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創新賦能 推動文化產業行穩致遠

發布時間:2023-01-19 14:27:00來源: 新華日報

  當前,江蘇全省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進入“快車道”,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省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列入2023年重點工作,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如何挖掘塑造新業(ye) 態新模式,引發會(hui) 場內(nei) 外熱議。

  壯大能級,

  以數字化解鎖未來密碼

  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從(cong) 行業(ye) 看,文化產(chan) 業(ye) 分為(wei) 文化製造業(ye) 、文化服務業(ye) 等,對經濟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推動作用巨大。”省人大代表、南京藝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俞鋒表示,文化建設理應在經濟發展上作出更大貢獻。

  文化數字化是讓文化“活”起來的重要途徑。省政府工作報告部署未來五年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提到“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如何更好地與(yu) 數字化產(chan) 業(ye) 融合?對此,俞鋒提出:“要讓全鏈數字成為(wei) 文化強國先行區提升文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模式。”他表示,文化產(chan) 業(ye) 自信自強,一定要數字化、全鏈化、融合化、品牌化拓展,通過重大數字文旅融合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迅速形成,推動沉浸式、體(ti) 驗式、互動式的文化產(chan) 業(ye) 業(ye) 態迅速生成,從(cong) 高品質文化產(chan) 品的設計、生產(chan) 、傳(chuan) 播、消費,全鏈式推進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以數字化賦能文旅項目,以全鏈式壯大產(chan) 業(ye) 能級。

  隨著文化數字化按下“加速鍵”,傳(chuan) 統戲曲領域成為(wei) 新技術的“弄潮兒(er) ”。省政協委員、蘇州昆劇院院長林琳說,“蘇州昆劇院推出戲曲數字化建設工程,籌建蘇州有戲App,同時在昆曲博物館成立蘇州戲曲數字館。就昆劇而言,我們(men) 已整理傳(chuan) 統折子戲62出、總時長約34個(ge) 小時,大戲11出、總時長約38個(ge) 小時,另外還有音頻57段。”

  對於(yu) 傳(chuan) 統戲曲來說,數字化工程是一項繁瑣的係統工程。林琳說,這項工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物力、財力,但可以幫助我們(men) 把一些經典劇目保留下來。此外,蘇州昆劇院通過微信視頻號和抖音雙平台,每周固定舉(ju) 辦昆曲小課堂和“雲(yun) 賞”活動。“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數字化平台推動更多觀眾(zhong) 享受到傳(chuan) 統戲曲的魅力,豐(feng) 富人們(men) 的文化體(ti) 驗形式。”

  煥新業(ye) 態,

  塑造文化產(chan) 業(ye) 新優(you) 勢

  產(chan) 業(ye) 能讓文化更加繁榮,也能推動文化更加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委員,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徐寧表示,“通過政府工作報告,我感受到省政府對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非常重視,對於(yu) 省級國有文化企業(ye) ,這無疑是一個(ge) 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也更加明確了下一步的方向。”

  “就江蘇來看,江南文化與(yu) 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feng) 富,我們(men) 將更多挖掘文化資源和作品,助力進一步打響‘水韻江蘇’文旅品牌。”徐寧說,集團旗下的江蘇大劇院一直在為(wei) 百姓提供高品質文化產(chan) 品。5年半的運營時間裏,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仍組織了1200多場演出,接待了360多萬(wan) 名觀眾(zhong) 。“一方麵,我們(men) 將利用好旗下江蘇大劇院等資源,為(wei) 百姓引進更多優(you) 秀的文化藝術作品;另一方麵,我們(men) 會(hui) 緊緊抓住重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不遺餘(yu) 力在股權債(zhai) 券融資上找到發展機會(hui) ,讓文化產(chan) 業(ye) 切實帶來經濟收益。”

  百年工業(ye) 遺產(chan) 走上現代產(chan) 業(ye) 之路,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chan) 業(ye) 園是一個(ge) 生動案例。它的前身金陵機器局被稱為(wei) “中國民族軍(jun) 事工業(ye) 搖籃”,如今華麗(li) 變身為(wei) 國家級文化產(chan) 業(ye) 試驗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業(ye) 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磊說:“省政府工作報告讓我們(men) 更加堅定了以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為(wei) 主要產(chan) 業(ye) 生態的發展方向。”

  郭磊表示,將進一步提高園區運營效率與(yu) 質量、保護傳(chuan) 承並活化利用好園區載體(ti) ,把晨光1865創意產(chan) 業(ye) 園打造成為(wei) 國內(nei) 外知名的融特色文化展示體(ti) 驗、文化創意與(yu) 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集聚於(yu) 一體(ti) 的國家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通過一座文化館(廊)、一片創新創意穀、一個(ge) 智能製造策源地、一條時尚薈街區的打造,在更深更廣的文化產(chan) 業(ye) 事業(ye) 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

  推動地域特色“出圈”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在有效保護中更加活起來。怎樣在文旅融合中促進新消費、新業(ye) 態?代表委員們(men) 也展開討論。

  深挖曆史文化資源,將地方文旅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品優(you) 勢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是當前的文旅融合熱點。“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漢文化資源豐(feng) 富,但活化利用還不夠。”省政協委員、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崔鋒表示,將大力實施“國潮漢風”工程,通過漢文化與(yu) 現代新潮時尚的碰撞,讓漢文化從(cong) 地下走上來,從(cong) 書(shu) 本中走下來,從(cong) 博物館裏走出來。

  從(cong) 無形文化到有形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想要“出圈”離不開創新賦能。崔鋒說,徐州計劃打造“看得見的漢文化”,大力推進徐州博物館、豐(feng) 縣劉邦故裏文化景區、沛縣漢文化景區、歌風台等提升改造工程,成為(wei) 漢文化體(ti) 驗的集中展示區。打造“聽得見的漢文化”,成立徐州漢樂(le) 團,在回龍窩曆史文化街區開設漢樂(le) 體(ti) 驗館,培育漢樂(le) 演藝、漢樂(le) 培訓及漢樂(le) 器製作等漢文化產(chan) 業(ye) 。打造“吃得著的漢文化”,以“徐州伏羊食俗”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為(wei) 契機,打造徐州最具煙火氣的美食代表。打造“穿得出的漢文化”,突出“漢服”文化元素。打造“帶得走的漢文化”,支持和鼓勵各博物館推出具有漢文化符號的文創伴手禮。

  文藝作品與(yu) 新模式、新場景等融合發展,也正在不斷創造新的產(chan) 業(ye) 生態。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江蘇省雕塑家協會(hui) 主席尚榮表示,公共雕塑是呈現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省雕塑家協會(hui) 先後於(yu) 南京、蘇州、常州和淮安等地策劃創建雕塑公園,將文化旅遊與(yu) 城市文脈有機融合,現已逐步發展成為(wei) 都市文化新地標。“前不久,我們(men) 聯合策劃的江蘇青年雕塑園在常州落成開放,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文化動能。”

  尚榮認為(wei) ,從(cong) 整體(ti) 看,江蘇城鄉(xiang) 公共空間建設仍然以硬質服務為(wei) 主,對於(yu) 地區特色文化塑造的彰顯度還不夠,存在同質化嚴(yan) 重的現象。“每一個(ge) 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發展曆史、人文氣息,建議在公共雕塑實踐工作中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滿足城鄉(xiang) 文化體(ti) 係建設要求,傳(chuan) 承和創新文化環境空間的經營方式。”(顧星欣 顏穎)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