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2022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發布

發布時間:2023-02-17 11:03:00來源: 北京日報

  2022年是我國設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製度暨北京成為(wei) 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為(wei)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北京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昨天,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hui) 辦公室、北京青年報社聯合發布“2022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其中包括,《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等10項社會(hui) 關(guan) 注、市民關(guan) 心、具有推廣價(jia) 值的名城保護領域事件。

  公眾(zhong) 票選

  社會(hui) 各界共同支持參與(yu)

  北京曆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wei) 大見證,保護好北京曆史文化需要社會(hui) 各界和廣大市民的持續關(guan) 心和支持。1月28日,“2022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評選活動正式上線。據悉,評選活動中涉及30個(ge) 備選項目。最終,經過公眾(zhong) 票選和專(zhuan) 家評議,“2022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正式出爐。

  “我們(men) 將全麵係統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北京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興(xing) ,今年適逢北京建都870周年,評選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有利於(yu) 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同時,該負責人表示,希望社會(hui) 各界和廣大市民繼續關(guan) 心、支持、參與(yu) 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共同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金名片。

  有點有麵

  講述曆史文化名城新動態

  記者注意到,“2022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既有《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舉(ju) 辦紀念國家設立曆史文化名城製度暨北京成為(wei) 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係列活動等成體(ti) 係的事件,也有首屆明文化論壇成功舉(ju) 辦、“延慶古村落遺址”亮相2022冬奧會(hui) 等在某個(ge) 地點發生的名城保護領域的事件。十大看點從(cong) “麵”和“點”多角度講述著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新動態。

  例如,2022年10月1日起,《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開始施行。這是北京市首部為(wei) 保護特定文化遺產(chan) 而製定的地方性法規,為(wei)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

  此外,北京市舉(ju) 辦的紀念國家設立曆史文化名城製度暨北京成為(wei) 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係列活動也廣受關(guan) 注。係列活動包括舉(ju) 辦“名城保護·大家談”、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一脈傳(chuan) 城·走好新時代趕考路座談會(hui) ”等。

  在“點”的層麵上,例如,“延慶古村落遺址”在2022冬奧會(hui) 上的亮相吸引了眾(zhong) 多市民關(guan) 注。這座建成於(yu) 清代、位於(yu) 延慶冬奧村內(nei) 的小莊戶居住遺址,成為(wei) 了冬奧村內(nei) 的獨特景觀,豐(feng) 富了延慶冬奧村的人文內(nei) 涵。

  古今兼美

  現代技術讓文化活起來

  2022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十大看點不僅(jin) 傳(chuan) 統古韻十足,更有現代科技技術的助陣,傳(chuan) 統文化也通過新方式、新方法“活”了起來。

  例如,鼓樓裏的“時間的故事”沉浸式數字展。東(dong) 城區利用科技手段積極助力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價(jia) 值闡釋和公眾(zhong) 參與(yu) ,通過新型的多維感官沉浸和豐(feng) 富的交互體(ti) 驗,引領觀眾(zhong) 發現文物古跡的魅力。

  同樣,在頤和園博物館舉(ju) 辦的“園說Ⅳ——這片山水這片園”展覽,不僅(jin) 匯集了全國十餘(yu) 家知名文博單位的171件/套展品,還運用了大型弧幕投影、動畫等新形式,給公眾(zhong) 以沉浸式的觀展體(ti) 驗。

  除此之外,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北京市傳(chuan) 統地名保護邁出堅實步伐、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引發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西城區持續加大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首屆明文化論壇成功舉(ju) 辦等事件也入選了“2022年度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

  例如,備受關(guan) 注的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其中包括3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535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此外,北京市傳(chuan) 統地名保護持續推進,包括磚塔胡同、史家胡同等598處曆史傳(chuan) 承穩定、文化底蘊深厚的傳(chuan) 統地名,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稱,如北京站街、體(ti) 育館路、展覽館路等被納入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