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讓生態涵養區從“綠起來”到“強起來”
人民網北京1月8日電 (池夢蕊)近日,北京市正式發布《關(guan) 於(yu) 新時代高質量推動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包括7個(ge) 方麵、28項內(nei) 容,提出到2027年,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產(chan) 品總值全市領先,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穩定向好,特色化、差異化的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能力持續增強,城鄉(xiang) 居民收入與(yu) 經濟增長保持同步並進一步縮小城鄉(xiang) 收入差距。日前,人民網北京頻道專(zhuan) 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忠,就生態涵養(yang) 區發展成效和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解讀。
人民網:請您就過去五年北京市生態涵養(yang) 區發展成效談一談看法。
李忠:北京市曆來高度重視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工作,2018年10月,市委、市政府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京發〔2018〕30號),並成立專(zhuan) 班統籌推動工作落實。2021年6月5日,《北京市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正式實施,為(wei) 生態涵養(yang) 區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為(wei) 進一步推動生態涵養(yang) 區找準功能定位,保持戰略定力,激活發展活力,北京市委、市政府製定了《關(guan) 於(yu) 新時代高質量推動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實施方案》,為(wei) 下一個(ge) 五年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繪就了“藍圖”。
近年來,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產(chan) 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綠色發展內(nei) 生動力顯著增強,統籌生態保護與(yu) 綠色發展的製度體(ti) 係不斷完善,為(wei) 首都提供了牢固的生態屏障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韌性空間,也為(wei) 生態涵養(yang) 區推進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探索了新路子。
生態涵養(yang) 區真正發揮了生態涵養(yang) 功能
生態涵養(yang) 區淺山荒山造林成效顯著,綠色生態屏障不斷加固。2018-2021年,生態涵養(yang) 區森林覆蓋率由59.2%提升為(wei) 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1.4個(ge) 百分點。統籌推進水汙染防治與(yu) 水生態建設,主要河流跨界斷麵全部達標。密雲(yun) 水庫、懷柔水庫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密雲(yun) 水庫蓄水量創曆史新高達到了35.79億(yi) 立方米,潮白河北京段158公裏河道22年來首次實現全線有水。空氣質量大幅改善。2018-2021年,生態涵養(yang) 區PM2.5年均濃度由51.2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1.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逐步接近沿海發達城市水平(深圳18、上海27、杭州28.2微克/立方米)。
生態涵養(yang) 區真正實現了綠色發展
生態涵養(yang) 區在疏解一般製造業(ye) 和疫情影響等背景下,經濟社會(hui) 保持了穩健發展,2018-2021年,生態涵養(yang) 區生產(chan) 總值穩步提升,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工業(ye) 產(chan) 業(ye) 逐步淘汰,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2021年生態涵養(yang) 區第三產(chan) 業(ye) 占比與(yu) 全市差距不斷縮小。重大功能園區帶動效應逐步顯現,以中關(guan) 村各分園為(wei) 載體(ti) ,逐步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chan) 業(ye) ,2018-2021年,生態涵養(yang) 區中關(guan) 村科技園企業(ye) 總數由689家增至1153家,總收入由1595.2億(yi) 元增至1981.7億(yi) 元。
生態涵養(yang) 區真正體(ti) 現了生態惠民
生態涵養(yang) 區通過將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實現了生態富民、生態惠民,積極發展集產(chan) 業(ye) 、觀光和旅遊休閑為(wei) 一體(ti) 的都市現代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加快培養(yang) 新型經營主體(ti) 和高素質職業(ye) 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高於(yu) 全市平均水平,有力促進了首都共同富裕進程。截至2020年底生態涵養(yang) 區低收入村全部脫低。
生態涵養(yang) 區真正建立了保護為(wei) 先的製度體(ti) 係
法治保障不斷完善,《北京市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成為(wei) 國內(nei) 首部省級層麵對特定功能區的立法,針對密雲(yun) 水庫等重點區域研究製定了保護條例。補償(chang) 機製不斷健全,2018-2021年市政府固定資產(chan) 累計安排超過470億(yi) 元支持生態涵養(yang) 區(含昌平和房山),2018年以來每年安排市級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轉移支付引導資金30億(yi) 元(2021年起增加到40億(yi) 元),推動平原區與(yu) 生態涵養(yang) 區的建立橫向轉移支付製度,對門頭溝區、平穀區、懷柔區、密雲(yun) 區、延慶區的支持規模每年不低於(yu) 1億(yi) 元,對房山區(山區)、昌平區(山區)支持規模每年不低於(yu) 0.5億(yi) 元。考核體(ti) 係不斷優(you) 化,明確對生態涵養(yang) 區不再考核GDP,並提出了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減量發展、就業(ye) 增收、城市服務、創新開放等6個(ge) 方麵21個(ge) 考核指標,其中體(ti) 現生態環保、資源能源節約的指標達到14個(ge) ,占總指標數的67%。
