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330個村集體經濟“破零”背後

發布時間:2023-01-06 15:08:00來源: 陝西日報

 

  清澗,一塊古老而紅色的土地。

  1936年,毛澤東(dong) 在清澗縣袁家溝村煤油燈下寫(xie) 出“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壯麗(li) 豪言;20世紀80年代,清澗籍作家路遙用“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指引勞動者爭(zheng) 做人生奮鬥者。

  進入新時代,這座黃河岸邊的陝北小城邁出堅實步伐,將發展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全縣330個(ge) 村集體(ti) 經濟全部實現“破零”;成為(wei) 我省首個(ge) 與(yu) 盒馬(中國)有限公司、西安盒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合作的縣;“人生”影視基地建成投用……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村集體(ti) 經濟是關(guan) 鍵。2022年以來,清澗縣以“三變”改革為(wei) 抓手,整合要素資源,以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為(wei) 路徑,因地製宜、因村施策,加快發展壯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探索出“縣級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鎮集體(ti) 經濟聯合總社+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農(nong) 戶”四位一體(ti) 集體(ti) 經濟發展新模式,廣袤鄉(xiang) 村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氣象。

  ■ 念好“新”字訣,創新模式破難題

  記者從(cong) 清澗縣城出發,沿242國道向北,繞過幾座山頭,便來到李家塔鎮惠家園則村。這裏群山環抱,靜謐美麗(li) 。

  “我們(men) 村‘一站式’公共服務中心能免費洗澡、理發、洗衣服,還能收發快遞……以前哪想到在村裏能享受這樣的便利生活!”2022年12月25日,68歲的村民惠炳文告訴記者,自己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曾經的惠家園則村偏僻落後,“雨澇流泥漿,衝(chong) 成萬(wan) 條溝”是這個(ge) 村的真實寫(xie) 照。如今,這座小村莊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村風崇文尚禮,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板村”。

  “通過土地租賃、務工、分紅等方式,村裏土地撂荒問題解決(jue) 了,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惠家園則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李娟娟坦言,隨著養(yang) 雞場等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村民增收渠道更加豐(feng) 富多元。

  2022年以來,惠家園則村建設了43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引進山西省永和縣義(yi) 合有機小雜糧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探索出“種植大戶+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累計帶動30餘(yu) 人在“家門口”就業(ye) 。

  “引”上致富路,“帶”來新氣象。惠家園則村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探索,是清澗縣推行四位一體(ti) 集體(ti) 經濟發展新模式的縮影。

  2022年以來,清澗縣整合要素資源,推進產(chan) 業(ye) 發展,以“三變”改革為(wei) 抓手,堅持土地流轉、托管“雙驅動”,探索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鏈”,構建農(nong) 戶與(yu) 經營主體(ti) “利益鏈”,著力破解集體(ti) 經濟增收難題,推動集體(ti) 經濟發展。

  “具體(ti) 來說,農(nong) 戶將土地托管至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後,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將土地入股至鎮集體(ti) 經濟聯合總社,再由鎮集體(ti) 經濟聯合總社與(yu) 縣級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代行使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職責,最後由縣農(nong) 投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統一種植、管理、加工、銷售。”清澗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黨(dang) 組成員賀學介紹。

  依托四位一體(ti) 集體(ti) 經濟發展新模式,清澗縣形成強村帶弱村、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通過農(nong) 投公司、鎮村經濟聯合社、龍頭企業(ye) 、大戶等經營主體(ti) 參與(yu) ,激發了集體(ti) 經濟活力,全縣116個(ge) 村有主導產(chan) 業(ye) 、有帶動主體(ti) ,人均分紅600元。”清澗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局長王健波說。

  ■ 打好“實”字牌,夯實基礎生動力

  冬日清晨,地處石咀驛鎮的王家堡村從(cong) 薄霧中“醒來”。這裏是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中雙水村的原型地,也是路遙的出生地。

  “在村裏當清潔工能賺不少!”63歲的村民郝桂蘭(lan) 告訴記者,村裏與(yu) 毗鄰的康家灣村打造了集觀光旅遊、互動體(ti) 驗、影視研學功能於(yu) 一體(ti) 的“路遙小鎮”,自己借此吃上了“旅遊飯”。

  利用“村集體(ti) +農(nong) 戶”模式,王家堡村發展光伏、黑毛土豬養(yang) 殖、鄉(xiang) 村旅遊等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更加多元。王家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馮(feng) 亮坦言:“前幾年村裏缺乏支柱產(chan) 業(ye) ,村民也缺乏技術,村集體(ti) 經濟薄弱,如今這些擔心的問題都解決(jue) 了。”

