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日常用水如何精打細算?解碼節水減排的“秦淮經驗”

發布時間:2023-01-11 15:32: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開水房裏的尾水收集桶,下埋式雨水收集池,公廁裏的無水小便鬥……走進南京市秦淮區政府太平南路集中辦公區,節水的小細節尋常可見。從(cong) 政府辦公大樓到居民小區,當地初步探索出了全民倡導節水的“秦淮經驗”。這不,該區新近通過了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hui) 建設省級達標驗收。

  節能技改,政府辦公大樓用水“精打細算”

  秦淮區政府辦公大樓建成交付十幾年,部分用水設施已不符合節水標準要求。如何做到日常用水節水“精打細算”?

  據秦淮區區級機關(guan) 事務管理中心主任童建平介紹,2020年起,該區政府辦公大樓會(hui) 議中心和食堂衛生間對小便鬥進行試點升級改造,采用無水小便鬥替代原有的衝(chong) 水小便鬥,按每天使用100人次計算,每個(ge) 小便鬥每年可節省70多立方米水資源及生活汙水排放。

  此外,大樓內(nei) 更換了50塊二級智能水表,接入能源管理係統,實現分類計量與(yu) 實時監控,一旦遇到非常態波動,即刻可以查點補漏;每層樓的開水房都設置了尾水收集桶,收集來的飲水機廢水均可用作地麵清潔;還開挖了100立方米下埋式雨水收集池,用作綠化澆灌。

  “節能技改均由第三方能源服務公司投資建設,合同期內(nei) 節能收益雙方共享,期滿後的節能收益歸區政府所有。”童建平介紹,這種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讓區政府辦公大樓從(cong) 大範圍用水到細枝末節都能有效管理起來。“本輪節能技改為(wei) 大樓的水龍頭安裝了節水限流閥,限流閥能夠給水流注入空氣、使水流泡化,從(cong) 而達到用更少的水實現同樣的洗滌效果。數據顯示,與(yu) 安裝前相比,大樓內(nei) 水龍頭可有效節水40%。”他說。

  秦淮區水務局副局長徐連奎介紹,僅(jin) 在區政府太平南路集中辦公區,同比改造前年節約用水21619立方米,節水率達26.82%。目前,該集中辦公區已創成“江蘇省第三批水效領跑者”。

  “秦淮地處南京主城區,現代服務業(ye) 集聚度高,並無火電、鋼鐵、紡織染整、造紙、化工、食品等重點用水行業(ye) 。在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hui) 達標建設過程中,我們(men) 以‘水效領跑者’創建為(wei) 重點,全麵推動用水單位提高用水效率。”徐連奎表示。

  緊抓本輪節水型社會(hui) 達標建設契機,秦淮區廣泛開展了節水型載體(ti) 創建,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全麵推進節水建設持續深入。2021年全區用水總量9300萬(wan) 立方米,低於(yu) 年度控製目標。其中,萬(wan) 元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4.1%,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4.92%,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均完成年度目標。

  全民節水,36個(ge) 小區創成省級節水型小區

  在秦淮,已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公眾(zhong) 參與(yu) 的管理製度體(ti) 係、全民倡導節水的行為(wei) 規範體(ti) 係,省級節水型小區數量逐年增多。

  東(dong) 嶽府小區位於(yu) 秦淮區海福巷71號,共有322戶居民,每戶普遍安裝了節水型器具。在沒有降低用水舒適度的情況下,水龍頭、淋浴噴頭節水30%以上,坐便器衝(chong) 水節省大約50%的用水量。據統計,去年該小區人均每月用水2.23噸,比人均每月用水量4.5噸的江蘇省城鎮居民用水定額足足節省了一半。

  走進東(dong) 嶽府小區,透水鋪裝的人行道並不惹眼,但每到雨季它能發揮大作用。“屋頂、路麵的雨水會(hui) 順著路麵流入雨水處理係統及配套沉澱池,沉澱淨化後的雨水可以代替自來水用於(yu) 綠化澆灌、保潔用水。”小區物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江旭介紹,有了這套雨水收集係統,每年節水在200噸以上。

  “節水型小區創建覆蓋率是國家節水型城市考核的重要指標,而雨水收集利用工作的開展更是節水型小區創建成功的必備條件。”秦淮區水務局水管管理科科長崔勇說。

  為(wei) 強化節水建設保障,秦淮區先後編製了《秦淮區“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秦淮區“十四五”節水型社會(hui) 建設規劃》,出台《秦淮區實行最嚴(yan) 格水資源管理製度實施方案》《秦淮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秦淮區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hui) 達標建設工作方案》等一係列文件。近年來,秦淮區全麵推進生活節水,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積極營造全民節水惜水的良好氛圍。目前,該區已有36個(ge) 小區創成省級節水型小區。

  節水減排既是進行時,更是將來時。徐連奎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節水建設的支持保障力度,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公眾(zhong) 多方參與(yu) ,建立和完善節水技術推廣和服務網絡,努力走出一條具有秦淮特色的節水減排、資源集約的發展之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