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為旅遊添彩!文旅部發文推動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魯婧)2月22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guan) 於(yu)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通知》指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對於(yu) 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促進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yi) 。
同時,《通知》列出以下八項重點任務:
一是加強項目梳理。各地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要對本地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進行梳理,遴選出代表性項目,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推薦目錄並向社會(hui) 公布,為(wei) 旅遊發展提供優(you) 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
二是突出門類特點。找準各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契合處、聯結點,講好當地傳(chuan) 說故事。鼓勵麵向遊客開展傳(chuan) 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演。積極開發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豐(feng) 富旅遊商品內(nei) 涵。將傳(chuan) 統體(ti) 育、遊藝納入旅遊體(ti) 驗。依托傳(chuan) 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發展康養(yang) 旅遊。挖掘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豐(feng) 厚內(nei) 涵,讓遊客體(ti) 驗當地民眾(zhong) 的生活方式,體(ti) 會(hui) 中國人順應時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獨特智慧。發揮傳(chuan) 統節日、民俗活動參與(yu) 性強的特點,讓遊客感受當地民風民俗,提升中華文化認同感。
三是融入旅遊空間。鼓勵從(cong) 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推薦目錄中選擇適合的代表性項目進旅遊空間,從(cong) 其他地區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要適合本地文化生態,被當地群眾(zhong) 和遊客接受認可,避免生搬硬套、簡單移植和同質化發展。要為(wei) 傳(chuan) 承人在旅遊空間開展傳(chuan) 承實踐和旅遊服務提供便利條件,鼓勵傳(chuan) 承人參與(yu) 旅遊管理。要將旅遊空間作為(wei) 展示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麵向國外遊客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效能。推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氛圍濃厚、當地群眾(zhong) 和遊客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景區。
四是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支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鄉(xiang) 村旅遊、紅色旅遊、冰雪旅遊、康養(yang) 旅遊、體(ti) 育旅遊等結合,舉(ju) 辦“非遺購物節”“非遺美食節”等活動,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旅遊。鼓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或相關(guan) 元素融入國家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區、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聚集區、主題公園、旅遊飯店,融入機場、高鐵站、高速公路服務區、遊客服務中心等相關(guan) 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將旅遊民宿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有效對接,推出一批體(ti) 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的旅遊民宿。鼓勵旅遊演藝創作從(cong)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汲取靈感和素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chuan) 統美德、人文精神,運用豐(feng) 富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鼓勵旅行社等旅遊企業(ye) 製作相關(gu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導遊詞、宣傳(chuan) 冊(ce) 、宣傳(chuan) 視頻等,提升旅遊目的地吸引力。
五是設立體(ti) 驗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傳(chuan) 承體(ti) 驗中心(所、點)、非遺工坊、項目保護單位等設施場所要增強互動演示、體(ti) 驗教學等功能,麵向遊客提供體(ti) 驗、研學等旅遊服務,讓遊客切身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鼓勵聘請傳(chuan) 承人作為(wei) 專(zhuan) (兼)職講解員,為(wei) 遊客演示、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將遴選特色鮮明、服務成效顯著、群眾(zhong) 廣泛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設施場所和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體(ti) 驗、研學等服務的旅遊相關(guan) 場所,設立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體(ti) 驗基地。
六是保護文化生態。鼓勵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有條件的傳(chuan) 統村落、古街、古鎮設立非遺工坊、展示廳、傳(chuan) 承體(ti) 驗所(點)、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工作室等,因地製宜與(yu) 旅遊融合發展,讓傳(chuan) 承人、村民、居民成為(wei) 旅遊的主要參與(yu) 者和受益者。創新民族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利用方式,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向遊客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七是培育特色線路。支持在已有旅遊線路中有機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體(ti) 驗等內(nei) 容。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旅遊線路,加強推介宣傳(chuan) ,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支持旅行社等旅遊企業(ye) 以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體(ti) 驗基地、特色景區、特色村鎮、特色街區為(wei) 點位,與(yu) 相關(guan) 傳(chuan) 承人開展合作,培育一批滿足遊客需求、具有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的旅遊線路。支持圍繞傳(chuan) 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等時間節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重點活動,圍繞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旅遊線路。
八是開展雙向培訓。要將旅遊相關(guan) 業(ye) 務內(nei) 容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培訓範圍,幫助傳(chuan) 承人、保護工作者了解旅遊行業(ye) 特點、政策法規、運營模式、遊客需求等,提高傳(chuan) 承傳(chuan) 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意識和能力,增進傳(chuan) 承人對其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意義(yi) 的認識。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內(nei) 容納入旅遊行業(ye) 培訓範圍,幫助導遊、講解員、旅遊開發者等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律法規、知識內(nei) 涵和保護理念,提高在旅遊中合理利用和傳(chuan) 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意識和能力,引導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和遊客欣賞、尊重、認同和傳(chuan) 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