  馮(feng) 亮所擔心的,也是清澗縣曾經發展村集體(ti) 經濟遇到的問題。

  為(wei) 逐步破除製約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清澗縣製定了《清澗縣推進“三變”改革發展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實施意見》《清澗縣村集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等,進一步改善新型集體(ti) 經濟的外部政策環境。

  “我們(men) 統籌協調政策資金投入,籌措各類產(chan) 業(ye) 發展資金2.3億(yi) 元,累計投入1.2億(yi) 元在100個(ge) 脫貧村發展集體(ti) 經濟,打造了14個(ge) 集體(ti) 經濟強村。”王健波告訴記者,“我們(men) 還利用銀行金融機構推出‘創業(ye) 貸’‘養(yang) 殖貸’等特色信貸產(chan) 品,累計放貸3.5億(yi) 元。”

  如何讓“沉睡資本”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活力源泉”?清澗縣各鄉(xiang) 鎮開展集體(ti) “三資”清查,通過整修、租賃、入股等方式收回集體(ti) 零散地,盤活閑置窯洞、大棚、養(yang) 殖場等,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chan) ”。

  依托富集的曆史文化旅遊資源,清澗縣以村集體(ti) 基礎設施投入吸引社會(hui) 資本,推出北國風光紅色教育遊、黃土高原民俗風情遊、路遙故裏文化體(ti) 驗遊等,推動農(nong) 旅融合,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

  “隻有破除製約‘人、地、錢’要素流動的製度障礙,才能進一步激活農(nong) 村資源要素,激發強勁內(nei) 生動力。”在清澗縣副縣長朱國鋒看來,這些都是促進四位一體(ti) 集體(ti) 經濟發展新模式的關(guan) 鍵因素。

  為(wei) 此,清澗縣全麵推行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與(yu) 幹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評先評優(you) 、待遇報酬“四掛鉤”製度。朱國鋒坦言:“做好‘人’的文章,就是要把德才兼備幹部人才培養(yang) 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領頭雁’。”

  ■ 走好“穩”字路,築巢引鳳迎機遇

  “真是沒想到!大棚裏種的普羅旺斯西紅柿沒熟就被訂走了!”“科學種植效果就是不一樣,大開眼界!”……在高傑村鎮高傑村,村民討論著村裏的“幸福事”。

  高傑村紅棗種植已有百年曆史,但近年來紅棗歉收,產(chan) 業(ye) 發展薄弱,棗農(nong) 往往忙活一年也掙不到多少錢。直到2022年村裏新建起100座蔬菜大棚,產(chan) 業(ye) 發展才迎來新機遇。

  “我們(men) 指導農(nong) 戶精細化種植,將蔬菜定向供給盒馬鮮生超市,實現訂單農(nong) 業(ye) ,以銷定產(chan) 。”高傑村鎮副鎮長崔建偉(wei) 告訴記者,以前曾擔憂找不到市場的問題終於(yu) 解決(jue) 了。

  2022年,清澗縣農(nong) 投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與(yu) 阿裏巴巴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金、盒馬(中國)有限公司、西安盒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我們(men) 根據盒馬訂單,在產(chan) 銷之間形成長期、穩定的供應關(guan) 係,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標準化、精細化、品牌化改造。”賀學介紹,簽約後,紅棗、紅梅杏、黑毛土豬肉等10多種農(nong) 特產(chan) 品進入盒馬鮮生超市。

  同時,清澗縣整合各類資源“築巢引鳳”,補齊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短板,先後引進陝果集團、北國棗業(ye) 等龍頭公司,累計流轉土地11.3萬(wan) 畝(mu) ,帶動3921名群眾(zhong) 就業(ye) ,人均增收1.5萬(wan) 元。

  依托生豬全鏈條追溯信息管理體(ti) 係建設智慧豬場,清澗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主任韓永文開啟了清澗黑毛豬科學養(yang) 殖新模式;通過引進全混合日糧TMR中央廚房設備,清澗縣萬(wan) 頭黑牛智慧化牧場場長劉國強讓牧場實現提質增效、智能化管理;通過開發萬(wan) 畝(mu) 雜糧基地,清澗縣鄉(xiang) 情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劉文傑帶動4000多名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

  “通過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我們(men) 實現了分散經營向集中經營轉變。下一步,我們(men) 將進一步深化‘三變’改革,以農(nong) 投公司為(wei) 牽引,強化縱向聯合體(ti) 製機製,發揮‘能人帶動’效應,加快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讓農(nong) 業(ye) 更強、農(nong) 村更美、農(nong) 民更富。”朱國鋒堅定地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