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推動國史研究繁榮發展
核心閱讀
國史研究是關(guan) 於(yu) 新中國建設和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研究。進入新時代,國史研究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引下不斷繁榮發展。麵向未來,要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新貢獻。
欲知大道,必先為(wei) 史。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也是最好的營養(yang) 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祝賀國史學會(hui) 成立30周年的賀信中,對國史研究提出殷切期望,強調要“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創新宣傳(chuan) 方式,加強教育引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wei) 進一步推進國史研究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國成立後,國史研究在中共黨(dang) 史研究的基礎上逐步興(xing) 起和發展起來,是關(guan) 於(yu) 新中國建設和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研究。新時代,國史研究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曆史唯物主義(yi) ,在史料整理和通史、專(zhuan) 門史、專(zhuan) 題史研究編纂方麵取得豐(feng) 碩成果,學科理論與(yu) 方法日漸成熟,為(wei) 深刻揭示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規律,堅定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史研究的起步、興(xing) 起及發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的曆史,新中國史也由此開啟。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國史研究與(yu) 中共黨(dang) 史研究有著緊密聯係。195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30周年,恰逢新中國成立兩(liang) 周年,胡喬(qiao) 木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三十年》一文,其中記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由此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兩(liang) 年來的曆史。國史研究蘊涵並融入中共黨(dang) 史研究之中,成為(wei) 這一學科後來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國史研究集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領域史料的整理編纂上,體(ti) 現在社會(hui) 曆史調查、地方誌與(yu) “家史、廠史、村史和社史”的編寫(xie) 上,表現在總結新中國的建設成就、經驗以及對外講述中國曆史和新中國發展麵貌上,其學術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中國成立五年史、七年史和十年史上,如《中國人民解放戰爭(zheng) 和新中國五年簡史》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年史分作“新中國誕生”、“國民經濟的恢複工作”和“國民經濟有計劃建設時期的開始”進行記述,一些高校編寫(xie) 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等著作。這一時期,我國史學界的研究重心雖然在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研究上,但國史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關(guan) 注,這為(wei) 改革開放後推動國史研究從(cong) 中共黨(dang) 史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wei) 一門學科奠定了學術研究基礎。
改革開放之初,1981年黨(dang) 的十一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央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以下簡稱“第二個(ge) 曆史決(jue) 議”),對新中國成立至1981年黨(dang) 成立60周年的曆史作了基本分析,正確評價(jia) 毛澤東(dong) 同誌的曆史地位,科學揭示毛澤東(dong) 思想的理論體(ti) 係及其活的靈魂。特別是“第二個(ge) 曆史決(jue) 議”以“基本完成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的七年”“開始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和“曆史的偉(wei) 大轉折”為(wei) 題,將新中國史劃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並從(cong) 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liang) 方麵總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的十個(ge) “主要點”。在此基礎上,學術理論界圍繞“第二個(ge) 曆史決(jue) 議”精神,掀起研究編纂國史的熱潮,國史研究就此成長為(wei) 一門學科並發展起來,其學科屬性、地位和特點日益突出,與(yu) 中共黨(dang) 史研究和其他相關(guan) 學科相輔相成,研究內(nei) 容與(yu) 範圍不斷拓展,研究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日益豐(feng) 富。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史研究領域湧現出一批重要著作,其中有兩(liang) 部重要著作具有開創性意義(yi) 。第一部是大型叢(cong) 書(shu) 《當代中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全麵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研究著述,按係統、部門、行業(ye) 和地區編寫(xie) 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近50年曆史。叢(cong) 書(shu) 在編寫(xie) 中收集和運用大量翔實、豐(feng) 富、係統的史料,既從(cong) 總體(ti) 上貫通性地記述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曆史進程,又分類分專(zhuan) 題記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國防和軍(jun) 隊建設、外交和外事工作以及科技、教育、衛生、產(chan) 業(ye) 、民族、宗教和環保等方麵的發展史,從(cong) 中總結各行各業(ye) 和各地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成就和經驗教訓。第二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集中記述了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至1984年10月黨(dang) 的十二屆三中全會(hui) 召開並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決(jue) 定》這35年的曆史,突出體(ti) 現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成就與(yu) 經驗,深刻揭示新中國史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義(yi) 。
