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南京市鼓樓區多措並舉增強基層科普服務
《人民日報》 2023年02月04日 第04版版麵截圖
原題: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多措並舉(ju) 增強基層科普服務——
全域科普 全民共享(深閱讀)
核心閱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增強基層科普服務,多措並舉(ju) 、多管齊下,構建“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ti) 傳(chuan) 播、全民參與(yu) 共享”的科普新格局。
台上,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專(zhuan) 家賁德,正聲情並茂地講述著雷達的工作原理;台下,200多名學生聽得認真專(zhuan) 注;場外,南京市鼓樓區數千名學生通過現場直播共上一堂課。
這不是大學課堂,聽課的也不是博士、碩士,這裏是位於(yu) 鼓樓區的南京市拉薩路小學的院士課堂。在鼓樓區科學技術協會(hui) 的組織下,院士專(zhuan) 家與(yu) 青少年大手拉小手,分享科學成果、弘揚科學家精神——在鼓樓區,這類科普活動正遍地生花。
近年來,鼓樓區多措並舉(ju) 、多管齊下,構築“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ti) 傳(chuan) 播、全民參與(yu) 共享”的科普新格局,全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22.1%,鼓樓區科協被中國科協表彰為(wei) 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ti) 。
全領域行動——
專(zhuan) 家組隊科普講師團
“雷達被稱為(wei) ‘千裏眼’,想要了解雷達,先要知道什麽(me) 是電磁波。電磁波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men) 打電話、發短信,都需要它幫忙,雷達是依靠識別電磁波來運作的設備。”麵對現場的小學生,賁德一改給專(zhuan) 業(ye) 人員講授的風格,一邊展示著精心製作的PPT,一邊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複雜的科學原理。
“院士走進小學校園,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普及科學知識,這樣的活動深受師生喜愛。”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副校長郭靜介紹,科普講師團帶來的院士課堂,不僅(jin) 讓孩子們(men) 直接感受到科學家精神,也讓老師們(men) 開拓了視野。
科普講師團是鼓樓區科普工作的亮點,由鼓樓區科協帶頭,由院士和駐區醫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專(zhuan) 家組成。南京市鼓樓區科協主席淩誌介紹,該區在省內(nei) 最早成立科普講師團,目前已組織科普進社區、學校、企業(ye) 、機關(guan) 等活動累計400多場,受益人群超50萬(wan) 人次。
“我們(men) 結合平時工作走訪,與(yu) 駐區的46名院士逐一溝通,篩選出適合科普的領域,特聘他們(men) 加盟講師團。”淩誌告訴記者,鼓樓區54平方公裏的範圍內(nei) ,駐紮著20所高校、7家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120家科研機構……區科協充分挖掘資源,將學校校長、科研所長、醫院院長、科技型企業(ye) 董事長等“四長”,也吸收進科普講師團隊伍中。
講師團每年召開座談會(hui) ,分享切磋科普經驗。賁德曾向大家傳(chuan) 授自己的妙招:“科學的語言是專(zhuan) 業(ye) 凝練的,科普的語言是生動通俗的,我們(men) 要做好‘翻譯’,讓群眾(zhong) 聽得懂、喜歡聽。”
座談會(hui) 上另一件大事,則是根據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科普熱點、前沿科技焦點等,由指導講師確定來年的科普授課內(nei) 容。
鼓樓區科協科普科科長陳軍(jun) 介紹,在廣泛征集不同人群需求的基礎上,采取“群眾(zhong) 點單、科協派單、講師接單”的菜單式課程設置模式,精準高效配送“科普套餐”。講師團成員認領主題後,精心編寫(xie) 講課材料,由科協統一收集並派發到學校、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
全地域覆蓋——
搬到家門口的科普陣地
“我得了糖尿病,水果就從(cong) 此無緣了?”“骨質疏鬆,是不是不能運動?要多喝骨頭湯嗎?”
