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2月2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興(xing) 縣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成果。該項目負責人張光輝稱,晉西北是中國史前“Y”字形文化傳(chuan) 播帶的重要一環,連接著陝蒙與(yu) 晉南,地處入黃河口處的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是其中一個(ge) 關(guan) 鍵節點。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在入黃河口處發現史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其豐(feng) 碩的考古成果從(cong) 多角度揭示了黃河岸畔4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
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yu) 呂梁市興(xing) 縣碧村村北,三麵環河鄰溝,東(dong) 、中部各修築一道縱貫南北的城牆,形成一座具有內(nei) 外雙重城牆的石城聚落,城內(nei) 殘存麵積75萬(wan) 平方米,主體(ti) 年代相當於(yu) 龍山時代晚期,下限可延至二裏頭時代早期。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工作始於(yu) 2014年,2015年開展首次發掘,找到了遺址核心建築區及城牆之所在。此後,在“考古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五)”等課題支持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了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全麵考古工作和多學科探索。
考古隊經過9年的持續發掘,於(yu) 2022年底明確了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石城核心區的建築布局。據介紹,位於(yu) 遺址中部的小玉梁是聚落核心區,四周砌築護牆。整個(ge) 台地建築有著明確的中心軸線規劃思想,修建了一批以連間房址為(wei) 中心的石砌建築群,包括中心連間房址、護牆及其他配套功能性房址。其中發掘出土的中心房址坐東(dong) 朝西,共5間,位於(yu) 台頂偏東(dong) 部,占地麵積超過400平方米,屬於(yu) 一組殿堂式建築,依次向西縮進式排列。小玉梁的石構建築群是了解石城核心區建築布局的重要參考,能清楚地看到這一時期建築設計中的中軸規劃思想。
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的重要收獲是發現了結構嚴(yan) 密、形製規整的大型城門門址。發現的城牆圪垛地點位於(yu) 遺址東(dong) 部一座高聳平台上,屬於(yu) 外城牆及門址所在。城牆修建於(yu) 台地東(dong) 部,南北向,現存長度接近300米、寬2.4米、殘高1.2米。門址位於(yu) 東(dong) 城牆中北部,南北跨度約74米,東(dong) 西進深48米,由東(dong) 、南、北三個(ge) 石包土芯大墩台呈“品”字形排列圍合而成,包括南北門塾、夾道、內(nei) 外兩(liang) 重“甕城”等部分,組成其曲尺形的微循環。通關(guan) 進城時,需先繞過南北門塾及半圓形墩台外側(ce) 夾道後,進入第一重類似“甕城”的封閉空間,迂回前行,經過兩(liang) 道“甕城”後,方可抵達城內(nei) ,是目前發現史前時期保存較為(wei) 完整、結構最為(wei) 嚴(yan) 密、形製最為(wei) 規整的一套門址係統,為(wei) 複原龍山時代城門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工作,通過古地貌、同位素、動植物、冶金等方麵分析顯示,鑒於(yu) 其便利交通等原因,碧村先民選擇於(yu) 此,精心規劃,采石築城,崇玉石尚占卜,使用紅銅製品,形成了粟為(wei) 主黍為(wei) 次、大量養(yang) 殖豬羊牛的農(nong) 業(ye) 經濟,從(cong) 多角度揭示了黃河岸畔4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
張光輝表示,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在入黃河口處發現史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為(wei) 黃河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提供了重要物質載體(ti) 。該遺址占據河套向晉中、晉南過渡的關(guan) 鍵要道,並有著規劃嚴(yan) 密的城防係統,是北方石城文化圈麵向東(dong) 方的一座重要門戶,為(wei) 揭示天下萬(wan) 國背景下中原與(yu) 北方文化互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記者孟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