新時代十年國史研究取得豐(feng) 碩成果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國史研究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學習(xi) 曆史、學習(xi) 黨(dang) 史國史等係列重要論述,將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際和國內(nei) 相結合,推動構建國史研究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新時代十年,國史研究抓住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研究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學科建設更加成熟,研究隊伍更加壯大,學術交流活動更加活躍。
在研究內(nei) 容上深化對一些基本問題、重要問題的研究。新時代的國史研究取得豐(feng) 碩研究成果,通史、專(zhuan) 門史研究更為(wei) 全麵,微觀層麵的個(ge) 案和專(zhuan) 題研究更為(wei) 細致。比如,對改革開放前後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辯證統一關(guan) 係的研究更加深入。在新中國曆史上,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這是兩(liang) 個(ge) 相互聯係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圍繞這一重大曆史問題和理論命題,國史研究堅持用具體(ti) 曆史的、客觀全麵的、聯係發展的觀點,推出一係列研究成果。再如,在改革開放史研究方麵,出版了《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改革開放40年:曆程和經驗》等著作,全景式記錄和展現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發生的曆史性變革。
在研究形式上更加係統多樣、全麵融通。比如,組織實施“紀錄小康工程”,以數據庫為(wei) 主要載體(ti) ,按照“分層分級、總體(ti) 聯通”原則,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數據庫,以“全景錄”“大事記”“變遷誌”“奮鬥者”“影像記”出版係列叢(cong) 書(shu) ,記載小康進程中的關(guan) 鍵節點、典型人物、重要事件,呈現黨(dang) 領導人民完成脫貧攻堅、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決(jue) 策部署和實踐進程,反映城鄉(xiang) 和各行業(ye) 的發展成就,較為(wei) 全麵地記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曆史性成就,彰顯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曆史意義(yi) 。
在研究成果上陸續推出高質量的研究著作。比如,研究編寫(xie)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改革開放簡史》,成為(wei) 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重要參考材料。出版專(zhuan) 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新中國70年》和叢(cong) 書(shu) 《新時代這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等,有力推動國史研究繁榮發展。
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新時代新征程,國史研究必須牢牢把握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堅決(jue) 反對和抵製曆史虛無主義(yi) ,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新貢獻。
突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研究。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作出“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的曆史分期,後三者都屬於(yu) 國史研究的範疇。國史研究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jia) 值取向,突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研究,推進新中國史與(yu) 中共黨(dang) 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研究相結合,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學科和中共黨(dang) 史黨(dang) 建學科等學科相融合,做好自身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尤其是要研究好闡述好新時代十年偉(wei) 大變革的裏程碑意義(yi) ,更好反映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進程。
深入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ti) 係和實踐發展研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指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ti) 係,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麵向未來,國史研究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dang) 史觀,立體(ti) 、全麵、係統地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ti) 係和實踐發展研究,進一步加強中國式現代化內(nei) 涵和本質研究,深入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研究,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深入推進新中國通史研究編纂。新中國史是不斷延展並向前發展著的曆史。國史研究不僅(jin) 需要研究專(zhuan) 門史、專(zhuan) 題史、階段史,更需要通史研究編纂,係統揭示關(guan) 於(yu) 新中國發展曆史的規律性認識,深刻闡明新中國建設和發展各領域各方麵之間的曆史邏輯關(guan) 係。這就要求國史研究者深入挖掘史料、加強史料學建設,拓展研究領域,豐(feng) 富體(ti) 裁體(ti) 例,並緊跟時代發展推進曆史、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創造性轉化我國傳(chuan) 統史學關(guan) 於(yu) 通史研究編纂的體(ti) 裁體(ti) 例、方式方法,深入推進新中國通史研究編纂。
拓展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國史研究要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研究新中國建設和發展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特別是要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在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中的地位、作用與(yu) 意義(yi) 。要向國際社會(hui) 講好新中國史,概括提煉易於(yu) 為(wei) 國際社會(hui) 所理解和接受的關(guan) 於(yu) 國史研究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更好地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國史研究與(yu) 世界史研究融合發展。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