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南京仙林街道:將最難解決的事一件件辦好
南京仙林街道以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織密組織體(ti) 係、黨(dang) 群聯動共治——
將最難解決(jue) 的事一件件辦好(一線調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加強城市社區黨(dang) 建工作,推進以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dang) 組織,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成為(wei) 有效實現黨(dang) 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
江蘇省南京市仙林街道依靠黨(dang) 建引領,織密組織體(ti) 係、推動幹部下沉、黨(dang) 群聯動共治、整合區域資源,將分散的力量匯聚起來,將最難解決(jue) 的事一件件辦好。13年時間,一個(ge) 28萬(wan) 人口的街道變成一個(ge) 充滿活力和友愛的大家庭。
——編 者
13年前,孫金娣剛剛調任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到任第二天,街道200多名群眾(zhong) 因為(wei) 小區車庫糾紛聚集在棲霞區政府大門口。
群眾(zhong) 來自香樟園小區,就在仙林街道辦事處對麵。雖說隻有一路之隔,群眾(zhong) 卻從(cong) 未找街道反映過問題,街道幹部也並不知情。“群眾(zhong) 不相信街道,街道不了解群眾(zhong) 。”提起這件事,孫金娣依然記憶深刻。
那時候,農(nong) 牧場改製、征地拆遷遺留問題、商品房開發、物業(ye) 管理失序……要破解這一係列難題,離不開群眾(zhong) 支持;但不解決(jue) 這些難題,又得不到群眾(zhong) 支持。一個(ge) 有著28萬(wan) 人口的街道該怎麽(me) 辦?
難 題
發展快、問題多、矛盾複雜,可抓手少、人手不夠
孫金娣看起來瘦弱,心裏卻有著一股勁。她知道群眾(zhong) 反映訴求時有些信不過街道,便下定決(jue) 心要把信任找回來。
“仙林街道情況特殊。”孫金娣告訴記者,街道地處南京市東(dong) 部郊區,與(yu) 主城相距較遠,相對獨立。隨著2002年南京大學城開工建設,近10年後,這片曾經荒僻的農(nong) 牧場、遠郊區快速發展成中心城區的組團,麵積達到一般老城街道的十幾倍。
發展約20年後,經過改製拆遷的本地農(nong) 民、購買(mai) 商品房的新市民、高校師生、各類外來務工人員等紛紛湧入,仙林片區總人口達到28萬(wan) 。“壓縮餅幹”式的快速城鎮化積累了不少問題,黑車、群體(ti) 上訪……是那些年裏留在人們(men) 記憶中最突出的印象。
麵對越來越大的攤子,仙林街道顯得有心無力。從(cong) 財力上看,街道不管城市建設,沒有土地資源,財政收入有限;從(cong) 人力上講,街道幹部很多是改製來的原農(nong) 牧場職工,能力素質很難適應精細化治理工作。
發展快、問題多、矛盾複雜,可抓手少、人手不夠,剛上任的孫金娣麵臨(lin) 著不小挑戰。
街道上承政府治理,下連居民自治,是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一環,如何讓街道更好地發揮作用?
打鐵還需自身硬,想幹事就要有一支過硬的隊伍,拉出來一個(ge) 黨(dang) 支部就要像一座堡壘,站出來一名黨(dang) 員就要成為(wei) 一麵旗幟!