鼓樓區雲(yun) 南路社區的二樓會(hui) 議室裏,正在舉(ju) 行一場健康科普活動。30多名居民坐得滿滿當當,主講人孫子林一一解答居民們(men) 的問題。孫子林是這個(ge) 社區的共建單位——東(dong) 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大內(nei) 科主任。
“畢竟是大醫院的專(zhuan) 家,我是相信的。”78歲的付奶奶和老伴兒(er) 一起來聽科普講座,她坦言,以前對健康保健有些認識誤區,現在增加了了解,更能從(cong) 容應對生活所需。
“我們(men) 是老舊社區,老年居民比例達25%,和年輕人相比,他們(men) 接受科普的渠道有限,但對科普卻有很大需求。”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盧建瑛說,常有居民因缺乏科學知識,誤信了虛假廣告,購買(mai) 很多偽(wei) 劣保健品,不但花了養(yang) 老錢,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還對身體(ti) 有害。
針對居民的實際需求,雲(yun) 南路社區與(yu) 共建單位整合資源,建成鼓樓區首批市級社區“科普大學”,健康科普便是“重點學科”之一。
除了依托社區開辦“科普大學”,鼓樓區還因地製宜建設“一街一特”微科普館,在市民家門口打造沉浸式科普陣地。
位於(yu) 鼓樓區中央門街道的江蘇愛糧節糧科普教育基地內(nei) ,市民王芳帶著上小學的女兒(er) ,和其他親(qin) 子家庭一起,開啟了一場“糧食的全生命周期之旅”。
“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特點、分布和產(chan) 量,特別是水稻從(cong) 一粒種子成長為(wei) 一株水稻,再到端上餐桌的過程。”王芳告訴記者,她和女兒(er) 還用顯微鏡觀察了稻飛虱,現場體(ti) 驗了碾米,“孩子從(cong) ‘五穀不分’到有了切身感受,也更懂得珍惜糧食了。”
在寧海路街道,海洋國防教育館接待了數十萬(wan) 人次參觀;在小市街道,低碳科學館使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在華僑(qiao) 路街道,南京石頭城印記館讓曆史走進現實……鼓樓區科協副主席許啟明介紹,全區13個(ge) 街道先後辦起了16家微科普館,促進科普工作在最後一公裏“全域開花”。
全媒體(ti) 傳(chuan) 播——
打破時空限製、鏈接更多資源
去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鼓樓區科協聯合江蘇省科學傳(chuan) 播中心,開展“鼓樓雲(yun) 科普”直播活動,邀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康國華以“天上宮闕:從(cong) 天宮到天和、天夢——中國空間站漫談”為(wei) 主題,開展科普講座,與(yu) 青少年一起迎接航天員回家。
這場科普講座進行了全程直播。“有外星人嗎?”“有沒有機會(hui) 移民火星?”“我們(men) 如何穿越黑洞?”生動的講解和精彩的互動,當時就吸引了1.2萬(wan) 人次收看、1531條留言。
這是鼓樓區打通內(nei) 外部資源、融合線上線下互動進行科普的一次嚐試。
“以黨(dang) 建合作為(wei) 引領,我們(men) 和鼓樓區科協進行了資源的全方位對接。”江蘇省科學傳(chuan) 播中心科技活動部負責人葛璟璐介紹,“鼓樓雲(yun) 科普”就是雙方共同策劃、製作推廣的新媒體(ti) 產(chan) 品,“中國空間站漫談”是第一集,去年以來已推出5集,包括航空航天、知識產(chan) 權、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兒(er) 童心理健康等內(nei) 容。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新傳(chuan) 播手段的運用,科普從(cong) “單向傳(chuan) 播”變為(wei) “雙向互動”,從(cong) “提供—參加”變為(wei) “點菜—下單”,科普活動受到群眾(zhong) 喜愛。然而,作為(wei) 區級科協,在平台陣地、人手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鏈接更多資源、讓更多群眾(zhong) 受益,成為(wei) 一個(ge) 探索課題。
淩誌介紹,一方麵,鼓樓區運用互聯網技術,搭建自己的平台——在“鼓樓微訊”微信公眾(zhong) 號上開辦科普專(zhuan) 欄,推動科普工作全媒體(ti) 傳(chuan) 播、常態化分享;另一方麵,借力外部資源,與(yu) 省科學傳(chuan) 播中心聯合舉(ju) 辦“鼓樓雲(yun) 科普”線上直播,與(yu) 全民競賽網共同開展“科學防疫喜迎新春”等知識競答活動,正在建設中的“鼓樓微科普館”將成為(wei) “江蘇網上科普館”分館,盤活存量、挖潛增量,讓科普活起來、火起來。
本期統籌:華璐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