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強文化遺產保護能力
原標題:不斷增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能力
不久前,山西平遙古城經搶險修繕後再次對遊人開放。2021年,山西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古城牆受到不同程度損壞。目前,城牆內(nei) 牆已完成全麵排險。之前坍塌或夯土滑落的部分已恢複原狀,高大恢弘的牆體(ti) 美觀堅固,防水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是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題中應有之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來到平遙古城,強調“要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文化資源富集的省份,山西近年來不斷擦亮雲(yun) 岡(gang) 石窟、平遙古城、五台山等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片,同時加大對各級別文物的保護力度,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穩步邁上新台階。
保護文化遺產(chan) 要堅持修舊如舊,注重文物本體(ti) 與(yu) 周邊環境整體(ti) 保護,也要著眼長遠,延續文化遺產(chan) 的生命力。此番平遙古城牆修繕,采用了延續近千年的傳(chuan) 統工藝“楨幹築牆法”,盡可能保持古城牆原始風貌;設計施工時,對夯土原料的選取、加工工藝等有嚴(yan) 格要求,提高了城牆的防水性能。切實加大保護力度,堅持保護為(wei) 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健全長效機製,才能讓我們(men) 的文化遺產(chan) 曆經歲月變遷而風采依然。
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要善於(yu) 運用現代科技力量,提高保護水平。自2019年“智慧國博”建設啟動以來,國家博物館利用先進的高精度三維掃描設備、精準的紋理映射算法,實現對文物的三維建模,為(wei) 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yu) 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長江口二號沉船考古中,上海市文物局會(hui) 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了當前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製造,研究並形成了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ti) 遷移技術”,最大限度保證了古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科技強則文保強,科技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推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十分關(guan) 鍵。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既需要有高深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專(zhuan) 家型人才,也需要麵向大眾(zhong) 、立足於(yu) 公共傳(chuan) 播的普及型人才,還需要一支高水平的誌願者隊伍,在公眾(zhong) 與(yu) 文化遺產(chan) 之間搭建傳(chuan) 遞知識與(yu) 美的橋梁。對大學等教育機構而言,要通過開設古建築測繪等特色課程、增加專(zhuan) 業(ye) 實踐時間,有針對性地培養(yang) 基層一線所急需的文保人才。對各級文保部門而言,引進人才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在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麵下更大功夫,讓更多年輕人成為(wei) 文物守護者。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也屬於(yu) 子孫後代。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ang) 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滿懷敬畏文化之心,築牢文物安全底線,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等各項工作,謀長遠之道、下繡花功夫,定能不斷增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能力,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zhong) 。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04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