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管廊建設,創新讓安全更有保障”(新春走基層)

發布時間:2023-01-16 10:4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接!”

  新年伊始,建設工地熱火朝天。在施工人員的指揮下,55米長的架廊機橫向移動,將管廊構件“嚴(yan) 絲(si) 合縫”拚在一起。

  “像不像搭積木?”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投資戰略部負責人王斐打趣道。實際上,每節構件都有13米長、8米寬、4米多高,重量超百噸。

  地下綜合管廊,被稱作雄安新區的地下“大動脈”。“與(yu) 以往先挖地基後澆築不同,雄安新區首創長節段、大噸位裝配式綜合管廊施工技術。管廊構件先在工廠預製好,再運到現場架設,實現挖地基和澆築並行施工,工時比過去縮短1/3。”王斐介紹。

  雄安新區地下綜合管廊斷麵分為(wei) 兩(liang) 至六艙不等,標準為(wei) 四艙,集納了水、電、氣、暖、網等城市運轉的基礎管線。建成投用後,“抬頭電線、低頭井蓋”“馬路拉鏈”等問題將不會(hui) 出現。

  截至2022年底,雄安新區已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36公裏,投運裏程92.4公裏。

  走進容西片區豪丹街綜合管廊,智慧化運維管理令人稱讚。

  監控中心遠程操控,液壓裝置啟動,井蓋緩緩打開,運維人員李小亮下井巡檢。艙內(nei) ,遍布攝像頭、氧氣傳(chuan) 感器等智能設備。

  “每30米設一組沉降傳(chuan) 感器,每100米裝一組攝像頭,每200米裝一個(ge) 氧氣和溫濕度傳(chuan) 感器。”李小亮如數家珍,“管廊建設,創新讓安全更有保障。通過物聯網係統,數以千計的艙內(nei) 傳(chuan) 感設備與(yu) 監控中心互聯,24小時全方位監控。”

  雄安新區在國內(nei) 首次建設覆蓋綜合管廊的物聯網感知體(ti) 係,搭建管廊綜合運維平台。監控人員可實時管理艙內(nei) 安全防範、火災自動報警、可燃氣體(ti) 探測報警、通信等各類智能化係統設備,保障運行安全。投運裏程達12.7公裏的容西片區綜合管廊,全部運維人員僅(jin) 12人。

  “一張圖可管全網。”巡檢工作完成後,李小亮回到監控中心,打開電腦上的管廊3D模擬圖,“這是豪丹街分區,管廊內(nei) 艙室所有的傳(chuan) 感器、攝像頭等都能在圖中顯示,點開後便彈出實時監測參數,一目了然。”

  按照規劃,雄安新區將建設“幹線—支線”兩(liang) 級綜合管廊,總長300公裏,營造智慧、綠色、安全的市政環境,築牢“千年大計”城市發展基礎。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15日 0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