打破困局需要找準切入點,仙林街道從(cong) 建立網格、劃清責任田尋求破題。根據實際情況,仙林街道不斷細化延伸,逐步形成10個(ge) 社區、285個(ge) 網格,涵蓋2668個(ge) 駐街單位。街道29個(ge) 科室相應整合成10個(ge) “功能型”服務辦公室,與(yu) 社區黨(dang) 組織責任共擔、難題共解。從(cong) 街道班子成員到社區黨(dang) 員幹部,全都分到網格各負其責。
此後,遇事找誰辦?有話向誰說?網格員。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盯得緊”誌願監督隊伍也建立起來,每日點評、每周小結、每月考評。這些機製運行一段時間後,仙林街道在南京市城市管理考核中從(cong) 全市20多名躍升至前列,並連續多年蟬聯第一。
破 局
工作重心沉在一線,從(cong) 班子成員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
“網格化管理沒什麽(me) ‘高大上’的”,很多人聽到仙林街道抓“網格化”並不以為(wei) 然。還有些人說,搞這些花架子就是想出風頭。
仙林的黨(dang) 員幹部不理會(hui) 這些,隻顧實打實地幹事。除了本職工作,每名幹部還被分派進網格責任田,責任具體(ti) 到事,對接精確到“點”,相當於(yu) 一下子擔起兩(liang) 份工作。孫金娣半年多吃住在單位,街道班子成員白天盯在各處,晚上集中複盤,談問題、找對策、想辦法。
要避免虛的、假的、表麵化的做法,就得不斷向實的、細的、小的方向落實推進。街道工作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完成的,所有人最大程度下沉到網格、進到現場,上門入戶摸透情況。
不知道如何與(yu) 群眾(zhong) 打交道,街道就分情況細化表格;轄區人員出現流動,家庭情況出現變化,街道就定期回訪……幾年下來,街道幹部每個(ge) 人都積攢下幾十本筆記,對很多情況熟稔於(yu) 心。
萬(wan) 事開頭難。隨著工作量增加,一些幹部意見不小。但運轉起來之後,事情反而越辦越少,效率越轉越高。對很多網格裏的難題解決(jue) 在平時,也減輕了幹部工作負擔。
仙林街道將工作重心沉在一線,從(cong) 班子成員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總結出“網格思想統一法、網格一線工作法、網格問題解決(jue) 法、網格落實督導法”等各類實戰技能。
破局之後,仙林街道主動向問題動手。黨(dang) 建不僅(jin) 是坐在會(hui) 議室搞學習(xi) ,更要把黨(dang) 員幹部放到實戰中磨礪意誌、錘煉品質、鍛造能力。放在事上磨充分了,再學習(xi) 、再領會(hui) ,才吃得深悟得透。
“那些最難解決(jue) 的事,正是磨刀石”。每次孫金娣提出攻克難題,常讓人心裏直打鼓:“能成嗎?怕是不行吧?”孫金娣態度堅定:“難事,是磨刀石也是試金石。”
仙林新村屬於(yu) 安置小區,1999年回遷時,1056個(ge) 地下室空間還沒分。一些群眾(zhong) 趁機私自占有,誰先焊了門、上了鎖就是誰的。隨後的10多年間,新村地下室亂(luan) 堆雜物、私拉電線,各種事故糾紛不斷。但聽說街道要下大力氣整治,群眾(zhong) 不僅(jin) 不歡迎,反而有些質疑:“解決(jue) 難題,就憑一張嘴?”“房子租出去了,協議簽了,還能把租戶攆走?”
孫金娣認準的事,再難也要幹。街道班子成員、社區黨(dang) 員幹部、居民誌願者分成6個(ge) 工作組,苦口婆心做了10多個(ge) 月工作,群眾(zhong) 從(cong) 開始的懷疑、觀望、不配合,直至慢慢認可、逐漸參與(yu) 。後來,仙林新村地下室清空雜物、清退租戶、排除隱患、重新分配。仙林新村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喻輔蓉感慨:“隨著最難解決(jue) 的事一件件辦好,群眾(zhong) 越來越相信我們(men) ,我們(men) 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凝 聚
各類誌願組織、豐(feng) 富的誌願活動,像混凝土裏的鋼筋,把黨(dang) 員群眾(zhong) 緊緊連接起來
退休前在國企負責人力資源工作的徐健至今還記得,第一次作為(wei) 誌願者在仙林街道參加會(hui) 議的情景。那天,孫金娣在會(hui) 場看到這張新麵孔,主動和她攀談起來,告訴她:“做誌願者,我覺得你能行!”
