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城在園中 處處皆景(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3-02-06 14:3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吉林長春市開展城市口袋公園建設,對工業(ye) 曆史遺跡進行保護和改造,保護生態綠化資源、塑造城市生態活力,為(wei) 城市增添綠意。在構築城市生態底色的基礎上,長春持續優(you) 化完善公園公共服務功能,為(wei) 市民擴展綠色活動空間。

  一場大雪,為(wei) 坐落在長春市城區東(dong) 部的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裹上“雪衣”。漫步其中,目之所及是參天的鬆柏、冰封的湖麵,不時還能遇見穿梭林間覓食的鬆鼠。

  “帶著家裏人過來透透氣,坐地鐵差不多半小時就到了,很方便。”背著雙肩包,身著輕便羽絨服的長春市民劉女士,正帶著一家老小在淨月潭森林公園漫步。

  如今,走進公園、享受公園,已成為(wei) 長春人的生活習(xi) 慣之一。據統計,10年來,長春市公園總數由66個(ge) 增加到186個(ge) ,城市公園總麵積由1244公頃增加到4761公頃。

  出門見景,構築城市生態底色

  春賞百花夏觀荷,秋看落葉冬品雪。淨月潭四季風景不同,各有其妙。“有時帶著家人漫步,有時和同事朋友露營。逃離喧囂,步入林海,這很難得。”劉女士說,幾乎每個(ge) 季節,她都會(hui) 來淨月潭走一走。

  經過幾十年規劃建設,淨月潭已建成亞(ya) 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之一,這片占地麵積96.38平方公裏的森林公園,水域麵積5.3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達96%。近年來,長春市致力於(yu)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造街景綠地,圍繞侵占公共綠地等行為(wei) 開展專(zhuan) 項整治行動等,讓大批綠地回歸。

  如今,長春從(cong) 公園綠化、彩化到景觀建設,通過地形改造、建築小品及植物配置,處處體(ti) 現北方園林“通透大氣,疏朗開放”的特色,打造四季不同的特色景觀,結合城市文化開展獨具特色的公園文化活動。

  出門即遊園,一園為(wei) 一景。近兩(liang) 年,長春全麵開展城市口袋公園建設,扮靚城市,截至2022年底,打造了200餘(yu) 處具有走入式、體(ti) 驗式功能的口袋公園。長春按照“小而精”的原則,打造主題不一、景觀各異的口袋公園,讓逛公園成為(wei) 居民生活中的簡單事、幸福事。

  如今,在這座北國春城,越來越多的公園連成片、串成串,構成這座園林城市、森林城市觸手可及的美麗(li) 。截至2021年底,長春市綠地率達37.17%,綠化覆蓋率42.17%,人均公園麵積13.13平方米。

  係統改造,增添城市綠色活力

  清晨,伊通河河麵泛起陣陣薄霧,晶瑩剔透的霧凇綴滿枝頭,與(yu) 鋪滿積雪的大地共同構成了純淨潔白的景觀。素有晨練習(xi) 慣的長春市民王女士像往常一樣,來到家附近的伊通河工業(ye) 軌跡公園。“今天運氣太好了,有霧凇!”王女士立即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贏得點讚連連。

  前些年,在伊通河畔要想遇見這樣的景觀並不容易。此前,伊通河在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濱河交通及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存在短板。位於(yu) 長春市區的伊通河中段濱河建築景觀不佳,服務設施不全。

  2016年,長春市對伊通河開展綜合治理,伊通河綜合治理暨百裏生態長廊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在規劃之時,秉持“治理一條河流,改變一座城市”的理念,在景觀改造方麵,立足“風光帶”建設現有成果,結合區域特質,在空間分布上,對沿河景觀、設施、功能進行重新詮釋。

  “通過完善綠化種植、鋪裝廣場園路、建設綠道慢行係統、完善親(qin) 水平台設置,構築出完整的親(qin) 水空間,帶給長春市民林密如壁、水清柳綠、鳥語花香的景致。”長春市伊通河管理委員會(hui) 技術處幹部聶天璞介紹。

  目前,伊通河全流域新建道路17條,新增景觀節點及健身場所100餘(yu) 處,新增綠地1350公頃。如今,市民可沿著河堤兩(liang) 岸漫步騎行,慢享城市中的綠意與(yu) 靜謐。

  在伊通河西側(ce) 不遠處的水文化生態園,園內(nei) 的老建築與(yu) 頗具現代感的雕塑相映成趣。“網上有很多人推薦來這兒(er) 打卡,不僅(jin) 有年代感,還有現代感。這裏還是知名影視劇的取景地,感覺很棒。”來長春旅遊的大學生彭非正與(yu) 同學在水文化生態園內(nei) 的一棟老建築前拍照。

  這裏曾是長春市第一座淨水廠——南嶺水廠。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淨水供水能力的提升,2015年11月,這座始建於(yu) 1932年的淨水廠不再為(wei) 居民供水。為(wei) 了讓曆史建築繼續煥發生命力,長春市將南嶺水廠作為(wei) 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在改造過程中,從(cong) 保留曆史遺跡的角度出發,通過將城市工業(ye) 曆史遺跡保護、城市生態綠地呈現、城市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進行融合,以水文化為(wei) 主題,在尊重曆史、凸顯生態、植入產(chan) 業(ye) 、融入生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以及生態植被,將園區改造一新。

  城園融合,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走,上冰!”在長春市南湖公園,冰封的湖麵被劃分成多個(ge) 區域,供市民樂(le) 享冰上運動。年近70歲的齊誌便是其中常客:“打冰球打了幾十年,現在年紀大了,免費教小朋友玩。近幾年,參與(yu) 冰上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咯!”冰麵上,一群六七歲的孩子裝備齊整,拿著與(yu) 自己個(ge) 頭差不多高的冰球杆,跟著齊大爺認真練習(xi) 撥球。

  每到冬季,這座承載著長春城市記憶的公園換上冰雪“新裝”,成為(wei) 市民玩冰賞雪的樂(le) 園。在南湖公園冰場上,打冰球、滑冰、駕駛冰車,歡聲笑語不絕於(yu) 耳。

  “長春市在立足公園生態底色的基礎上,持續優(you) 化完善公園的公共服務功能。”長春市林業(ye) 和園林局公園管理處處長於(yu) 洋介紹,近年來,長春市增加健身步道、體(ti) 育建設場地、智能健身房等,滿足遊客健身需求,同時開設科普館、展覽館、書(shu) 屋等,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並組織開展荷花節、牡丹節,動植物保護、科普教育,廣場舞、攝影、書(shu) 法、繪畫等多項可讓市民遊客參與(yu) 體(ti) 驗的活動。

  除了寒冷的冬季,每到周末,長春市南溪濕地公園的草坪帳篷區,總會(hui) 搭滿各式各樣的帳篷。野餐、聽音樂(le) 、聊天……市民在草坪上愜意享受生活的美好。“此前這兒(er) 就是一塊草地,近年來隨著露營越來越熱,來公園搭帳篷的市民越來越多。我們(men) 就順應市民需求,單獨設置一塊草坪帳篷區,讓市民得以安心享受片刻的休憩。”南溪濕地公園運營負責人李豔芳介紹。

  “未來,長春市將積極推動城鄉(xiang) 綠色開放空間‘大提升’,重點從(cong) 改善服務設施、增加新業(ye) 態、提升文化創意等方麵進行公園建設管理。”長春市林業(ye) 和園林局相關(guan) 負責同誌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6日 12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