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管家”的新年心願
1月25日一早,日頭東(dong) 升,氣朗天清,“二伯”出門。
“二伯,又去地裏轉轉?”路上,不時有村民和他打著招呼。
“怎麽(me) 不在城裏多住幾天?”“老伴兒(er) 幫子女照顧孫輩,早早被接了過去。可城裏的家在樓上,我住不慣,隻大年夜住了一宿。”麵對記者的疑問,“二伯”笑說。大年初一一早他就回了村,春節照舊遛“管界”。
“管界”指村外870多畝(mu) 地。沿田間漫步,看麥苗鋪展,田壟縱橫,他心懷憧憬。
“二伯”是敬稱,大名周萬(wan) 全,天津市武清區大堿廠鎮蘭(lan) 家莊村人,58歲。當過多年村幹部,那時就像“田管家”,“當年我管地,全村地哪塊高哪塊低、哪塊肥哪塊瘠,門兒(er) 清。”
“二伯”自家5畝(mu) 田,打小種。“2021年一場大雨一場風,玉米全倒了。”“二伯”話還沒說完,村民劉誌就接上話茬:“我的也倒了一半。”
玉米盡貼地,農(nong) 機不給力,“二伯”無奈喊親(qin) 友上陣,5畝(mu) 地,玉米掰了5天。劉誌和媳婦務工,沒時間,隻能雇人收。
“城鎮化率提升,年輕的城裏務工,年老的幹不動。地,誰來種?我們(men) 一直在探尋答案。”大堿廠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劉金玲表示,近年來,鎮裏積極探索推行“流轉全托管”“非流轉半托管”“半托管”等多種模式,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部分或全部環節托管給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不管哪種模式,都是為(wei) 促進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降本增效,助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二伯”帶記者來到天津保農(nong) 倉(cang) 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紅俠(xia) 展示了一張當時航拍的玉米地:深綠的是直立的,淺綠的是倒伏的。“你看深綠的,這是我們(men) 提前幹預,讓它粗點矮點,抗風能力強點。”
2021年秋收,保農(nong) 倉(cang) 在蘭(lan) 家莊村承包的還隻是200多畝(mu) 試驗田。年底,就在蘭(lan) 家莊村試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托管模式,“村民自願把地通過村集體(ti) 委托給我們(men) 管理,我們(men) 根據地力每年給村民保底收入。以蘭(lan) 家莊村為(wei) 例,每畝(mu) 1100元,賣了糧再根據收益給農(nong) 戶分成兩(liang) 三百元。”
保農(nong) 倉(cang) 公司董事長劉義(yi) 也是蘭(lan) 家莊村人,劉紅俠(xia) 則是村裏出去的大學生。“新農(nong) 人”反哺家鄉(xiang) ,靠新本領獲得了村民信任,全村人絕大多數簽了托管合同。
“過去秋收村裏有三堆兒(er) :棒皮、棒骨、棒子稈堆兒(er) ,光清理就得花不少錢。”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吳悅庭說,托管公司服務全包,還給村集體(ti) 管理費,現在村裏幹淨了,村集體(ti) “省錢又來錢”。
村民生活也換了“頻道”。地剛托管,劉義(yi) 就找到“二伯”周萬(wan) 全,“萬(wan) 全,接著管地,成不?”
“二伯”二話沒說就答應了,真成了“田管家”。他和劉誌加上另外4名村民受雇保農(nong) 倉(cang) ,管起了過去家家戶戶勞作的土地,變身“上班族”。農(nong) 閑,“二伯”還搞電氣焊,劉誌跑運輸。去年4月,劉誌也在城區買(mai) 了樓。“125平方米。”劉誌說起城裏的大房子就笑得合不攏嘴。
“二伯”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談起新年心願,“二伯”開心地說:“多收糧,鼓腰包,盼兔年好收成。”
截至2022年年底,武清區完成小麥生產(chan) 托管服務8.1萬(wan) 畝(mu) ,玉米托管7.57萬(wan) 畝(mu) ,服務農(nong) 戶近1萬(wan) 戶,實現了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農(nong) 戶和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的互利共贏。(記者 劉雅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