藝人前來,集中展示了32個(ge) 曲藝曲種,吸引了15萬(wan) 人次的群眾(zhong) 參加。書(shu) 會(hui) 上,籍薇、種玉傑、紀鳴亮、陰軍(jun) 等曲藝名家紛紛登台表演,觀眾(zhong) 大呼過癮。其中,內(nei) 蒙古、江西等地藝人帶來的信河道情、烏(wu) 力格爾等地方特色曲種首次亮相,優(you) 美動人的唱腔、細膩入微的表演,帶著濃鬱贛州及草原特色的風格,讓人耳目一新。

  主會(hui) 場外,在胡集鎮的街道兩(liang) 邊,借助行道樹搭起了台子,三十多個(ge) 台子沿街擺開,一時間,絲(si) 弦悠揚,鼓聲鏗鏘,各個(ge) 台前觀者如潮,熱鬧非凡。

  說不盡的勸人方,唱不完的報母恩。書(shu) 會(hui) 上,除了傳(chuan) 統曲目,藝人們(men) 也與(yu) 時俱進,自編自演了一些歌頌新人新事新風尚的節目。正所謂,鼓聲陣陣頌盛世,弦聲淙淙惹人醉。

  近兩(liang) 年,因為(wei) 疫情,2021年、2022年胡集書(shu) 會(hui) 連續兩(liang) 屆網上舉(ju) 辦。“雲(yun) 端”的胡集書(shu) 會(hui) 同樣受熱捧。2022年的“雲(yun) 端”展演,因為(wei) 報名異常踴躍,優(you) 秀節目眾(zhong) 多,舉(ju) 辦方臨(lin) 時將原計劃的3場展播增加到4場。

  內(nei) 蒙古準格爾旗的烏(wu) 蘭(lan) 牧騎賈文強曾經多次到胡集書(shu) 會(hui) 參演。近年來,他又連續兩(liang) 年參加胡集書(shu) 會(hui) 網絡展播。他的作品對口呱嘴《百年華誕慶繁榮》借助傳(chuan) 統曲藝,將愛國之情和紅色精神相結合,深受群眾(zhong) 歡迎。

  賈文強說:“山東(dong) 的老百姓特別喜歡曲藝,他們(men) 喜歡的是藝術。我第一次去胡集演出時,演完剛下台,一位老人拉著我的手說,你演的太好了,可惜我隻看了一半,我是從(cong) 德州過來的,你能不能再給我演一下啊?當時我感動得都快哭了!隻有真心喜歡曲藝的人才會(hui) 跑一百公裏去看演出。我立刻給這個(ge) 老人演了一遍。胡集書(shu) 會(hui) 是跟老百姓近距離接觸的演出,非常接地氣。作為(wei) 烏(wu) 蘭(lan) 牧騎的演員,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我願意把好的藝術獻給最接地氣的觀眾(zhong) 。”

  隻要有民眾(zhong) 喜歡 曲藝就不會(hui) 衰亡

  文化是一個(ge) 國度、一個(ge) 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通過五彩繽紛的形式沿襲傳(chuan) 承,也正因如此,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以長盛不衰。作為(wei) 中國北方純粹的民間自發形成的說書(shu) 交易活動,胡集書(shu) 會(hui) 也是研究中國民間曲藝發展的一個(ge) 窗口。

  為(wei) 了保護、弘揚、傳(chuan) 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當地政府從(cong) 2000年開始,為(wei) 藝人發放路費補助。2007年起,進一步改為(wei) 政府付費買(mai) 單,請藝人們(men) 進村演出,送書(shu) 下鄉(xiang) ,穩定了市場,受到了藝人和村民的普遍歡迎。2017年,當地政府又建成胡集書(shu) 會(hui) 文化展廳。為(wei) 鼓勵吸引更多曲藝新人到胡集說書(shu) 獻藝,注入新活力,自2014年始,胡集書(shu) 會(hui) 每年正月十一舉(ju) 辦擂台賽,同時還舉(ju) 辦新人專(zhuan) 場。

  另外,惠民縣還有意識的培養(yang) 當地的小戲迷。2019年胡集書(shu) 會(hui) 上,就有不少小戲迷參加演出。 11歲的小藝人楊一帆,雖然年齡小,但是一段韻味獨特、字正腔圓的西河大鼓唱得剛柔並濟、鏗鏘有力。

  “很喜歡這門藝術,這是我們(me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我一定學好,把它傳(chuan) 承下去。”楊一帆表示。

  73歲的胡集當地竹板兒(er) 三弦老藝人白曰華感歎道:“說了幾十年書(shu) ,有感情了。就是不吃飯,也得說書(shu) 。盼著能多出來一些喜歡說書(shu) 的年輕人。”

  遼寧許氏西河大鼓創始人許同貴,幾乎每年都來胡集書(shu) 會(hui) 參加演出。這兩(liang) 年胡集書(shu) 會(hui) 改為(wei) 線上舉(ju) 辦,許同貴也積極參與(yu) 。他說:“中國曲藝要變革,要創新,繼承是基礎,創新才是出路。”

  近年來,在舉(ju) 辦書(shu) 會(hui) 的同時,當地還同時舉(ju) 辦非遺展、民俗展、攝影展、元宵節燈展、曲藝論壇等。

  籍薇表示:“民族藝術是我們(men) 中華的韻、民族的魂,我們(men) 不能丟(diu) 掉魂!胡集書(shu) 會(hui) 這種傳(chuan) 承和發展方式對我們(men) 今天弘揚中華民族藝術,中華民族文化非常的好。隻要有民眾(zhong) 喜歡,曲藝就不會(hui) 衰亡,因為(wei) 曲藝生長在民眾(zhong) 之中。”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