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話兩會|委員易鷹:搶抓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推進長沙漢文化中心建設
50年前,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震驚中外,這座西漢“文化寶庫”讓當代的我們(men) 得以窺見兩(liang) 千年前的社會(hui) 萬(wan) 象。
“我們(men) 有義(yi) 務讓千年‘國寶’煥發新彩。”湖南省政協委員,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管委會(hui) 主任易鷹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意味著以數字技術為(wei) 承載展現全景文化,推動曆史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將迎來大好時機。
因此,易鷹聯合省政協委員陳剛、梁仲、劉匯、李舜等提交提案,建議以馬王堆漢墓發現發掘50周年為(wei) 契機,搶抓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打通文博、文旅、文創產(chan) 業(ye) 鏈,讓文物“活”起來,文旅興(xing) 起來,文創火起來,推進長沙曆史文化名城漢文化中心建設。
“馬王堆考古成果開發還存在整體(ti) 規劃開發程度、考古原址保護利用、‘文博+文旅+文創’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通過多次實地調研走訪,並結合自己此前在芙蓉區借助馬王堆遺址修建古漢路、漢橋和辛追夫人廣場,以及打造漢文化曆史街區的工作經曆,易鷹對打造曆史文化名城有充足思考。
易鷹認為(wei) ,馬王堆漢墓考古成果開發應用缺乏整體(ti) 性、戰略性思考及成果整合利用的統籌。當前,湖南博物院、湖南烈士公園、馬王堆漢文化廣場及與(yu) 之一河之隔的馬欄山公園等,尚未形成聯動融合趨勢。
“要探索共享共創,推動‘文博+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易鷹認為(wei) ,應該支持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馬王堆文物保護開發利用,打造連接文物與(yu) 個(ge) 人、文博機構與(yu) 其他單位、文博管理者與(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共享共創”。
易鷹建議推動文旅全域融合,支持湖南博物院、烈士公園、瀏陽河、馬欄山公園聯動共創發展,變“單打獨鬥”為(wei) “聯合作戰”,形成入博觀展、入園休閑、沿河遊覽、入區體(ti) 驗的“四位一體(ti) ”實景體(ti) 驗。同時,跨區域統籌整合湖南博物院、芙蓉區古漢路漢文化主題街區、馬王堆漢墓遺址、望城區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等資源,將長沙打造成具有世界影響的“漢文化中心”。
“‘讓文物活起來’的基礎是數字基因庫,核心是‘創造性轉化’。”易鷹表示,要實現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實物“存量”轉換為(wei) 數據“增量”,加快文化遺產(chan) 向文化資產(chan) 轉化。比如打造文博新基建,對馬王堆文物、馬王堆漢墓遺址、古籍等進行數字化存檔;用虛擬數字複原楚漢名城長沙的漢文化生活場景,創造大量新消費場景,為(wei) 馬王堆文化遺產(chan) 商業(ye) 變現探索路徑;建設“湖南文化遺產(chan) 數字基金庫”,作為(wei) IP開源共享平台,探索形成馬王堆文物數字活化路徑,助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象級馬王堆數字文化IP。(人民網湖南兩(liang) 會(hui) 報道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