人民網:請您介紹下一步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點方向
李忠:堅定不移將生態保護作為(wei) 生態涵養(yang) 區的首要任務,推動生態環境多要素係統性保護修複,提升生態產(chan) 品供給水平,在此基礎上著力推動生態優(you) 勢向發展優(you) 勢轉化,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增強生態涵養(yang) 區綠色發展內(nei) 生動力,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保綠增綠,持續鞏固提升生態涵養(yang) 品質。空間管控上,深化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ti) 係,嚴(yan) 格管控生態空間,確保區域生態空間隻增不減。生態係統保護修複上,持續推動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鞏固京津風沙源治理和百萬(wan) 畝(mu) 造林綠化成果,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高森林蓄積量及生態碳匯能力,加強密雲(yun) 水庫等重要水源地、應急水源地保護。環境綜合治理上,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做好塑料汙染治理試點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工作。生態品質提升上,建設生態化、人文化、品質化的遊憩空間體(ti) 係,為(wei) 居民提供多層級、多樣化的生態服務體(ti) 驗。優(you) 化治理方式上,加強係統治理、科學治理、協同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強科技創新與(yu) 生態保護的融合,推進密雲(yun) 水庫流域治理、永定河流域治理、北方防沙帶建設等區域協同治理工程。強化風險防控上,重點做好森林火災、有害生物入侵等風險防控。
二是堅持機製引領,著力突出生態產(chan) 品總值(GEP)對生態涵養(yang) 區高質量發展引導作用。編製生態產(chan) 品目錄清單,搭建生態產(chan) 品信息雲(yun) 平台,加快完成自然資源資產(chan) 統一確權登記,摸清生態涵養(yang) 區生態產(chan) 品底數,清晰界定生態產(chan) 品的產(chan) 權主體(ti) 。加快建立完善GEP統計製度,盡快發布全市及分區GEP核算結果。推動GEP核算結果應用,探索將GEP核算結果與(yu) 生態涵養(yang) 區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分配和績效考核聯動掛鉤,按照GEP開展生態涵養(yang) 區考核評價(jia) ,探索利用結對協作資金實施GEP和GDP交換補償(chang) 機製。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探索構建生態產(chan) 品認證標準體(ti) 係,培育生態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促進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增值。
三是堅持價(jia) 值轉化,培育壯大生態涵養(yang) 區綠色發展內(nei) 生動力。發揮中關(guan) 村各區分園、懷柔科學城、農(nong) 業(ye) 中關(guan) 村、“一線四礦”、國家級市級旅遊度假區、重要交通幹線和重點流域沿線等重點功能區域的引領帶動作用,做好冬奧會(hui) 、世園會(hui) 、世界休閑大會(hui) 等重大活動場館後續利用。找準產(chan) 業(ye) 切口,推動生態涵養(yang) 區產(chan) 業(ye) 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支持生態涵養(yang) 區現代種業(ye) 、特色農(nong) 業(ye) 、特色旅遊、冰雪產(chan) 業(ye) 、生態馬拉鬆、戶外運動、數字經濟、科創智能、中醫藥、生命健康等多業(ye) 態發展。推動結對協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引資向引智轉變。發揮市場主體(ti) 重要作用,培育頭部企業(ye) 、科技型企業(y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揮平台型企業(ye) 作用,支持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發展,提高市場參與(yu) 能力。
四是堅持“軟硬兼顧”,穩步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提質。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教育、醫療等優(you) 質公共服務資源向生態涵養(yang) 區布局。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提升生態涵養(yang) 區對外通達效率,在生態涵養(yang) 區新市鎮、特色小(城)鎮統籌考慮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布局,提升水利、能源設施建設水平。提升城市精致發展水平,鞏固擴大“基本無違法建設區”創建成果,持續治理淺山區違法建設,大力推進職住平衡。提高社會(hui) 精細治理能力,落地一批智慧生態環保、智慧園林、智慧水務等應用場景。
五是堅持生態惠民,充分激活鄉(xiang) 村要素推動生態涵養(yang) 區共同富裕。深化鄉(xiang) 村體(ti) 製機製改革,鼓勵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發展生態旅遊等業(ye) 態,建立消薄長效鞏固提升機製,幫助當地群眾(zhong) 就近就地就業(ye) ,提升農(nong) 民收入水平。激發鄉(xiang) 村發展活力,提高鄉(xiang) 村治理組織化、規範化、數字化水平,支持生態農(nong) 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林下經濟發展,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開發旅遊產(chan) 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