徐健以為(wei) 這就是一次客套。“沒想到,她時刻關(guan) 心著大家。哪位誌願者好幾天沒見到,她就會(hui) 主動問情況。誰家出什麽(me) 事,她也幫著想辦法。”徐健說。
在仙林街道,誌願者多是退休的大爺大媽,孫金娣常叮囑街道幹部“對待他們(men) 要和自家長輩一樣”。誌願者們(men) 也將心比心,支持街道工作。
在仙林工作13年,孫金娣頭發稀疏了,人也消瘦下來。由於(yu) 做了5次大手術,她平時隻能吃些清水煮菜,藥卻要每天吃10多樣。誌願者們(men) 都心疼她:“你那不是在幹工作,是在拚命!”誌願者張貴雄說得坦率:“遇到她這樣死心塌地幹工作的幹部,我們(men) 心甘情願出份力。”
但剛開始動員群眾(zhong) 從(cong) 事誌願服務工作時,並不順利。有的街道幹部下沉到網格,不認識群眾(zhong) 、不知道如何同他們(men) 打交道,甚至門也敲不開。為(wei) 此,仙林創造出一個(ge) “進萬(wan) 家門、訪萬(wan) 家情、送萬(wan) 家暖、結萬(wan) 家親(qin) ”的常態化走訪方式。居民王長春剛從(cong) 外地到仙林街道,要辦居住證,初來乍到方向都辨不清。網格員主動登門,把證辦好了送到他家裏。就這樣,一來二去,王長春對陌生環境熟絡起來,後來也當了誌願者。
在仙林街道,每到新年和“七一”,都會(hui) 召開一次千人黨(dang) 員群眾(zhong) 大會(hui) 。大會(hui) 上演的節目、匯報的成績,都與(yu) 居民息息相關(guan) 。大家直觀看到街道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決(jue) 心,也更支持街道工作。
棲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宇峰曾在仙林街道工作過。他回顧說,真情加實幹,基層黨(dang) 組織像炭火一樣引燃帶動了群眾(zhong) 。各類誌願組織、豐(feng) 富的誌願活動,像混凝土裏的鋼筋,把黨(dang) 員群眾(zhong) 緊緊連接起來。
整 合
抓黨(dang) 建要帶出大共建,小支部也能聚齊大資源
仙林街道駐區單位眾(zhong) 多,高校、企業(ye) 等性質不同、隸屬不一、規模參差,管理難度很大。
街道想做事,就需要調動各方力量。由於(yu) 前期已經建起一支堅強的黨(dang) 員隊伍,又有誌願者隊伍支持,仙林街道提出“抓黨(dang) 建要帶出大共建,小支部也能聚齊大資源”。
“硬著頭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踏破腳皮”是孫金娣總結的工作方法,凡事一遍一遍去協調,一次一次想辦法。大成名店是仙林最早建成的商業(ye) 綜合體(ti) ,由於(yu) 建得早,設計“先天不足”。多年層層分包轉租,一間鋪麵隔出七八家。近幾年,隨著外賣興(xing) 起,大成名店地下發展成了大學城的餐飲外賣點,安全隱患更加突出。
排煙管道少,線路設施老化,油汙裹在密密麻麻的電線上。29個(ge) 燃氣表竟私自接出70多處鍋灶明火,怕燃氣泄漏隻能每天拿表監測,稍有不慎就要出事。雜物亂(luan) 堆亂(luan) 放,環境髒亂(luan) 不堪,食品安全更是難以保障。可說到治理,卻找不到主體(ti) 。業(ye) 委會(hui) 無人負責,物業(ye) 長期虧(kui) 損,店鋪“二房東(dong) ”們(men) 更不願理會(hui) 。改造設計、硬件更新,需要花費的資金顯然超出了街道能力。
與(yu) 其年年“排雷”,不如徹底整治;與(yu) 其等出事被問責,不如迎難而上主動作為(wei) 。2021年,仙林街道通過黨(dang) 建聯盟共建,一次次反複上門,爭(zheng) 取共建單位把大成名店氣改電等提升工程列為(wei) “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實踐活動。然而麵對停業(ye) 帶來的損失,商戶們(men) 非常抵觸,為(wei) 此街道再次成立6個(ge) 工作組上門做工作。麵對想不通、有顧慮的商戶,街道幹部們(men) 就一次一次登門,最多一家,竟去拜訪了46次。
如今的大成名店煥然一新,商鋪經營者反饋“環境幹淨了,生意更好了”。地下一層入口處,滿牆都是商戶送的錦旗。“旗多到掛不下,改用圖片縮小,地方仍是不夠。”
銀城物業(ye) 大成名店項目經理戴海威說:“在仙林工作,很累,收獲卻很大。”曾經,孫金娣召集轄區物業(ye) 公司開會(hui) ,隻到了兩(liang) 家。如今200多家單位的會(hui) 議,臨(lin) 時通知,半小時到齊。物業(ye) 公司成了仙林街道基層治理的牢固一環。
2018年,南京遭遇了一場暴雪。那一夜,雪太大,人手跟不上,孫金娣向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求援,學院師生同街道幹群誌願者一起,奮戰了一夜,清出了幹幹淨淨的路麵。時任學院常務副院長張治平說:“看似是我們(men) 向街道伸出援手,其實是街道給我們(men) 上了一堂最好的思政課。參與(yu) 在一起,我們(men) 就能共情在一起。”
“街道不是一個(ge) ‘小圈子’,而是一個(ge) ‘大社會(hui) ’。”孫金娣說,靠黨(dang) 建引領,分散的力量聚起來了,這裏越來越像一個(ge) 充滿活力的大家庭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